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断陷盆地油气系统的成因——动态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强调油气运移的油气系统分类评价方案,即用有效源岩充注,运移活跃速度,运移排烃方式,捕集条件和保存条件五个要素(得称AMMEP)来描述评价油气系统。该方法大大增强了油气系统研究的实用性,可以有效评价油气系统的优劣并进行资源评价、预测有利区带和勘探层位,制订相应的勘探部署策略。在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源岩的丰度,演化等因素,更要充分考虑源岩破裂,运移活跃程度,运移方式等,综合评价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
主运移通道控烃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对提高勘探成效、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陆相盆地低-中勘探程度区有效的油气勘探理论.但在中-高勘探程度区却有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含油气系统理论虽然是现阶段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还不能有效地指导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勘探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即油气藏的空间分布位置和规模大小受连接有效烃源岩与圈闭的主运移通道类型、位置和输送能力等因素的控制.该文对"主运移通道控烃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创立了油气主运移通道平面分布模式图,并建立了该理论的7种油气成藏模式.根据"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只要查明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就可以找到位于主运移通道内或附近的油气藏,并优选目标--油气藏进行钻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迅速提高油气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镇凹陷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其发育5个含油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油气运移通道和盖层等成藏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和馆陶--明化镇沉积时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刻.斜坡带和盆地边缘凸起油气资源最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常规天然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资源丰富。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 侏罗系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指明在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内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常规天然气在空间展布和储层特征等 方面的序列性特征。结合该区的勘探开发实践,总结出: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的前提下,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常规天 然气具有共生性强的特点,认为它们是先后经历了源岩内滞留、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和成藏聚集等过程,分别在泥页 岩、致密砂岩和常规储层中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聚集。并归纳出他们在运移阶段、成藏时间、空间分布、含气特 点、开发技术、产量储量特征和勘探开发阶段等方面序列性特点。最终认为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只要具备合适的地质 条件,在一种类型天然气发现后,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来寻找其他类型天然气是一种新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补充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是油气普查阶段基本完成,但勘探程度差别较大,同一含油气盆地内,有利区带(凹陷)勘探程度较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而油气条件较差的坳(凹)陷,勘探程度较低,当前油气资源补充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勘探程度较高地区丰富的资料,用多种方法求取,验证评价关键参数,指导勘探程度低的地区油气资源评价,这就是本文的目的和要探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 ,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 ,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等 4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 ,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复合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油气的运移流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昌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江油马角坝地区不同时代破酸盐岩油气源岩研究衣明,在油气源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是油气源岩中烃类物质的原始样品,它记载着油气源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及有关信息。在油气源岩评价中,有机包裹休的类型、特征、古温度、含量及组分等参数,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可有效地对油气源岩的演化程度、生油热历史、有机质热演化分区、油气资源量以及油气源岩性质和成因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石油运聚效率定量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阳坳陷17个高勘探程度油气成藏体系为研究子集,分别应用生烃潜力法和发现过程模型法计算了各成藏体系的生烃量和资源量,求取了石油运聚效率的分布范围为4%~14%,不同成藏体系的石油运聚效率有较大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石油运聚效率与地质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石油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是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构造变动次数、目的层倾角、断层密度等.车镇凹陷北是济阳坳陷低勘探程度成藏体系中远景资源量最大的成藏体系,应作为下步挖潜勘探的重点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地流体、封隔体和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流体、封隔体和含油气系统理论是 3个与油气运移密切相关的前缘地质科学理论。油气运移是盆地内的地流体活动 ,它贯穿整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 ,直接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 ,同时还要受盆地外地流体的影响。封隔体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地层非均匀性、不平衡压实和不均一成岩的必然产物 ;封隔体具有封闭的水动力系统 ,与外部隔绝或有限连通 ,而其内部则是相互连通 ,因此 ,它既是油气的运聚单元也是油气的勘探单元。含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含烃流体系统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时空范围 ,研究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条件是研究含油气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本方法,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可以划出3个含油气系统,即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均为伊敏组末期.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及隔挡条件,可将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2个油气运聚单元,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6个油气运聚单元,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14.
为了重建油气盆地的运移聚集演化史,开发了盆地多层油资源运移聚集并行计算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提出了全新的多层油资源运移聚集史数学模型,构造了新的精细并行修正迎风分数步迭代格式,并行算法,并行程序设计,采用交替方向网格剖分的方法,该软件已成功地用于东营凹陷、胜利油田滩海地区的油资源评价,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油气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渐变与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质过程作为稳态的、渐变的过程来对待 ,可简化地质问题 ,并且便于用数学语言表述 ,但是却忽视了突变过程。石油与天然气从生成到运移成藏再到保存 ,都是处于变动着的沉积盆地之中。沉积盆地所经历的变动既有渐变 ,也有突变。迄今为止 ,研究者们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地质过程渐变的假设。基于渐变的定量研究基本上忽视了突变地质过程的巨大影响。研究烃源岩排烃、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藏保存等方面的突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而忽略突变过程可能带来错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发现的剩余油气资源越来越少。如何准确预测高勘探程度即成熟探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成为石油投资者和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详细探讨了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以油气成藏体系为评价单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约为17.03×108t,仍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并且主要集中在东营中央背斜带和东营凹陷北坡两个油气成藏体系内。实践证明,由于油藏规模序列法合理回避了油气成因机理问题,减少了资源评价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7.
从黏土矿物的结构、成岩过程中脱水转化条件以及脱水转化阶段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转化类型的黏土矿物在石油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黏土矿物都对油气的初次运移起作用,不同的黏土矿物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也不同,其中蒙皂石的脱水、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最为显著;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化是在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黏土矿物脱水转化的不确定性.只有那些与油气的生成阶段相匹配的转化才会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产生作用,而早于或晚于油气生成阶段的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甚微或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