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主要表现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这种土地家庭承包制在建立之初克服了原生产队制下的各种缺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土地制度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根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制度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不断完善,我国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这种制度环境的变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这既有强制性变迁过程,也有诱致性变迁因素.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1978年以前的变迁是"由分到合"的"强制合作"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转换则是兼顾统分、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中国农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共同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的当代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诞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形式既体现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变迁轨迹和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关联,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家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决策单位,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研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的根本制度背景,但至今未被相关研究重视。文章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理论与方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尝试构造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并突出讨论了家庭经营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性的约束作用,为改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提高相关政策效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制度根源和制度环境角度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解决包括林地在内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困境的有效路径;与土改时期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林业三定"时期的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备了政治、法律与社会的制度环境;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处理农民与集体、历史与现实关系以及落实村民自治、政策引导与法律规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制度在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之初选择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形式,在新的形势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学术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同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本身是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科学的物权制度安排,只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权属制度加以完善,同样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城镇化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是决定城镇化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城镇化经历了起步、停滞和稳定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农地产权制度也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家庭承包制在初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有利于城镇化的制度创新绩效后,它所蕴含的重大制度缺陷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逐渐显现出来。充分而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是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自1979年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总体来说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农地经营制度,在究竟应该沿着何种思路深化改革的问题上,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资本雇佣劳动"的一个诠释出发,认为鉴于农业经营的特殊性,农地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务仍是改革和完善农地所有权,培育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主体.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可行形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和政策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琳琅 《学术论坛》2004,1(4):60-64
文章就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和政策的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从中揭示了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轨迹。文章最后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又及时提出了突破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的新思路,这必将使农业家庭承包制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巩固。  相似文献   

9.
任何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离开制度目标讨论制度效率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能够有效实现其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才是有效率的。制度所內含的对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的激励兼容决定着制度效率。人民公社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尽管都能够基本实现其制度目标,但二者均存在效率损失。制度环境的变化与制度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农业多元经营"应该成为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按农地使用权获得的竞争程度区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衍生出的三种变体,"均田承包制","两田制","竞标用地制".在此基础上,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效率与公平兼得"的农地使用制度为目的,对三种变体的效率性和公平性是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制度安排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环境依赖的结论.最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一些选择农地使用制度应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完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以家庭承包基础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林地区别于耕地的特殊性质和以此为基础的林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造成了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适用于林地的缺陷和问题.有必要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而农户经营组织化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借助制度创新模型的分析框架,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讨论农业家庭经营的合理性、市场制度环境的变化与家庭经营面临的困境、农户经营组织化的逻辑与形成机理等问题。本文认为,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等级制和合作生产制缺乏可行性,使农业家庭经营成为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农产品市场制度环境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当前条件下还未实现的潜在收益,也使家庭组织遭遇市场和组织的双重失灵;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的出现,使农户经营组织化成为可能,不仅保留了农业家庭经营的效率,也克服了单个农户获得技术服务难和进入市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经营、家庭经济和重点户这三个概念都是和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有区别.1.家庭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从内容上看,家庭经营目前一般可分为承包经营和自有经营,其中承包经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采取的一种经营形式.它既可以凭借自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也可以凭借家庭以外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既可以和私有制经济相联系,也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在行业上,家庭经营已发展到农、工、商、运、服等各个部门.家庭经营的存在和发展并不仅仅是由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4.
赵美英 《理论界》2005,(2):169-17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措施有很多,但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笔者提出了"灵活承包制"改革,认为其是比较适合于现实的改革措施.本文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出发,介绍了"灵活承包制",并对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两权适度分离、家庭承包经营为中心内涵的经营格局。从长远发展视角看 ,这种格局显然不能承担起未来我国农业增长的重任 ,其制度创新在所难免。而这种制度创新不是局部的 ,而是涵盖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很大的绩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承包制这种小型家庭经营制约了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如何克服这种制约,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一个涉及农村下一步发展的大问题。目前现实可行的做法是:根据我国各地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程度地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实行分区域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从而实现由家庭小型经营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实施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制度绩效。但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所处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逐渐地显现出来。总结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分析它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今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家庭承包经营权主体之争始于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正式确立,至今仍未形成理论通说,司法实践在处理该类案件时亦做法不一.现有学说主要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探讨该议题,回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以及新时代农地制度改革,均是以政策为师.因此,有必要从法政策学角度分析家庭承包经营权主体,结合相关政策解读法律规范,考察目前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家庭承包制度创新的本质意义:农民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完整地把握从家庭承包制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变迁历程,我们必须从家庭承包制的确立谈起。1983年春,最后一个拒“双包”于门外的黑龙江省及个别地县也向“双包”敞开了大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在全国合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我国东西部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次生农地制度安排,其根源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外[1],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论述非正式制度与经济绩效间关系的基础上,诠释了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对现有农地制度差异的解释。结论指出推动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改革是西部农地制度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