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大样本面板数据,在测算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9年,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但增长率较低,年均增长0.834%;补贴政策改革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是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种植规模较大、非纯大豆种植、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补贴政策改革的效果更加明显;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补贴政策改革会通过提高农户生产性投资积极性、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水平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此提出应坚持以大豆生产者补贴为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大豆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以此扩大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效果;提高政策的瞄准性,实行异质性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相似文献   

4.
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价格支持政策时期大豆TFP的基础上,使用DID模型分析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TFP的净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大豆TFP的有效提升,但存在结构性差异,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改善大豆TFP;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TFP产生的抑制作用持续性并不强;价格支持政策形成“消极生产率效应”的作用路径是其未带来有效的收益激励,财富水平和市场扭曲抑制了豆农改善生产要素配置状况的积极性。考虑到短期内无法缩小同玉米单产差距的实际,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若不能给予农户稳定的收益预期,则对改善TFP的作用不应过高估计。为此,在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中应加强系统的战略设计,由单一化的补贴激励转向多元化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是我国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玉米补贴也属于中美农业国内支持争端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临时收储制度相比,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区域的生产者剩余不变,补贴规模要大于临时收储制度的收购支出,对非政策实施区的生产者而言收入不公平性更大,政府单纯向市场投放库存又会引起市场价格和非政策实施区域收入降低以及生产者补贴增加。因此,立足于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要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和去库存等政策目标,就必须建立战略性贸易政策、优化政策设计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构建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阶段分品种对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粮食补贴投入产出作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亩均粮食补贴对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作用显著,但作用效果被抵消了,亩均粮食补贴对其他作物的投入产出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对劳动时间要素投入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对玉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促进显著,而对水稻和大豆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提升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但产出效果不明显。未来粮食补贴政策应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行价格与补贴相分离,让补贴以要素投入合理化为基准,通过补贴满足不同作物生产收益所需。  相似文献   

7.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实施前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探讨了水稻生产补贴对水稻生产效益的直接影响,从农户角度了解了他们对水稻生产补贴类型、标准和方式的认知和评价。结论表明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对促进水稻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民对该项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按水稻种植面积补贴和针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原则没有完全得到执行,水稻生产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整体退耕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和退耕面积的相对收缩,退耕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更加凸现。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如何通过对退耕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理性认识退耕经济活动中的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进一步做好退耕经济活动中的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种植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跟风”调整带来的过度调整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采用Bootstrap中介检验和工具变量法,以辽宁省467户玉米种植户为例,验证了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倾向于模仿群体内他人的意愿,且亲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强于地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即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羊群效应。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中羊群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农户之间的学习型模仿和风险分担,且相对于大规模农户而言小规模农户更易表现出羊群效应。因此,可以将羊群效应与正规制度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种植结构优化,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同时,要避免“跟风”行为造成的过度调整。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阶段我国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四项农业补贴政策,在理论分析了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响应,并运用"江西省农业补贴与农户耕地耕种变化"专题调研的390份问卷,实证研究了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业机械化提高、低毒农药的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运用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劳动力投入天数、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绿肥面积和施用农家肥基本没有发挥作用;粮食直补对促进低毒农药的使用和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兼业农户的低毒农药的使用影响远大于专业农户,对专业农户的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影响要大于兼业农户;良种补贴对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的先进农业技术使用都有显著影响,对专业农户的激励作用要大于兼业农户;农机具购置补贴对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的农业化水平提高都有显著影响,对专业农户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兼业农户。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改变福利式的农业补贴形式,整合资金形成合力;针对农户耕地保护的具体行为表现,找准农业补贴政策的切入点;减少政策实施运行成本,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农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户兼业化也随之出现,并影响着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本文基于河北2004~2012年75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使用线性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考察了农户特征因素、市场因素和气候因素对不同兼业化程度农户玉米种植行为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各因素对不同兼业化程度农户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对市场因素反应最敏感,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对生长期温度变化的反映最敏感,而纯农户对相关影响因素反应都相对迟钝;从市场因素看,玉米价格、替代作物(尤其是大豆)价格、玉米物质成本的变动能显著影响农户玉米种植规模的决策及行为;从气候因素看,生长期累积降雨的增加能促进兼业农户扩大玉米种植规模,而生长期平均温度升高,则会导致兼业农户减少玉米的种植。基于结论提出了完善玉米价格的形成机制,建立相应的气候预警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农业补贴增收效应的有效测度是评估农业政策与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以及农业补贴对农户收入异质性影响的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的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进行了实证验证。结果发现:农业补贴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农业补贴会显著促进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增加,而对高收入农户收入影响不显著;农业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农业补贴会显著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提高,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农业补贴能够缓解不同收入层次农户收入不平等;农业补贴缓解了中西部农户收入不平等,但是加剧了东中部农户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年1月4日至2020年11月30日玉米和大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日度价格数据,运用BEKK-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分析不同政策背景下玉米、大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玉米市场而言,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后国内期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增强,两市场间的关联性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增加,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的关联性一直较低;对大豆市场而言,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使得大豆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益的显著性均明显提升,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初期大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明显降低,随着政策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生产者补贴政策时期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逐渐提高。进一步比较玉米、大豆各市场间关联关系,发现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前后玉米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关联性一直高于大豆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关联性,而玉米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间关联性基本小于大豆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业种植结构正经历新一轮的调整。1998年至2009年安徽种植业结构呈现如下现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体有所增加,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拉动力、政府各项补贴、劳动力和水利设施方面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强化科技、发挥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优势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单位面积利润变化与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粮食作物内部以及不同粮食产区之间的视角出发,先后分析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利润变化趋势;并进一步研究了单位面积利润的变化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单位面积利润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农作物相对利润的变化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高度相关。将利润进一步分解,发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调整源于价格与成本的变化;粮食作物内部之间的调整源于价格比与产量比;当前针对粮食主产区的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可能是造成我国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 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可能地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和扭曲是当今国际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基本取向。通过对美欧等发达国家改革前后农业补贴政策结构的比较分析,认为尽管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但价格支持始终是补贴支持农业的基础性措施,尤其是对重点敏感产品始终予以巨额的价格支持;与价格、产量、种植面积(动物数量)、投入品使用以及农户经营收入等挂钩的直接补贴逐渐发展成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1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选用扩展Nerlove模型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引入市场化政策和非农就业水平等变量构建农户小麦动态供给反应模型,探究农户粮食种植决策对价格和非价格因素的反应程度。研究发现:①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农户小麦种植对价格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程度。②非农就业在短期内对农户小麦种植直接影响结果不显著,但间接提高了农户对小麦生产成本的敏感程度,这意味着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对小麦的负面减产效应显著增加。③市场化政策始终是影响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及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完善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通过杠杆调节冲破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桎梏”,同时确定合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科学制定调整幅度,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9.
扶贫政策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12年发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名单,将是否进入该名单作为获得倾斜性扶持政策的识别变量,采用甘肃省86个县市2009-2017年的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扶贫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技术效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扶贫政策在干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的政策绩效要好于湿润区和非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同时,随着倾斜性扶持政策的持续实施,扶贫政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总体而言,扶贫政策未有效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在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12011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的十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豆与竞争作物的相对比较收益对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具有负向作用;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引起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户会遵循以往的大豆种植面积;2008年末实施的大豆临时存储政策对稳定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大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