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陕西省歧山地区纵纹腹小鸮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道了纵纹腹小鸮在陕西省,歧山县京当地区的捕食行为及其在不同季节的食性变化.它在冬季(1—2月)主要活动于晚上.繁殖期活动时间延长,并越来越接近昼行性.在食物组成上,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冬季在取食频次上以鼠类为主,占整个猎物出现频次的66.7%(其中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占25.6%),昆虫类仅占20.5%;繁殖前期(3—5月)鼠类占34.5%,昆虫类 62%;繁殖后期(6一8月)食鼠占2.47%;食昆虫占96,9%.在同一生境内,它与大型鸮类——雕鸮BuboO bubo的营养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重叠指数C为0.324),只是前者偏食小型鼠类和昆虫,而后者们食大、中型啮齿类.在不同地区和生境下表现出与地区的食源丰富程度有关.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它取食一些植物果实,剖胃时也发现胃内偶有植物枝叶,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小鸮在野外或饲养情况下,有食同类尸体的现象,但并未发现其活体相残.  相似文献   

2.
兔年话兔,令人瞩目。《大自然》杂志今年第二期冯祚建先生的《穴兔、野兔和鼠兔》一文把我们带入兔子天地,令我大开眼界。然而,述及兔及特殊食性时,认为兔子吃粪是哺乳动物中独一无二现象,我觉得有待商榷。据我所知,在哺乳纲灵长目中,有这么一类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非常原始的猴子——鼬狐猴,便有将自己排泄的粪便再次摄食的习性。当然,鼬狐猴的主食不是粪便,而是树叶、花朵、仙人掌一类的植物,粗纤维占其食量的45%。它们将第一次吃进去的食物经盲肠分解,形成含有营养成分的粪排泄出来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保定城区越冬的长耳鸮种群食性分析,观察到其食物组成中以鼠类为主,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小家鼠和田鼠等占其食物总量76.29%。借此分析保定城郊鼠的种类及动态,指出黑线仓鼠为该地各月份中的优势种。越冬长耳鹗捕食的鼠主要是亚成体、成体,占捕食总鼠量的68.58%,能有效地起到控制鼠类种群数量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耳鸮冬季的捕鼠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耳号鸟越冬期食物的91.0%为鼠类。所捕食的农田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棕色田鼠)占56.8%,居民区鼠类(大家鼠和小家鼠)占34.2%,体形较小的鼠类(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田鼠)占82.0%,其中田鼠偶尔出现,较大型鼠类(大仓鼠和大家鼠)仅占9.0%;所捕食鼠的年龄多为亚成体(38.9%)和成体(39.2%);所捕食的主要3种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的年龄组成与野外种群的年龄组成一致。1只长耳号鸟平均1d吃1.79只或54.38g鼠。  相似文献   

5.
在解决故障检测等分类问题时,若不同类别样本数目相差很大,C-SVM训练的分类错误总偏向于样本数较少的类别,因而影响了分类的精确性.为提高精确性,提出一种优化算法,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不同类样本,采用不同的权值来优化训练过程,按正负类样本在总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加大样本数较少的类别权值,降低样本数较大的类别权值来实现两类样本间的均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两类样本数目相差很大的问题有效.  相似文献   

6.
吉木萨尔县园林鼠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8-11月,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林良种试验站,对园林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不同的生境选15个样地,以铗夜法捕获的953只鼠作分类。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鼠类群落由根田鼠。小家鼠,灰仓鼠,小林姬鼠,红尾沙鼠,草原兔尾鼠组成,可划分为根田鼠+灰仓志群落和小家鼠+灰仓鼠群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济南近郊四个主要生境中(南部山坡侧柏林,北园菜地、东、南一带丘陵早地、北部沿黄河地区)鼠形啮齿类的多样性指数,均等性指数。(2)关于鼠形啮齿类年生活周期的数量高峰问题。(3)在一年中雨季到来之前,对黑线仓鼠的食物成分进行定量研究的结果。(4)从生态学观点研究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选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鼠兔和根田鼠,在当地海拔2300 m和模拟海拔5000 m8、000 m下,进行了1d、10d和25d处理,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各样本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血红蛋白电泳条带呈现多态现象,四条带出现的频率为95.24%,三条带出现的频率为3.71%,两条带出现的频率为1.59%;在低氧1—25天后其带谱百分比变化无差异;根田鼠血红蛋白电泳带均为两条,低氧处理后其百分比亦无差异.这说明高原鼠兔和根田鼠在低氧1—25天处理时,其对低氧适应不通过不同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来抵御低氧,高原鼠兔和根田鼠虽各自具有较稳定的Hb谱型,但两种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自1984年3月至1986年3月,于遂平、中牟、周口三处,按月或季度进行周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黄淮平原农田鼠类群落主要由黑线姬鼠十纹背仓鼠+大仓鼠组成;室内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组成。不论田野及室内,其数量配置并非均态,在不同的小生境和不同季节蜜度差异悬殊。野外以坟(土豖)、路基、渠坡等非耕作荒地较高,蔬菜地高于作物地。居民区以贮藏室、庭院禽畜圈更高。据逐月统计及性腺发育检验证明:野鼠和家鼠密度的季节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型。但前者高峰期于3~5月和9~11月,后者在5~7月及10~12月。这两个密度高峰都反映了繁殖活动的频繁或繁殖后数量增长的结果。掌握鼠类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及其间的迁移的规律,掌握繁殖和密度高峰出现的时间,可作为综合防治的依据。防治鼠害要把握时机,以达标为目的,采用药杀为主的综合防治。在一次大面积压低密度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灭效,使鼠类密度能较长期保持在不致产生危害的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省临潼县渭河滩地大仓鼠的食性、食物选择程度、日食量及贮粮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仓鼠是一种主要以农作物种子为食,兼食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杂食性动物.不同季节鼠胃中均以作物种子出现率最高,动物性食物在4月及8—9月份出现率高于其它各月,在作物未成熟及收获后的4、6月及11月,大仓鼠最喜食的作物种子是花生和豆类.幼鼠日食量为12.2g,成年鼠为15.1g,成年鼠的日食量显著高于幼年鼠.未成年鼠贮粮量较少或不贮粮,成年鼠贮粮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014年5月本实验室对北京市14家单位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病理学调查。方法采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后经10%福尔马林固定,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绝大多数实验用鼠为健康状态,仅部分非健康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肿胀(32.6%)、轻度肺脏病变(24%)、肾脏蛋白样渗出物和管型(13.2%)。本次抽检结果与前两年抽检结果相比较,肝脏脂肪染色阳性率(6.2%)低于2013年春秋季的17.1%和6.25%,以及2012年春秋季的26.7%和14.8%,有降低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肾脏病变从2010年春季在小鼠(2%)和2011年春季在大鼠(20%)中偶发,发展至今,已经在小鼠(6%)、大鼠(12%)和豚鼠(20%)中普遍存在,从偶发病变发展成为常发病变,应加强防范。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啮齿类实验动物基本为健康状态,少数动物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成分以及运输、处死时的应激有关,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避免应激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铜、锌、铅、镉、铬、镍的含量.详细研究了灰化温度、灰化时间、消解加酸量对不同金属吸光度的影响.在最佳工作条件下,六种元素标准曲线相关性较好(r在0.9970~0.9999之间),精密度较好(RSD在0.20%~3.72%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2.8%~104.9%,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得出了不同季节生活污泥中铜、锌、铅、镉、铬、镍含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川西北地区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对采自川西北甘孜州和阿坝州的26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分别以分离的大肠杆菌DNA和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提取的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中存在情况,同时比较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PCR检出率的差异;以分离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105株大肠杆菌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比较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外表健康牦牛和腹泻牦牛中的携带情况.结果:从26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出84个大肠杆菌菌落携带K99菌毛基因,这些菌落分别来自所有26份牦牛腹泻样品,因此,牦牛腹泻样本100%分离并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粪便总DNA检测结果为K99+菌毛基因阳性率84.62%(22/26),粪便中提取的总DNA模板K99+菌毛基因PCR检出率略低于分离鉴定的细菌DNA检出率;105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样本分离株中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34株,检出率为32.38%(34/105),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检出率(P0.001).结果表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粪便中存在广泛,是引起牦牛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以粪便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可快速检测牦牛粪便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用90头30-32日龄、体重相近的(长×大)断奶仔猪,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公5母).3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抗生素)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基础日粮+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期30d.结果表明:试验各个阶段和整个试验期,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束时,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基础日粮组和抗生素组提高5.63%和7.73%、料重比分别下降7.24%和2.82%;试验第15d和第30d,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中乳酸杆菌数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第30d,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仔猪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综合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抑制粪便中大肠杆菌的生长,促进断奶仔猪健康,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肖燕丽  冯海英 《江西科学》2014,32(6):842-845
为了解江西省南昌市产褥期妇女的膳食营养习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昌市360名产褥期妇女进行了关于膳食习惯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探讨科学的产褥期营养膳食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产褥期妇女常吃的食物按选用频率排列,依次为鱼和肉(95.2%)、鸡蛋(88.1%)、蔬菜(81.2%)、水果(78.9%)、牛奶(51.8%)、大豆类制品(31.2%)、坚果类(18.3%)、凉性食物(11.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来自于郊区和是否参加营养指导是牛奶摄取量大小的影响因素;大豆类制品摄取的影响因素为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参加营养指导和家庭月收入状况;调查对象丈夫文化程度高和参加营养指导,是坚果类摄取的促进因素;调查对象来自于城镇,妇女文化程度高、知晓凉性食物的危害,对凉性食物的摄取起到抑制作用。结论:南昌市产褥期妇女存在主食单一,营养搭配不太合理等较突出的问题,建议用科学化的方法对本地的孕产期妇女开展膳食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侯马市2007—2009年酸雨资料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侯马市酸雨发生频率在50.00%~75.86%之间,12月酸雨频率最高,为100%,3月、9月、10月酸雨频率也较高,达到80%左右;侯马市四季的酸雨强度均为强酸雨程度,而酸雨频率是秋季最高,为76.09%;侯马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几率较高,风速在3.4m/s~5.4m/s时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3.68%;侯马市在NNE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5.96%,N风向下的酸雨频率也较高,为13.83%。  相似文献   

17.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8种菌株对猪粪进行处理,以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的去除率为除臭指标,以有效磷含量为指标判定除臭后粪肥的肥力,并对菌株2、B1和PI进行了革兰氏染色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2能明显抑制猪粪中NH3的产生,去除率分别为56.99%和53.31%;菌株14、B1、W-1和Dn-101能明显抑制猪粪中H2S的产生,去除率分别为81.64%、66.29%、65.66%和60.13%;菌株2、B1、PI处理后,猪粪样品有效磷含量的增加率分别为55.59%、26.82%和27.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兰州市冻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方法:从农贸市场采集38份冻猪肉馅用不同增菌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结果:采用LB+TBG+SC增菌法检测,沙门氏菌检出率约为18.4%(7/38),明显高于BPW+MM增菌法10.6%(4/38).结论:LB+TBG+SC增菌法可提高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有利于在杂菌污染严重及沙门菌污染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进行沙门菌的检测.不能低估露天农贸市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危险,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沙门氏菌污染.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秋季、冬季和2008年春季、夏季,分四个季节对山东曲阜人工种植杨树林内蜘蛛种类、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四个季节调查采集到蜘蛛个体2,229头,共41种,隶属于2亚目,12科,26属.其中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拟水狼蛛、沟瘤蛛、黑侏儒蛛.皿蛛科、狼蛛科、球蛛科为不同季节相同的优势种群.杨树林蜘蛛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冬季蜘蛛种群丰富度与其他几个季节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季节,杨树林蜘蛛优势种多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使用哨兵鼠的监控探讨我院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中病原菌的产生途径。方法选择27只ICR小鼠、27只Nu/+裸鼠和27只SD大鼠作为哨兵鼠,分为实验组(手术组、非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更换"脏垫料"进行饲养,对照组按正常饲养方式饲养,每隔3个月送检27只哨兵鼠进行检测,共送检3次。结果正常对照组3次均未检测到病原菌,实验组在冬季月份未检测到病原菌感染,春、夏二季检测到病原菌感染,三个季节的病原菌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其中春季较冬/夏季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4,另两个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病原菌感染率随着动物饲养量的增减而升高或降低;实验组中手术组病原菌感染率较非手术组略高;大鼠的病原菌感染率略高于小鼠。结论屏障环境内实验鼠群的病原菌感染可能与季节、饲养量、频繁实验操作、动物种类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