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校汪永进教授团队获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团队"晚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历史与驱动机制"获奖项目以中国洞穴石笋为主要载体,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季风气候历史、突变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晚第四纪中国洞穴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研究体系。获奖项目主要科学贡献有:发现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在最后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具有显著的岁差旋回特征,完善了来自海洋沉积和中国黄土等研究对亚洲季风  相似文献   

2.
<正>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项目编号2015CB953800)日前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该项目针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重要支持方向"全球变化研究"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机制、趋势及适应研究",选择在气候环境变化和农业起源演化两方面均最典型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潘悟云教授1943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中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民族语文》《中国语文》编委会成员,《东方语言学》主编。出任过上海社科联副主席,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大陆地区理事。潘悟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方言学和东亚语言历史比较,他的研究多有建树,尤其是上古汉语辅音的研究,在国际上有公认的突破性成果。如他指出上古汉语在短元音前变中古的以母,在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的整理及其最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的系统采集、校定、整理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及其最终完成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一书的内容和特点。简要介绍“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检索系统”的研制,及其用于研究历史气象灾害、历史炎夏事件和历史气候年表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气候和土壤要素的中国耕地适宜性指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分布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从中厘定土壤和气候这2个关键要素,然后基于此构建了一套计算耕地适宜性指数的方法.通过获取的气候适宜性与土壤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2个要素的一定代表性.本文最终的结果代表自然状态下耕地分布的最初可能性,具体特征有:1)对耕地分布起影响的气候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的块状分布;2)对耕地分布有影响的土壤适宜性比较零散,但是大体还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3)对于不同地区耕地分布,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区别,西北为土壤要素,东南为气候要素;4)耕地适宜性最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而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最低.结合人口、经济等因素,这样一套耕地适宜性分布图对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重要的空间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源自西欧、北大西洋的传统观念。深海探索的进展,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科学上的引导地位,下一轮的深入研究可望将南海建成世界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由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国际会议于2016年5月16~19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本次国际会议由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刘克峰教授和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洪伟教授共同负责主持,组织委员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季理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唐梓洲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系李海中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徐浩教授、中山大学数计学院陈兵龙教授  相似文献   

9.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环境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培桐教授最近应聘为我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培桐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化学地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几十年中,他发表了《中国气候与土壤之关系》、《中国的地形与土壤概述》、《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等数十篇著作。在本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他又致力于有关环境科学的研究,是我国化学地理的创始人和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刘教授组织、创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设立了环境模拟实验室,这对环境科研工作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刘培桐教授它多次出国考察环境教育,并参加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为发展国际环境教育作出了一定  相似文献   

11.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相似文献   

12.
<正>由浙江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鱼类和贝类进化与免疫学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5~26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30余名科学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中国水产学会的领导司徒建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彭金荣教授及本次国际研讨会中方主席吴信忠教授在会上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13.
6月3日至5日。由我校数科院举办的“Strategic Planning Meeting for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on Waterborne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2008年气候与传染病国际会议筹备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数科院讲座教授、加拿大York大学朱怀平教授主持,此次会议是为2008年气候与传染病国际会议而开的一个筹备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等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教授,有来自加拿大、美国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加拿大公共卫生部以及国家和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和官员.  相似文献   

14.
白垩纪期间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如大规模火山活动、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生物群重大辐射和更替、超静磁带出现、白垩纪末生物群集绝灭事件等。同时,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极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范例,被称为“白垩纪世界”。  相似文献   

15.
5月17日至20日,"第二届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暨祝李文林教授七十华诞"国际学术会议举行,会议主题为"History of Modern Mathematics:For WHOM and HOW"。此次会议由我校数学系和中国数学史学会主办,研究知识论与科学史及科学机构(科学.哲学.历史)、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巴黎狄德罗大学、加拿大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于2008年底批准立项建设,是国内外独具特色、专门研究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科研机构,主任由黄建平教授担任。实验室借助地域特色和依托兰州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开展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实验、大气遥感和资料同化、气候模拟和预测、半干旱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搭建一个有利于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半干旱气候变化的创新园地,并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和主持大型国际气候研究计划提供研究基地,推进我国半干旱气候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行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8年多的研制和发展,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模式预测业务。2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结果巳经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朱子与王阳明》是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先生用比较方法研究宋明理学的一部专著。儒学至宋而完成其哲学化,至明又一变,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先生欲通过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比较研究,“从原理上历史地究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思想文化”。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最强烈地表示出对实践的关心,中国的政治学、教育学、修身学都显  相似文献   

19.
"东亚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进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的一种构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至今它仍然只是一个设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国都从维护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利益上不会轻易让步。那么可从共同关心的"国际利益",即气候与环境问题入手,先建立一个"东亚气候与环境合作共同体",以此打开突破口,促进东亚共同体的早日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历史现象出发,论证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计算中既考虑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又考虑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有效生产率的影响).将计算结果与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经济影响的历史史实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的气候温暖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历史时期整个农业生产潜力对降水条件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单纯的气候小幅度波动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中国气候温暖期水分条件也比现代优越.中国湿热同期的特点也是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升高农业经济条件变好的根本原因.由此推测,中国农业经济系统,在全球变化条件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是稳定的,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中国未来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