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了由资本、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这3要素嵌套的CES生产函数;剖析了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结构对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出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并从经验的角度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18年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呈小幅上升趋势,劳动力结构效应使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降低,而资本品质、资本与技能劳动力匹配等效应使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增加;2)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结构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受制于要素的替代弹性,非技能劳动力出现挤出效应,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各区域对劳动力需求迥异,但都可通过增加技能劳动力的投入、调整劳动与资本要素结构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3)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成因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和技能劳动力投入比例的提高,可有效降低技能溢价,进而降低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且在技能劳动力投入比例较低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会降低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4)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对相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表现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激励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本的视角,运用博弈论理论分析了单一价格机制和灵活价格机制对高、低能力劳动力决策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价格机制下两种类型劳动力的最优反应,得出灵活的价格机制对劳动力有正向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是英特尔投资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引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地区差距也逐渐扩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的规模也引人注意。本文主要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异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探寻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状况和提升路径的分析表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度不深,他们认为兼职实习对提升自身能力帮助较大,因此更偏好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而质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忽视学校教育在其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受到学校、劳动力市场和学生家长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学校应深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升人力资本,并将实践的具体工作落在实处,强化对学生的监督,避免实习的形式化,让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够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Chiswick-Barry模型的扩展,讨论了迁出地与迁入地工资结构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结论是当两地工资结构满足一定条件时,低技能劳动力的迁移收益率可能会高于高技术劳动力的收益率,并由此为相对不发达地区防止人才流失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比较,实证分析1985—2010年福建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力资本存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福建人力资本代替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58,明显低于东部地区(0.67),依据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标准可得出结论,福建人力资本配置非均衡,且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低于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福建人力资本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快速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人口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1990-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人口转变带来了2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效应,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充足供给,二是老年人口增多导致社会储蓄增加带来的资本积累,这2个效应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将人口年龄结构与教育水平相结合,进一步研究了人口红利作用下的人力资本效应.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力资本效应显著,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效应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二元分割现象.人力资本因素中的学历、学校类别、专业类别和政治面貌,以及社会资本因素中的家庭收入、社会关系积累、家庭所在地和父亲职业等因素都有助于大学生在城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其中学校类别的作用和影响力最大.在城镇二元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成本和就业满意度都起着作用和影响.整体而言,不管在哪种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本的竞争,社会资本只是起到人力资源配置的辅助作用,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是健康和良性的.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将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间的关系推至风口浪尖.本文首先阐释了教育的价值体现,而后找到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衔接点——人力资本理论,最后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就目前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失业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农村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而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结果,又是产业结构落后的产物,还与劳动力市场匹配供需能力的低下密切相关。只有多管齐下--既减少并改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又增加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既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又增强劳动力市场衔接供求的能力--才可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其劳动力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力资本产权这个词汇,但是其中却内涵了人力资本产权思想。研究、挖掘这种思想,既可以丰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又可以加速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主要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就业迁移等形式来完成。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力资本收益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选取城市和农村样本,通过M incer及相关模型分析,研究教育、工龄及健康因素对人力资本收益的影响。由于地区差异,城乡人力资本收益在不同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劳动力在教育、工龄及健康方面的收益率都大于农村劳动力,但在性别方面有不一致的情况。城乡劳动力在工龄收益率方面差距不大,在教育与健康方面的收益率有较大差距。城市男性劳动力教育收益率、健康收益率小于女性,工龄收益率大于女性;农村男性劳动力在教育、工龄及健康方面人力资本收益率都大于女性。转变城乡人力资本收益的根本途径不是劳动力转移,而是增加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首先要转变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其次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资,消除性别歧视,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平均增长率较低,各省的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增长差异颇大.就区域而言,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最高,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进一步对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对上述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均有促进作用,而规模效率的降低导致技术效率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增长.  相似文献   

16.
卢蓓蓓 《科技信息》2007,(6):14-14,101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劳动资源配置的新理论。长期雇佣、内部晋升以及因岗设酬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特征出发分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经济理性,并论述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以八大城市群为中心探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促进作用;验证了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不同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下,东部城市群和东北城市群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城市群和西部城市群促进作用不显著.其政策含义在于,地方政府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状况,要注重人力资本结构上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相结合,减少因二者的错配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水平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只有增加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经济增长效率的追求,经常被形象地称为"做大馅饼",而收入分配的公平是通过对"饼"的分割实现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作用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选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数据、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多维验证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在我国区域空间分工格局日益形成的背景下,在NEG理论模型中加入符合中国实际的假设,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向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拥挤效应"的作用下,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在给内地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减缓了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的增速,成为出现"民工荒"问题的直接原因.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加强沿海和内地互动,既要发挥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又充分体现内地成本优势,以期实现沿海和内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