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大尺度植物分布数据和环境气象因子等为基础,利用植物区系谱、主坐标分析、聚类分组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中国东南部主要海岛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代表性岛屿植物地理成分呈现纬向地带性差异,热带成分比例自北向南逐渐递增,而温带成分呈递减的规律,这与各海岛所处气候带的水热条件分异密切相关;(2)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组显示,主要海岛可划为5个区系分,反映了中国东南主要海岛植物区系成分比例关系与大陆南北山地区系划分的类似性;(3)CCA排序轴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一月均温、纬度和年均温是中国东南部主要海岛植物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选取非雨季(2018年11月)和雨季(2019年4月)对闽江感潮河段7个断面进行水样采集,研究不同季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并结合2016—2019年来水情况,深入探讨不同季氮组分分布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雨季盐水入侵明显,各理化指标盐度、温度、pH和溶解氧的波动均强于雨季.2)非雨季上游NH4~+-N低于雨季,下游则高于雨季,而非雨季NO3~--N和总氮(TN)总体均高于雨季.从上游到下游,非雨季NH4~+-N变化波动较大,NO3~--N平缓而TN呈轻微上升;雨季NH4~+-N、NO3~--N和TN变化均较平缓.3)相关性分析表明非雨季的氮转化活跃.雨季NH4~+-N浓度是影响TN浓度的主要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及长期上游来水氮的污染负荷发现,人为排放和各形态氮的相互转化是非雨季不同形态氮变化的主要因素,雨季水体反硝化对不同形态氮的分布发挥重要作用,而上游来水的氮污染负荷对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影响较...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范围雾霾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我国2013年1月份大范围雾霾成因及特点,在收集相关污染物与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对雾霾期间我国8个重点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粒径分布,时空变化规律,雾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以及雾霾期间各城市大气污染指标的主成分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雾霾期间8个城市PM2.5平均超标2.34倍,11~14号超标最为严重,PM2.5/PM10浓度比值平均为0.72,高湿、逆温、低压、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PM2.5与SO2,NO2等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多数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复合污染特征.此次雾霾是以特殊气象条件为主导的机动车尾气及煤烟型复合污染引起的大范围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兰州市银滩黄河湿地10种植被优势种千屈菜、芦苇、酸模叶蓼、稗草、龙葵、反枝苋、曼陀罗、红豆草、藨草、水莎草的光合作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多种生理、生态因子对湿地植被优势种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州银滩黄河湿地10种植物优势种的光合作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反枝苋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他9种植物提取了前2个主成分.结果表明,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因子的主要成分中,第1主成分里光强和温度对湿地植物净光合速率的贡献很大,第2主成分里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大,每天10:00~15:00各植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子主成分得分排序较高,说明强烈的太阳辐射是引起一天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一系列环境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而通过影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生理因子影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污染物是造成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研究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关系有助于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调查16个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SO2、NO2、PM10、PM2.5、CO、O3等6个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提取占总方差84.364%的2个因子来反映空气的污染程度,分别为:1)PM2.5、PM10、CO和SO2;2)O3.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准确探讨出空气各污染物的内在关系,该结果有助于为环保部门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2017年武汉市环境空气10个国控点10个市控点的6个空气质量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差异性,辨识主要污染因子,解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016—2017年,武汉市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主要是因为PM_(2.5)和PM_(10)同期月均浓度下降; SO_2、NO_2、PM_(10)、PM_(2.5)浓度排序依次为:冬春秋夏; CO浓度排序依次为:冬秋春夏; O_3浓度排序依次为:夏秋春冬;武汉市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从好到坏的顺序为:远郊区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春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_2、CO、O_3、PM_(10),夏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_2、SO_2、PM_(2.5),秋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_2、PM_(2.5)、CO、O_3、PM_(10),冬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_2、CO、O_3、PM_(2.5)、PM_(10);近两年,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以及建筑扬尘构成武汉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秸秆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以2013—2015年武汉市大气污染物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研究对象,对大气污染物综合指数和各污染物单项指数进行分析.其主要结论是:大气污染冬季的污染状况比夏季严重,其中空气质量2013年优于2015年,2014年最差;根据各污染物单项指数,确定颗粒物(PM_(2.5))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PM_(2.5)、PM_(10)、SO_2、NO_2、CO的浓度冬季大于夏季,O_3的浓度夏季大于冬季;根据各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及气象因素的分析,PM_(2.5)、PM_(10)、SO_2、NO_2、CO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其中PM_(2.5)与CO的相关性为0.901(P0.01),接近1,说明CO对PM_(2.5)的形成有直接作用;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几种污染物与气压、降水量、气温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聚类分析,大气污染变化趋势与季节有关,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春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8.
以2015年河南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依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取占总方差85%以上的3个因子来反映空气的污染程度:1)PM_(10)、NO_2.2)CO、O_3.3)PM_(2.5)、SO_2.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2.049%;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5.306%;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3.947%.相关性分析发现:SO_2、NO_2与PM_(2.5)和PM_(10)的相关性显著,表明这几种污染物具有相似的来源;CO和O_3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可能由于CO和O_3均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参与物质,这也表明河南省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化学污染.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为环保部门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WRF-Chem模式,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发生在呼和浩特大气污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该过程中的气象影响因子以及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WRF-Chem模式对气象因素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62。(2)WRF-Chem模式能够模拟出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NO_2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3)气象条件在污染区聚集及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小风或静风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导致污染物堆积,较高的相对湿度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凝聚。(4)HYSPLIT模式轨迹分析显示,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西北地区气团南下影响,输送的主要污染物为PM_(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数理统计原理,采取逐步回归方法,定量地建立了气象因子对兰州市空气污染影响的七个回归方程。并细致的讨论了各气象因子在决定污染程度中的作用。得出结论:兰州市冬季空气污染程度的变化完全受气象条件所制约,而在错综复杂的气象因子中主要是边界层下部的温度层结、风速和天气条件起决定作用。而由这些因子所综合决定的可能混和空间更与污染有直接的关系。最后应用这七个方程进行了实践验算,得到了与实际观测值相当一致的结果。为此,有可能使用这些方程对兰州冬季空气质量作出恰当的评价,为污染的予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热量传递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探讨林窗及其不同方位边缘气一地温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由于区域性天气现象(雾)、太阳高度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共同影响,形成不同季节、时间林窗区域气一地温差在时空分布上的明显差异——低值区的时空位移现象及空间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林窗气一地温差最低区域不是出现在林窗中央而是林窗某一侧,而且出现随季节动态位移的现象;林窗内不同介质间(空气、地面)热量传递方向随季节的不同而异.这种“峰值动态位移现象”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热带森林不同生长时期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长循环过程不同时期(林窗期、建群期、成熟期)干热季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热带森林不同时期森林群落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干热季,不同森林群落的小气候与旷地存在显差异,森林具有显的降温增湿效应。由于不同生长时期森林的生物群落结构不同以及郁闭度和热力性质等的差异,导致不同森林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不尽相同,各小气候要素随时间变化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将对不同生长时期森林群落的植物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前人和我们的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与其他成土因素或条件一样,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大影响。由于升降运动所引起的剥蚀和沉积作用,是产生这种影响的根源。成土因素中的地形、母质和时间三者都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在低山区,新构造运动是制约古气候残存影响以及近代气候作用强度的重要条件,它与母岩性质及其他成土因素或条件一起,可以造成一定的土壤组合模式。这些可能包括不同土类的组合方式,往往不是简单化的土壤地带性概念所能解释的。 我们根据地质文献和当地土壤调查资料,尝试论述江苏省低山区的土壤组合方式,说明宁镇宜溧间歇构造抬升区的主要土壤组合模式是薄层土—石质土—老红土—黄刚土;而连云港长期构造抬升区的主要土壤组合模式是山地草甸土或腐植质老红土一薄层土或石质土—黄棕壤或老红土。 我们认为,对于山林地区的土壤分类而言,按照土壤性状本身进行分类,并以土壤组合作为中小比例尺制图单位,是较为合理的。为此,除注意一般成土因素和条件外,应特别注意第四纪地质条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并综合地面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和气流后向轨迹,分析了2016年石家庄市秋季出现的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和地面扬尘是PM2.5的重要来源。高低空稳定的天气形势配置是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在这些天气形势下,湿度高、风速小、气压低、逆温层厚、混合层高度低是造成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同时东南和西南方向周边污染物的输送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CO2为对象,对室内空间重气扩散过程进行实验研究,考察泄漏源强度、泄漏源高度和开窗对室内CO2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在室内空间泄漏扩散后有明显的沉降和分层现象。CO2浓度和浓度上升速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泄漏源强度的增加,近地面处CO2浓度和浓度上升速率均增加,远离地面处CO2浓度值略有上升。随着泄漏源高度的增加,近地面处CO2浓度和浓度上升速率均减小,远离地面处CO2浓度增加。当泄漏源高度较高时,虽然近地面处的CO2浓度相对有所减小,但整个空间都会有较高CO2的气体分布,危险性更大。室外静风条件下,在高位开窗时,空间内CO2浓度没有明显的降低;但在低位开窗时,近地面处CO2浓度明显降低,但远离地面处,CO2浓度降低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季雨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两林窗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林窗气温昼间变化均为单峰型,气地温差的林窗间差异说明不同林窗的林地热力作用面存在热的“源”“汇”转换效应,即使是同一林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段也呈现热的“源”“汇”转换现象,增加了林窗环境的异质性;两林窗平均温度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温度高值区均存在随时间和季节动态位移的现象,就整个时空分布态势而言.很大程度受制于林窗的形状,呈现沿林窗主轴线排布的现象.这种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会同林区林下植被与乔木层树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MS排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离乔木层变量成林分结构和林冠物种组成2个主成分,并以其作为林下植被的环境因子,检查了上层乔木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物种组成和集群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冠的物种组成与林下植被的Shannon多样性显著相关,而林分结构跟多样性没有直接的联系;林分结构和林冠组成均显著地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  相似文献   

18.
19.
茂兰喀斯特原生林细叶青冈树干液流环境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喀斯特森林细叶青冈树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基于热扩散技术的液流探针和Campbell自动气象站,测定了贵州茂兰地区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喀斯特原生细叶青冈林(Cyclobalanopsis gracilis)的树干液流和气温、降水等环境因子。分析液流速率在不同天气(晴天、阴天和雨天)、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及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整个观测期内,青冈日平均液流速率(5.78±0.19)g/(m2·s),不同天气日平均液流速率(g/(m2·s))依次为:晴天(10.35)>阴天(3.28)>雨天(3.16)。青冈日平均液流通量(3.37±0.11)kg/d,阴天和雨天日液流通量分别仅为晴天(6.03 kg/d)的31.7%和30.6%。各季节的日平均液流速率(g/(m2·s))表现为:夏季(8.28±0.38)>秋季(6.75±0.38)>春季(6.11±0.34)>冬季(1.91±0.15)。空气相对湿度(RH)与液流速率呈负相关,光照、饱和水汽压差(VPD)、气温(Ta)、土壤含水量等与液流速率呈正相关。【结论】在不同天气条件或季节,各环境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光照、VPD、RH、Ta是影响细叶青冈液流速率最主要的因子,土壤轻度干旱对细叶青冈液流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2018年1月25~28日九江市阴雨雪和低温天气形成原因,分析了阴雨雪低温的恶劣天气的演变过程和水气环流特征,得出了江西地区冻雨的温度垂直分布特征结构和在九江地区具体应用情况的结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副高稳定,冷空气强盛500 hPa、700 hPa西南区域易产生逆温层,850 hPa东北气流使暖湿空气随着空气不断上升,更容易产生暴雪。水汽的输送过程非常频繁,同时该地区的辐合比较明显导致雨雪天气处于经常变化的情况;低层冷空气天气对冬天降水的形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次过程冻雨灾害严重,经分析,25日为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925~1 000 hPa区域迅速降温,850 hPa区域高于0℃,700 hPa和925 hPa区域温度低于0℃,1 000 hPa时温度在小于1℃,地面温度低于0℃,25日白天出现冻雨。27日融化层处于700 hPa左右温度大于0℃,925 hPa和850 hPa时温度低于-2℃,925~700 hPa有非常明显的温差;但由于1 000 hPa时温度在-3℃左右,所以27日白天九江地区降水相态复杂,大部分地区以降雪为主,部分地区出现冻雨。上述的阈值范围是九江地区冻雨的天气阈值。研究还表明,随着地面的温度降低,冻雨天气越容易产生,冻雨一般发生在最低气温低于0℃,同时一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