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激活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政治理念,使之实践化、世界化,并通过“实践”概念释放了共中共产主义的内蕴。“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同时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哲学根源,创建了以主体的价值取向为中心的对世界的实践理解方式,深刻揭示了共户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内蕴的共产主义趋势。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有着内在关联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个命题 ,浓缩了从1 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经过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历程。实践的唯物主义把作为社会主义“逻辑基础”的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活动的层面 ,只有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正因为有实践的唯物主义 ,才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而践行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内蕴的人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 ,他们的使命也就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随后不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一概念,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实践的唯物主义可以视为由  相似文献   

4.
论青年马克思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发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进而创立唯物史观,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他在政治上由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完成向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信仰,就是随着其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而真正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的含义,国内学者有不同理解.“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不能按通常语义去理解,作为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它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不是现实的而是未来的,反映了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即以共产主义为标识的公有制社会.“立脚点”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或逻辑出发点,而应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他的理论立脚点——实践,他在第10条要表达的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取向,由此引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其理论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深刻地论述了自然和历史、思维和存在、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且把这些突破性成果凝聚和表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在总结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时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这就是客体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从中可以看出,对事物、现实和感性即客观世界,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客体的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从实践(或人的感性活动、主观方面)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显然,马克思对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主张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客体的唯物主义主要指十七世纪英国霍布斯以后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这种唯物主义,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作了卓越的分析和批判.他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物质是一切变化  相似文献   

8.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立足于批判的、革命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超越的崭新的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看作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我们认为,所谓新世界观,实际上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同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突出强调了“革命的”、  相似文献   

9.
翟俊刚 《兰州学刊》2008,1(5):40-42
马克思哲学直接关注现实生活,并追求如实描述其实践本性,这说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从“实践”出发看待人与世界的现实关联,则是其所以“新”的根本。实践观点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立场彻底和真正关心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0.
<正>一、对“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重新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对这段论述的理解,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的是实践是人类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对象、观念发展的客观动力、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观念为之服务的客观对象;说明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认为它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另一段论述,即必须把作为观念的现实对象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一致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创立是以其前提“现实的人”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出场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关键.只有弄清“现实的人”的出场路径,才能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格式塔转变以及思维的“断层”.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破”与“立”出发来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前提的,其实,这只是显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出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批判与建构过程,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出场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是说,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认识、改造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解放的过程,即人类社会的解放。 一、希腊罗马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是西欧的古代所有制形式和日尔曼的所有制形式,而亚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再论实践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把自己创立的新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今天,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然而,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等等。一些看起来十分基本的问题,并非人们都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它有赖于理论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不奢望全面客观地回答这些问题,只谈谈我们的粗陋见解,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为我关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我认为,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时,正是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所以会在理论上陷入上述片面性,所以不能在理论上克服唯心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或者根本不懂得人与其他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人类解放包括“观念的解放”和“现实(物)的解放”两个环节.德国唯心论哲学完成观念的解放,而马克思则通过实践的批判,完成“物的解放”.康德的对象化原理被马克思改造为实践的对象化原理,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构成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现实环节.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的革命的批判,是以“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的解放”,因而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