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则鸣同志的《再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五期又发表了一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我赞同姚伯茂同志的观点。这里,再补充几点看法。 第一,“认识源泉”是什么? 有的同志认为:“认识源泉指的就是认识的本原,认识的客观内容是哪里来的。”这种把认识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则鸣同志发表了《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引起哲学界就认识源泉问题的争论。这问题,关系到是否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我赞同则鸣同志的观点。同中也有异,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1980年第二期则鸣同志在“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中,提出“只有在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认  相似文献   

4.
则鸣同志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载《社会科学》80年第2期)反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指责它导致唯心主义的产生,其论据是不足的。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们的观点是和《驳文》截然相反的。关于什么是实践,《驳文》说:“有人要我们来回答什么是实践,如同要我们来回答‘什么是吃饭’,‘什么是穿衣’一样地  相似文献   

5.
认为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驳过了头。他说:则鸣的文章只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属于方法或条件(当然是极重要的条件)性质的作用”而否定了“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道路”和“社会实践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后,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围绕“认识的源泉”问题开展了百家争鸣。对立最为鲜明的两种观点是:有的同志认为“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甚至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些同志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说“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似乎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从表面上看,这是关于“认识源泉”的争论,仔细一想,不止于此,这个争论关系到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区别等问题。因此,这个讨论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仔细阅读了《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刊载的宋伯勤何志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再认识》一文,感到该文体现了宋伯勤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系统考察,但其理解却有不当之处。为了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真谛,我撰写此文与宋伯勤商榷。一、真理标准问题不等于世界本原问题宋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革命理论家,提出实践的观点和实践标准,是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我们与则鸣同志的分歧,集中在三问个题上。本文想就这些分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看法,向则鸣同志和其他同志请教。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则鸣同志认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路货色,所以,他认为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必须批判“实践是认识的唯  相似文献   

9.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坚毅王智同志发表了《关于“检验真理”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有些意见,现提出来共商。王文认为,“检验的对象应该是认识而不是真理”,所以“检验真...  相似文献   

10.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应该从实践全过程的总和来理解真理标准,而不能把实践的某一要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有正确的方面,就是强调实践在作为真理标准时,实践的诸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但是,这种观点却否定实践的任何一个要素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在实践的诸要素中,实践的结果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强调用实践的结果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恩格斯说:“我们的行动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11.
<正> 笔者曾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上发表《也谈认识的源泉》一文,认定“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这一命题实质上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而只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源泉观。不久前,褚静宇、王之璋同志撰文(见上海《社  相似文献   

12.
刘日明 《社会科学》2000,2(8):29-32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 ,从生产力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逻辑演进 ,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 ,理论界近来有人开始提出和探讨“群众标准”的问题。《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周和平同志的《从“实践标准”到“群众标准”———简论我国 2 0年来对真理检验标准认识的跨越》一文 ,该文对我国 2 0年来从“实践标准”到“群众标准”的演进作了逻辑理论上的说明 ,充分肯定了群众标准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并论证了从“实践标准”到“群众标准”所实现的哲学理…  相似文献   

13.
1978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确立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的变革。“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是在实践标准基础之上的进一步阐发和具体化,是我们认识的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至今理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同志虽然原则上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具体解释和论证的时候却又附加了这样那样的保留条件。结果,并没有把实践标准唯一性的观点坚持到底。对此,我们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逻辑证明完全没有检验真理的作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逻辑证明究竟能不能“检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拙作《评价性认识简论》(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争论。一些同志从否定价值真理的多元性出发,反过来否定价值认识的多元性;另一些同志则从肯定价值认识的多元性出发,进而肯定价值真理的多元性。这两种观点我都是不赞成的。我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认识必定是多元的,而价值真理则只能是一元的。  相似文献   

16.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马克思《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二条的写作意图是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解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这一条的确切含心。近年来,有的同志又提出应把这一条广泛地看作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参见李淑梅:“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载于《哲学动态》1990年第5期,第13页)。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提纲》的第二条具不具有历史观意义?它所解决的是不是历史观问题?我们应不应该从历史观的角…  相似文献   

17.
张华金、马积华同志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文汇报》80年7月25日)一文中,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作为认识论的根本或首要前提是决不能忽视的”,又认为认识源泉“具体指的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而不是指离开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那个世界本源或认识客体”。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终泉源。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科学》1991年第11期上发表的蔡永宁同志的《世界观真理与方法论真理》的文章中看到“方法论真理”的提法后,我感到有搞乱论域、混淆观念之嫌。 真理的论域是认识。认识是对既存的或必然的东西的揭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