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南东部冻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通过天气学及诊断分析研究了2008年2月上中旬云南东部地区出现冻雨天气时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发现:云南冻雨产生的日降水量并不大,但在大气环流背景稳定的条件下可持续较长时间,冻雨发生时天气形势表现为500 hPa上云南大部为西偏北气流控制,有冷平流输送,但无明显南支槽活动;700 hPa上云南西南部有弱的西南气流,具有暖平流输送,但湿度不大;850 hPa上贵州存在152 dagpm以上冷高压,低层冷空气具备较强势力;地面图上云南东部地区处于昆明静止锋后部,且环境温度场低于0℃.进一步分析冻雨地区的探空曲线,发现冻雨形成时大气具有“上下冷中间暖“的层结特征,700 hPa附近有逆温层,且逆温层顶温度在0℃附近或以上,逆温层的存在是形成冻雨的必要条件.形成冻雨的上升运动并不剧烈深厚,但需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当高层的雪花从静止锋上的雨层云的中上部落入逆温层内0℃以上的暖层时,雪花融化为雨滴,雨滴再落入静止锋内温度低于0℃的冷气层中,雨滴尚未冻结而呈过冷却状态,过冷却水滴降落到地面或其它物体表面形成冻雨,冻雨出现在昆明静止锋后部温度低于0℃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年初发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冻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强冷空气是造成冻雨发生的重要系统,暖湿平流叠加在东北入侵的强冷平流之上有利于冻雨天气的产生,当静止锋到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锋后海拔1 500m以上且地面温度低于0℃的高海拔地区将发生冻雨.同时从云物理过程、垂直结构、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分析判断此次冻雨过程为暖雨机制,归纳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冻雨天气影响系统的三维结构和大气垂直饱和层、逆温层、暖层、冷层及其他特征物理量等相关因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贵州省雨凇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初和2011年初历史罕见的持续的、大范围的重凝冻过程前期至初期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冷暖气团和温湿特征的水平分布及垂直结构作对比分析,发现前期冷空气路径,冷中心强度和位置、南支系统、滇黔准静止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高低空的相互配合是初期低空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因子,表现在初期温湿场垂直方向上呈干冷-暖湿-干冷的结构特征,利于凝冻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对比2次凝冻过程初期逐日雨凇观测站次的不同发展路径和发展强度,发现其发展路径与来自高纬的冷空气路径有关,其发展强度与低空逆温的强度有关,且冻雨的落区与逆温中心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逆温层的存在是这2次凝冻过程开始的必要条件.从温湿场的三维结构来分析初期低空逆温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高纬的冷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冷垫,并抬升暖空气,使中层增温增湿,一方面是气团在低空偏东风的引导下从贵州东部向西部爬升过程中形成锋面逆温,二者的共同作用对逆温的出现有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贵阳机场例行天气报告、特殊天气报告和自动观测系统等资料,对贵阳机场2016年11月17日的一次云贵静止锋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切变线、云贵静止锋是造成此次锋面雾生成的主要系统;锋面雾发生时,地面及锋区附近风速较小,逆温层接地,近地面和低层水汽条件较好,垂直湿层较厚,大气处于饱和状态;近地面湿度降低,地面及锋区附近风速加大,以及逆温层抬升可预报锋面雾的消散;此次锋面雾发生在云贵静止锋减弱阶段,且出现在锋面暖区一侧,雾发生时锋区斜压性增强,雾发生后锋区斜压性减弱.  相似文献   

5.
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2018年1月25~28日九江市阴雨雪和低温天气形成原因,分析了阴雨雪低温的恶劣天气的演变过程和水气环流特征,得出了江西地区冻雨的温度垂直分布特征结构和在九江地区具体应用情况的结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副高稳定,冷空气强盛500 hPa、700 hPa西南区域易产生逆温层,850 hPa东北气流使暖湿空气随着空气不断上升,更容易产生暴雪。水汽的输送过程非常频繁,同时该地区的辐合比较明显导致雨雪天气处于经常变化的情况;低层冷空气天气对冬天降水的形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次过程冻雨灾害严重,经分析,25日为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925~1 000 hPa区域迅速降温,850 hPa区域高于0℃,700 hPa和925 hPa区域温度低于0℃,1 000 hPa时温度在小于1℃,地面温度低于0℃,25日白天出现冻雨。27日融化层处于700 hPa左右温度大于0℃,925 hPa和850 hPa时温度低于-2℃,925~700 hPa有非常明显的温差;但由于1 000 hPa时温度在-3℃左右,所以27日白天九江地区降水相态复杂,大部分地区以降雪为主,部分地区出现冻雨。上述的阈值范围是九江地区冻雨的天气阈值。研究还表明,随着地面的温度降低,冻雨天气越容易产生,冻雨一般发生在最低气温低于0℃,同时一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数据,对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的3次寒潮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准静止锋维持和生消及降水相态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亚中高纬地区500 hPa东亚槽的建立及槽后贝加尔湖至乌拉尔山高压脊的维持和发展,是云南寒潮天气发生的典型环流形势;中高纬环流阻塞形势的存在与否对寒潮过程中准静止锋的维持与生消有直接关系,若阻塞形势不存在或维持,寒潮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由静止锋的移动和位置引起.伴有水汽配合时,降水的相态取决于冷空气的强度和当地的海拔高度.0℃层高度(H_0)≤260 dagpm和500 hPa与700 hPa的位势高度差(H_(500~700))≤261 dagpm与雨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作为判断降水相态的指标;由于云南地形复杂,地形高度落差较大,低海拔地区使用H0和H_(500~700)指标判断降水相态时,需要根据本地海拔高度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7.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这种高原型复杂的地势全面深刻地影响着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其直接效应是使贵州在温度条件上比同纬度地区为少,区内又因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成众多气温差异明显的区域,从而使土壤、植被、物种、水文、  相似文献   

8.
曹莉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82-182
按照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如何正确快速地判断出这三种锋面类型,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然而,生活在贵州的人都知道,贵州的冬天还是不好过的。气温虽然不是很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5.2℃。但是,由于贵州冬季处于昆明静止锋的下盘,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在贵州高原上空徘徊不定,加之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植被良好,年降雨量远远大于年蒸发量,空气湿度大,因而,贵州冬天的风,透骨的冷,冬  相似文献   

10.
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高空形势配置与以往暴雨形势不同。这次过程中、低层是低值系统,高层却配有一个强大的高值系统。中、底层冷涡、中层湿区与垂直辐合上升区叠加在准静止锋上,上层有小高压,中层有下沉逆温层或正能量面积,是一次典型的"干暖盖效应"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种资料对2014年6月2829日云南省冷锋切变型强降水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地形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去除山脉地形后,全省区域降水量明显减弱,大雨、暴雨的落区急剧缩减;降水量的变化差异主要由降水强度的变化引起.山脉对低层冷空气的引导和阻挡作用最为显著,四川东部到贵州一带的东北气流经乌蒙山加速进入到滇中地区,受哀牢山、无量山和横断山脉的阻挡,与青藏高原东南侧沿横断山脉南下的冷平流汇合,在滇中及以东、以北地区盘踞;夏季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及来自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均具有高温高湿性质,在山脉的引导和阻挡作用下,与南下受阻的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降水;山脉的强迫抬升机制迫使其周边出现显著的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约0.4~0.7m/s;在山谷相间的区域,特别是山脉的迎风坡处,水汽通量辐合,其增量可达(0.02~0.07)10-6gs-1cm-2hPa-1,有利于当地大雨、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severe thunderstorm accompanied with strong wind on 23 August, 2001 in Beijing was studied using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MM5)coupling with a severe storm model with hail-bin microphys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topography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old/warm current in the Beijing region played prominent roles in forming,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evere storm. Due to solar radiation heating and topographic lifting, the convective cells were easily formed when the westerly airflow passed over high mountainous regions in Beijing. The warm and wet air entered the cloud from its frontage and enhanced the convection, and formed a large amount of graupel/hail particles at the middle and upper portion of the clouds. The precipitation was primarily formed due to melting of graupel/hail particles. The strong downdraft was mainly produced by negative buoyancy due to loading,melting of graupel/hail particles as well as evaporative cooling of rain water. The divergent airflow induced by the strong downdraft led to the disastrous burst winds at the surface and also forced lifting of warm and wet airflow in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storm and formed new clouds that further promoted and maintained the stor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4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特提斯海的封闭和西藏成陆,但40~20MaBP间地面很低。20Ma前的构造运动使青藏地区一些山地隆起,但而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夷平,地貌与生物证据揭示,早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约1000m。高原的强烈隆起开始于3.4Ma前,这被高原内外普遍的砾岩堆积和盆地演化记录了下来。青藏高原东部盆地演化与大河流发育研究表明,至少有10次强构造上升事件发生,它们分别开始于3.4、2.5、1.7、1.3、1.1、0.8、0.6、0.14、0.05和0.01MaBP。其中2.5、1.1、0.8、0.6和0.14MaBP五次上升事件对高原隆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14日20时-6月15日11时,由于08时500hpa高原东部有低涡车移,宜昌一芷江一贵阳有切变南压,以及02时越过秦岭的地面冷锋共同影响,邵阳市区普降大暴雨与特大暴雨,其中新邵县184.6mm、邵东县170.6mm、邵阳市99.5mm、邵阳县124.8mm、隆回县110.7mm.通过对“11615”大暴雨与特大暴雨过程某些特理量的计算分析.为以后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统一分析夏季100hPa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1985年7~8月逐日历史天气图及降雨量等资料,统计了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划分了逐日东、西部型及带状型南亚高压及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还区分了西北区东、西部的多雨、少雨日。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特别是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与西北区东、西部多雨和少雨过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Over 40 a observed temperature data in 172 stations in China and historical proxy data were analyzed.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during 1980–1994, the warmest year appeared first in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henceforth SETP) and then gradually spread northwards and eastwards to eastern China. The climatic change on century time scale in recent 600 a shows 3 relatively warm and clod stages in China. Each warm and cold stage appeared first in Tibet Plateau (henceforth TP) and then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n in the eastern parts of China. The warm and cold stages in TP were 10–60 a earlier than in the eastern China. The facts show that TP is a pilot region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in China on the time scale shorter than 103a.  相似文献   

17.
亚洲季风区平均雨季起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1990年平均的降水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内91个测站的相对降水指数.在定义相对降水指数大于147作为雨季开始的标志后发现,亚洲季风区中最早进入雨季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该地区在3月份进入雨季,即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著名的“桃花汛”.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桃花汛”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下,暖湿西南气流沿纵向岭谷向着低纬高原的爬坡抬升作用,结合来自青藏高原的偏北气流带下的冷平流沿纵向河谷的下楔作用最终导致了该地区雨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临夏盆地东山顶剖面沉积物磁组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临夏盆地东山顶剖面各段不同沉积沉积的磁组构参数,认为造成各段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的沉积环境条件,其风成黄土段的特征主要同其母质来源方向有关,而其余各段的差异可能同青藏高原阶段性的隆升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