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云龙 《经营管理者》2013,(31):153-153
随着当前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战略能源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大国若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在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保持能源优势地位。尤其是我们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保持我国的能源安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利益。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南亚这片区域是我国实行能源"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关键通道,然而这条通道确受着地缘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南亚地缘政治与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在这片区域的能源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文 《领导文萃》2007,(8):68-73
与狼共舞: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态势分析 在历史上和当今的世界上,还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处在强国林立的地缘环境中?在这样的地缘环境下,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受到地缘战略环境的重大影响和牵制。  相似文献   

3.
"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兴,则天下兴"。县域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其快速、稳定、持续、和谐的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了秦皇岛地区青龙满族自治县地缘优势的具体表现,提出了青龙县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特色民族经济的具体措施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默少克 《领导文萃》2012,(21):40-44
在布热津斯基先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邓小平在他家里用餐的照片。面对这位国际地缘政治大师、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中美关系一线见证者,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那天晚上的家宴,你和邓小平谈了什么?布热津斯基告诉我们:"那不是一次正式的谈判,而是友好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7日,南奥塞梯战争爆发。就全球战略考虑,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地缘政治在作怪,是美俄全球利益的地缘冲突。因为美俄两国在格鲁吉亚均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诉求。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双方这种诉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频发的地缘政治事件常被认为是原油市场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引入Caldara和Iacoviello提出的地缘政治风险(geopolitical risk, GPR)指数,将混频的GARCH-MIDAS模型扩展为GARCH-MIDAS-GPR类模型,分析不同国家、类别和严重程度的地缘政治风险对我国原油市场波动及其预测精度的影响,并从不同长度的波动率预测、中国原油期货推出前后的波动率预测、替代基础模型的使用、波动率预测方向、原油风险预测和投资组合管理六个维度探讨结论的稳健性。更进一步,引入3类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6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对比分析多种不确定性信息对中国原油市场波动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首先,各国、总体以及严重的GPR指数对我国原油市场长期波动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地缘政治风险指标的纳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原油市场波动预测精度,其中3类反映世界整体地缘政治风险水平的GPR指数表现相对较好。最后,相比于常见的宏观经济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地缘政治风险指标可以为原油波动率预测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本文的研究结论在预测统计精度与波动率的应用层面均具备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正> 内江市提出2000年将要达到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经济走廊,建设大城市和基本实现小康这三大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经济上不去,财政状况不能根本好转,三大目标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根据内江的地理条件、资源配置和经济基础,要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壮大经济实力,经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地缘环境是影响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中国建国以采的各时期外交政策,均体现出当时领导人对同时期地缘格局的分析和考虑.进入新世纪,如何面对新的地缘环境也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何亚非 《领导文萃》2014,(24):116-119
正世行预测,中国的GDP将在2014年底超过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把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一战前相比较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西方媒体和专家学者早就众说纷纭。世行预测为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为2019年。英国经济与商务研究中心(CEBR)去年年底称,中国的GDP将在2028年达3357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22700亿美元。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则推断,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已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地缘政治为分析架构,探讨"一带一路"建设计划所要达成的中国大陆的目标,并建议将台湾纳入海上丝路福建"核心区"内。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表现出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间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各国企业间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好的国家,也是经济总量在全球的份额提升最多的国家。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国际比较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三大优势,这就是体制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这使得中国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增长,在2030年前后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上看,中国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这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在三大产业的结构上,无论是从增加值结构上看还是从就业结构上看,中国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结构升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  相似文献   

13.
<正>任何企业的产品,最终都是要进入零售终端来实现其价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跨国零售集团在世界零售市场的影响必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直接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相比,设法搭上国际零售集团的采购巨轮,"借船出海"扩大出口,不失为一条成本低、效率高的捷径。世界顶级零售企业沃尔玛的采购全球知名,成为沃尔玛合同的诱惑。但是,许多实力不弱、知名度不小的企业面对沃尔玛却屡屡碰壁,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沃尔玛的采购原则与程序了解不多,也不习惯,在以对供应商苛刻著称的沃尔玛面前,谈判又不得要领,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呢?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印度出于各自的地缘战略利益考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双方日渐加深的军事技术合作,是这种伙伴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也成为维系俄印关系最重要的纽带。俄罗斯与印度在高精尖军事技术合作上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目前印度70%以上的武器硬件由俄方提供,印度武装力量与俄罗斯军工的利益已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对于未来俄印关系的走向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经济学家安托万·范阿格特梅尔在1981年提出了"新兴市场"这一充满希望的词汇。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相继高速增长,不仅自身实力不断增强,而且为牵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2015年伊始,多数国家遭遇经济寒流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5年和201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分别调至4.3%和4.7%,比2014年10月预测分别下调了0.6个和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卢朵宝 《领导文萃》2014,(8):110-113
正俄智库认为,中国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仅是为了保证能源供应,更是以攻为守,对抗美国的"两洋"战略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以来,各利益相关国,特别是与中国、中亚均关系密切的俄罗斯一直在思考,该战略有什么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意义?近日,俄著名东方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和该国重要智库——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分别撰写报告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领导人才的素质、能力的竞争和较量。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决定党、国家和民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前途与命运的竞争和较量。”福建省委副书记林开钦同志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世界经济环境总体平稳,仍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强劲扩张阶段,增长动力格局更加均衡,美国经济下滑、高油价以及地缘政治是影响明年国际环境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国内环境稳中趋紧,着力控制通胀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更加频繁,但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支撑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内在因素,以及"奥运年"效应、新税法实施等都将促进全国经济保持稳定良好的局面.市内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效应进一步显现,心齐气顺发展局面逐步形成.2008年重庆经济在本轮周期扩张的持续作用下,在国际国内诸多有利因素和改革动力支撑下,仍将保持高位快速平稳运行态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在经贸上存在的纷争与博弈,并进而论述了在博弈的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地缘经贸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正>对中日两国而言,钓鱼岛成了两个国家改善关系的最大障碍。同时,美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再次突出。日本为牵制中国而在军事和安全方面进一步向美国靠拢,中国则认为美国为了防止中国崛起而挑动中日矛盾。于是一个奇怪的局面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合作伙伴——美国和日本,恰恰成为中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如果跳出当前博弈看历史,中日关系本不应是今天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