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返亚太”是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高调宣布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为赢得亚太各国民众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支持,平衡中国等其他亚太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通过开展魅力外交、网络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式,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公共外交活动。由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美国在亚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对我们深刻把握当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开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更直接关乎我国国家形象。一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特别是主流民众和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提出积极倡导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是中国为全球安全贡献的独特理念与智慧,也是新形势下中国面向未来构建亚洲安全秩序、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从系统论和区域公共产品视角,深刻理解把握亚洲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对于指导新时期外交工作尤其是周边外交实  相似文献   

4.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5.
李少军  乔良 《领导文萃》2010,(24):127-135
<正>中国现在面临两难: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进行"权力政治"的互动,特别是发展和使用军力;为了和平发展,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影响。基于此,中国应开展三类不同的外交,即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国际体系就像"蜘蛛网",每个国家网在其中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正>安倍政府是想把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聚在一起,通过拉援军、扯盟友的方法包围中国。所谓"地球仪外交"不会奏效,最终结果可能是让日本被孤立,使日本被包围,这也是我为日本担心的。所谓外交,是促使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开展合作,这是外交的关键。就连美国也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做  相似文献   

7.
趋势     
《领导文萃》2013,(3):135-136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国人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公共外交的场合无处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众与世界公众广泛交流的机会,这两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是一个了不起的跨国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随风潜入夜,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不必在大国之间选择一方,特别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被视为奥巴马心腹和首席外交顾问的苏珊·赖斯,2014年9月22日在华盛顿意有所指地称,中国的崛起和美国亚太再平衡应该成为本地区加大合作的机遇。此前,赖斯为奥巴马11月"重要里程碑"式访华行程而探路,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八一大楼受到习近平、范长龙的友好接见。事实上,自第二任期以来,奥巴马外交决策的"内核小圈子"色彩浓厚。真正的决策者并非拜登、克里等人,而是那些围绕在  相似文献   

9.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0.
张墨宁 《领导文萃》2014,(4):110-113
正2013年10月24日,中国举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政治局七常委悉数出席,前所未有的高规格意味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政策已经有了微妙的调整。而将要组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也被外界认为,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未来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对东南亚态度差异化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33):17-17
正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主宰地位是无可阻挡的。美国学者沈大伟则指出,这种看法可以理解,且普遍存在,但却是错误的。他表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正在崛起的大国,但只在极少的领域能够真正对其他国家构成影响、设立全球标准和左右全球趋势。沈大伟认为,在外交方面,中国的确已走向全球,但中国并不是领导者。它未能重塑国际外交,推动其他国家的政策,促成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日本的国家战略思想从冷战时期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在具体形态上,则从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下的非自主性模糊战略逐步转向强调自主外交的清晰战略;在战略理念上日益强调国家利益,进而强调"日美共同价值".以申请"入常"为标志,日本正逐步从地区大国战略向世界大国战略演变.本文从外交战略目标、多边外交战略和双边外交战略三个方面探讨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选择及其影响这样的外交战略选择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困境与选择:冷战后中国对美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以中美关系中的深刻对抗性为基点,分析冷战后的中国对美外交的困境和在这种困境下的诱惑,以及中国处理这种困境时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可供选择的外交战略。中国在冷战后的对美外交中,面临一个最基本的现实:美国对中国的步步进逼与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反击手段和回旋余地的减少(这是指从整体上审视中美关系得出的判断,并不表明中国的对美外交只能是消极的,不能采取主动的行动)。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使中国面临要么冒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危险,要么在美国的压力下步步退让的两难选择。与美国全面对抗,顶住美国的压力,中国又缺乏相应的反击手段,国家…  相似文献   

14.
<正>5G高速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各国在5G市场竞争方面已处于白热化。我国各省市的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软硬件结合、应用场景化的5G市场将迎来新的爆发。5G建设是以投资带动内需和信息消费的核心举措之一,5G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分析5G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研究5G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并给出发展5G产业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16.
张永胜 《决策与信息》2013,(10):121-121
上世纪60年代末,传统安全与国际事务在美国政治重心地位的相对下降,使美国的政治家、执政者以及公众舆论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环境外交也就因此得到重视,并被列入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本文就美国环境外交的历史和五个发展阶段加以论述,从而较为深入地揭示出环境外交对这一超级大国的根本意义,由此总结出不同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发展情况,希望能对美国环境外交的未来趋势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外交     
<正>"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主动出击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  相似文献   

18.
刘毅 《领导文萃》2014,(13):7-22
<正>新世纪初期,全球形势悄然发生剧烈而实质化的变动。新的世界"权力生态"构成要素持续更新,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大国的顺利崛起提出更精致、更严格的要求。如何看待20世纪全球历史遗产?20世纪后50年,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记取?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出现哪些新动向、新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如何顺应形势、在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关键领域(比如高边疆)如何体现创造性、取得先动优势?中国新外交具体可以有哪些进取思路?针  相似文献   

19.
新视野     
《领导科学》2013,(4):20-21
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在新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因为中国模式正在丰富普世价值内涵。近代以来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逻辑,今天已上升为文明转型的逻辑。这就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文明转型"三位一体"式中国和平发展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0.
庞春恩 《经营管理者》2013,(18):115-115
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外交有着不同的战略侧重点,与此相对应,中国便有了不同的国家身份定位,如: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亚太地区大国等等。当然,这些身份定位并不是完全对立和前后否定的,只是表明在不同阶段中国的战略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