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春树等人为代表的中国80后"青春文学"伴随着消费文化的日益繁荣发展起来。在春树作品中特有的青春历险式的文学叙事模式、对青春期的刻意迷恋和对青春逝去的焦虑以及消费文化符号、红色革命文化符号、青年亚文化符号的混杂,都表达着中国80后青春文学作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和特有的文化姿态。以春树为个案探讨其青春写作所包蕴的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中国80后青春文学作家特有的文学困境以及应对文学困境的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子、符号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从社会学角度看,面子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使面子也成了一种符号资源。而中国人在消费中讲面子其实质是通过消费获得和展示面子,又通过这种展示出来的面子加强了自身身份的认同,并且这种面子消费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中。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消费文化随着西方商品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在“消费革命”过程中深受其影响,而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观念却备受冷落,中国消费文化的断裂现象十分明显.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具有审美情趣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并且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当代消费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俭抑奢、倡导理性消费、生态消费、精神至上等优秀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从典籍书斋走向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践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现实消费引导发展等各个方面释放正能量,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休闲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休闲消费具有重要的人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消费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倡导科学的休闲消费价值观,摈弃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休闲消费人性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乃芳 《北方论丛》2010,(3):147-151
消费社会中,处处都是人被"关切"包围着的表象,究其实质却是人的异化,再进一步探索其缘由,则是"消费"中心掩盖下的"生产本位主义"。这一立场阻碍了生产的根本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和谐,因而需要建构全面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关系、符合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这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江汉论坛》2004,(3):36-39
生态美学是当代新兴的学科,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美学思考的理论结晶。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张。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具有生态哲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主客关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或主导地位;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人都应该是作为"真正的人"、"社会的人"而存在,人都应该体现出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因此,从马克思主体性的视角来考察消费的本质及价值指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转型、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人口生产等四种生产活动.它们是维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并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消费活动.人的适度的物质消费活动和健康的精神消费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侠 《理论界》2014,(3):196-198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块,语块是不同于词、短语、句子的特殊语言单位,具有预制性,可以整体存储和提取,在语言习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块理论在帮助识记和培养语感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探索语块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几种复合式语块教学方法,希望引起汉语教学研究者的注意和汉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使汉语语块理论更好地与汉语教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和身世,使得他较早地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观点和主张,形成了内涵比较丰富的农民观。对瞿秋白农民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瞿秋白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历程艰辛程度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受众的心态观念与广告语言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景忠 《齐鲁学刊》2003,(3):142-144
广告是现代社会传播商业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传统 ,使广大受众形成了特殊的心态与观念 ,如尚实心态、人情观念、居中思想、对应意识、含蓄风格、伦理观念等。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心态观念 ,并在广告语言创意中对其加以充分考虑和利用 ,广告传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业主自治制度及对中国业主自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业主自治的发源地,美国业主自治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和法律背景,在发展及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总的来说,美国的业主自治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在推动中国业主自治的发展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域外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或以他人的前车之鉴来避免自己走弯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中共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对青年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青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给予了极高的定位。陈独秀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加强当今的青年教育,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伟艳 《学术界》2012,(4):209-217,289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对于我国应对转型期的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理论界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与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我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方式为目标模式,以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着眼现代、立足现实为基本原则,以从威权式、管制型、控制型、人治型、单一型向协同式、治理型、服务型、法治型、复合型转变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个体行为必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对译者个体的文化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为。从关注他人、"大我优先"和关系中心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文化翻译的影响,能够深化对译者在文化翻译活动中心理特征的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他人导向性特征,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尤其关注他人、关注关系、重视集体利益。但是,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影响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19.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的特征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话诗和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生成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文体革命。这不是一场纯粹的诗歌文体革命,而是当时激进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重点是对古代汉诗,特别是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定型诗体的摒弃。由于当时恶劣的诗歌生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不仅无法建设现代汉诗诗体,而且还为以后百年新诗的诗体建设留下了隐患,使新诗在百年历史间始终存在着自由化与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中国美术史”是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对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和作用并没有凸现出来。目前,“中国美术史”教学的“边缘化”现状已经逐渐引起美术教育界的重视,分析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现状、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要客观认识该课程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教材内容、改注入式教学为研究型学习等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