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钱家店凹陷胡力海洼陷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沉积环境、气候条件等层序背景分析,将该区白垩系划分1个Ⅰ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6个Ⅲ级层序。其中,SⅢ1(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构型完整、特征典型,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针对研究区层序发育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胡力海洼陷SⅢ1具有近物源、多物源、快速沉降、快速沉积的特点。SⅢ1高位体系域在西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在东部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在中央洼陷带则以浅湖—半深湖为主,局部区域分布浊积砂体。由于该层段介于两个级别层序(Ⅱ级和Ⅲ级)的湖侵体系域之间,烃源岩和盖层条件良好,且发育多种有利储集体,是胡力海洼陷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2.
从辽河滩海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对圈闭条件,储、盖层特征,烃源岩条件,油藏特征及油气运聚规律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滩海地区上第三系油气勘探的方向,并对有利目标进行了选择评价.综合分析认为,控制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主导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条件;形态完整,圈闭成群发育的构造带;长期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将生油洼陷与储油圈闭相连通;厚层广泛分布的区域性封盖层.以辽海中央低凸起和燕南潜山为背景、以海南断层和燕南断层为油源通道的月东构造和燕南构造带,是本区上第三系最有利的区带,应作为进一步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濮凹陷的生、储、盖、圈、运等基本条件是好的,可形成众多的大中型油气田。油气分布主要受生油洼陷控制。中央隆起带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先凹后斜型断阶带式的缓坡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差异压实构造形成油气富集);兰聊断层两侧是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4.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表明,因“烃源”和“运移”问题而失利的井所占比例最大,这两个关键因素即为该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烃源条件来看,根据地震相和地球化学分析,北部洼陷带的8个洼陷中,有5个洼陷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是今后进行油气勘探较为有利的富生烃洼陷。从运移条件来看,平面上根据油气富集构造带类型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均属于“缓坡富集型”,各洼陷的缓坡带是有利勘探区带;而纵向上根据通源断裂及恩平组泥岩封盖条件分析,北部洼陷带内的5个富生烃洼陷中,有3个属于“浅层富集型”,有2个属于“深层富集型”,其有利勘探层系应分别在浅层和深层。  相似文献   

5.
张强凹陷长北地区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凹陷前辛断裂背斜构造带为凹陷的油气富集构造带,长北地区位于该带的北端,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具有两套烃 源岩系、多个储集体和多种构造类型;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式”为主。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好;油藏类型可分断裂背斜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喷发岩潜山裂缝油藏等四类。文章从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储集层条件、油藏类型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旨在对其他凹陷及类似该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树山  王伟林 《特种油气藏》2009,16(3):28-30,34
在对牛心坨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精细研究基础上,从油气生成、运移、生储盖组合等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入手,对区内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牛心坨地区早期断裂控制洼陷的形成及储层的沉积,晚期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中央构造带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牛心坨油层为主要含油层系,近距离运移及生、运、储相处一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牛心坨周边所有圈闭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有利圈闭3个,具有钻探部署潜力.  相似文献   

7.
民丰洼陷裂解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胜利油区裂解气的成因及成藏模式复杂多样,为了指导下一步裂解气藏的勘探,以民丰洼陷裂解气藏为例,通过对该区裂解气的成因及成藏主控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民丰洼陷深层裂解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温度对裂解气的生成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当温度大于160℃时,裂解气开始大量生成,民丰洼陷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所处的温度均大于该温度,是裂解气生成的有利层系;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及构造发育史是裂解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异常压力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气田;民丰洼陷油气成藏模式总体表现为晚生晚成、自生自储、顶封侧堵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喻林  杜英杰  向晟  陈红  朱晓曦  谢亮  朱虹  刘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Z1):88-91,163,170,171
兴西洼陷是一个位于辽西凹陷中段的狭长沉积构造,以往大多认为该区沙四段地层不发育,从而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深化。本文通过对兴西洼陷的地震层位进行对比,落实了该区的最有利储层———沙四段。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特点,认为该区存在东部陡坡带控制下的近岸沉积扇体;运用多种物探技术手段预测和刻画了一系列近岸水下扇储集体。部署在该区的兴西2井成功揭示了沙四段近岸沉积扇体的存在,并喜获工业油流,打开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局面。  相似文献   

9.
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充分认识含油气洼陷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是开展油气勘探的前提,而认识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胜北洼陷岩性圈闭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盆地性质、构造特征的特殊性――吐哈盆地表现为窄而长的多旋回叠合盆地;2洼陷沉积体系的特殊性――南北双向短物源沉积体系分布格局;3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下生上储式生储组合和南斜坡的构造斜坡带;4岩性油气藏成藏圈闭的特殊性――缺乏沟通油源断裂、侧向封堵断裂的必要配置;5岩性油气藏赋存的特殊性――成带分布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面积小、砂体薄、单层圈闭储量规模较小。根据对这些特殊性的综合分析认为,胜北洼陷中浅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应依附于一定的构造背景展开;处于南北物源交汇区的胜北构造南翼是岩性圈闭发育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桥口地区已有 30多年的勘探开发历史,平均勘探程度较高,但探明储量的程度较低。在油气资源量再评价的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条件,在认识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桥口构造以近东西走向的玉皇庙断层为界,南北油源分别来自不同的生油洼陷;深层生储盖层配置合理,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指出了三个有利的滚动区带:黄河断层断阶带、玉皇庙断层上升盘反向屋脊带和李屯断层上升盘反向屋脊带;并运用三维地震的立体构造解释、可视化解释、剖面切片对接和高分辨率地层反演等技术手段进行目标区的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首次部署8口滚动井,均已获工业油气流,展示了该区良好的滚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条件十分优越,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烃源岩生烃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配置合理,具备形成多层位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条件。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和复合等隐蔽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为:纵向上,主要储盖组合类型控制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平面上,受凹陷地质结构控制,不同构造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认为同沉积断裂带之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即陡坡和缓坡坡洼过渡带是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是我国煤、油、气共生盆地之一,开展该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对于优选煤层气有利探区,实现该区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重要意义。从气源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3个方面,分析了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凹陷具有煤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变质程度低、含气量低、含气饱和度高、埋藏较深、煤层气地质储量丰富及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认为该区煤层气成藏条件较好,能够实现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乌里雅斯太凹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成藏特点决定其斜坡带是主要的聚油单元,岩性地层油藏是其主要的油藏类型。对油气分布聚集富集规律的研究表明,油气主要赋存在2个湖泛面之间,且主要沿不整合面、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快速沉降的不整合面有利于形成地层油藏,控层控相的坡折带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油气的分布严格受控于沉积体系,油气的聚集对砂体的成因类型具有选择性,而油气的富集则受控于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前期勘探仅在台北凹陷周缘正向构造带发现巴喀、温吉桑和米登等小型油气藏.在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条件及源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台北凹陷源内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纵向发育八道湾组煤岩、三工河组泥岩及西山窑组二段煤岩3套两类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部凹陷区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已钻井成藏分析,明确凹陷区失利井未获油气发现的直接原因为局部“通源断裂”不发育和储层物性差。基于此,建立了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藏“通源断裂”、“优质砂体”二元控藏的下生上储成藏模式。根据“通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明确地层超覆背景下的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低位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岩性油气藏是下步风险勘探的首选领域,有利区面积约3 600 km2;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和源外多层系常规油气综合勘探是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②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永安镇断裂带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利 《特种油气藏》2006,13(2):29-32
东营凹陷永安镇断裂带天然气藏为石油伴生气经多次运移分异聚集形成的次生气藏,其成藏因素较为复杂。为了总结天然气成藏规律,指导下步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对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成藏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充足的气源条件提供了天然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多套储盖组合良好的配置关系构成了天然气成藏的重要地质要素;断裂作用不仅控制圈闭的形成,还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和油气藏遮挡簪件;温度和压力条件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异。埋深小于2000m有利于天然气分异、聚集形成气顶气藏和纯气藏。天然气藏分布由洼陷中心到边缘呈现油藏-气顶气藏-纯气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南部2组深大断裂;优越的生油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砂体发育,储集条件良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模式配置关系良好,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其隐蔽油气藏类型繁多,可划分为5类19种。平面上,受生油凹陷控制,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受温度、压力控制。其油气富集规律特点有:边界大断裂位移变换段是寻找大规模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深凹区有利于寻找低位扇、白云岩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边界大断裂的两端受其几何样式影响,易形成滚动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周边的正向构造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洼陷腹部油气勘探研究程度低。基于对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对台北凹陷三大富烃洼陷的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和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与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大面积接触,利于形成近源致密砂岩气藏。下侏罗统发育圈闭型和连续型2类致密砂岩气藏,其中洼陷腹部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勘探应由源边正向构造转向富烃洼陷,由源上常规油藏向近源(源内)致密砂岩气藏转变,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腹部具备形成大气藏的条件,是下侏罗统近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