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药》2019,(11)
[目的]研究聚羧酸盐分散剂的亲疏水性对农药分散性能影响。[方法]使用合成的不同亲疏水单体比例的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钠盐(SSMA)作为分散剂制备莠去津悬浮液。使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仪分别测定莠去津悬浮液的稳定性、平均粒径、Zeta电位,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SSMA在莠去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结果]使用亲油(St)亲水(MAA)单体比例为1∶3的SSMA制备的莠去津悬浮液稳定性最好。莠去津悬浮液的Zeta电位值及SSMA在莠去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均随SSMA中亲水单体(MAA)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聚羧酸盐分散剂的亲疏水性主要通过影响分散剂在农药颗粒表面的吸附量以及提供的静电斥力来影响农药悬浮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变体系pH值和分散剂的添加量,对钴蓝颜料水悬浮体系的zeta电位、稳定性、分散性以及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分散剂对钻蓝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有显著影响.对于体积分数为2.0%的钴蓝悬浮液,分散剂用量超过钴蓝质量分数的1.0%时,体系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悬浮液的粘度和分散剂的最佳用量随钴蓝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速混合法工艺条件对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Dimethomorph water-dispersible granules,DWG)粒径的影响.结果发现DWG粒径随用水量增加而增大,随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增加而减小.用水量为18%、搅拌时间为240 s、搅拌速度为16000 r·min-1时,DWG集中分布在0.45~0.9 mm,其百分比达68.65%.进一步考察了分散剂用量、颗粒大小和干燥时间对DWG悬浮率和崩解性及热贮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测定其悬浮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发现分散剂用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其性能:分散剂由5%增至15%时,悬浮率由89.48%增至97.81%,崩解时间由73 s降至32 s,悬浮液总沉淀层厚度由0.41 nm降至0.37 mm,平均粒径由10.02 μm降至4m34 μm,分散剂用量超过为8%时,热贮稳定性明显变好;DWG颗粒由大于0.9nm降至小于0.2 mm时,悬浮率由56.34%增至68.85%,崩解时间由79 s降至32 s,总沉淀层厚度由0.59 toni降至0.44 mm,平均粒径由17.64 μm降至7.59μm,其颗粒大小对热贮稳定性影响不大.随干燥时间增加,DWG的崩解性和热贮稳定性明显降低,而悬浮液稳定性则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4.
纳米氧化锌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粉体的分散性能对提高分散体系的导热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用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的Zeta电位和水合粒径来表征体系的分散稳定性,探讨不同分散剂种类及其浓度以及不同pH条件对ZnO水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Zeta电位与水合粒径有良好的对应关系,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水合粒径越小,表明体系分散稳定越好.pH值、分散剂种类及加入量是影响纳米ZnO水相体系分散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分散剂最佳分散条件不同.在 0.1% ZnO-H2O纳米流体中,在 pH=11.4,加入 0.0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散剂,悬浮液的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考察梳型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均三氮苯类农药制剂中的应用效果。采用超细粉碎、旋转造粒法制备4种均三氮苯类农药水分散颗粒剂(WDG)。以悬浮率、润湿性、崩解性、热贮稳定性等为标准,再结合农药结构以及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制剂的质量。梳型聚羧酸盐分散剂对均三氮苯类农药的分散作用各异。当分散剂用量为4%~6%时,WDG的性能如悬浮率、润湿性、抗硬水能力、Zeta电位及热贮稳定性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型分散剂的效果。梳型聚羧酸盐分散剂对不同结构的均三氮苯类农药有不同的作用效果,能够为该类农药复配制剂的配方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散剂在农药水分散粒剂(WDG)制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了聚羧酸盐分散剂SD-819和磺酸盐分散剂SD-661的复配对WDG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分散剂的表面张力和WDG的悬浮率等物化参数,发现复配分散剂制备WDG的悬浮率和崩解性等性能优于单一分散剂;同时考察了2种最优配比(3:6和4:3)的复配分散剂制备的WDG,结果表明Zeta电位和表面张力对制剂悬浮率等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共聚物型分散剂对α-Al2O3水悬浮体系分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Ubbelohde粘度计观察了一种共聚物型高分子分散剂MCM15的用量及pH值对α-Al2O3低固相含量悬浮体系粘度的影响,并用旋转粘度计测试了不同pH值条件下α-Al2O3高固相含量悬浮体系的粘度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固相含量的情况下,共聚物型分散剂MCM15的最佳用量为0.04%(质量分数),在pH值为0.58~3.76及5.37~12.96的范围内悬浮体系粘度很小且稳定性好;在高固相含量的情况下,在pH=1.28~3.20的酸性区及pH=7.00~12.48的碱性区均可得到固相含量体积分数>58%、低粘度、流动性好的悬浮体系;在pH=12.48,固相含量体积分数为65%时,悬浮体系的粘度为0.88 Pa·s.通过对比低固相含量α-Al2O3悬浮体系的粘度及稀悬浮体系ζ电位随pH值的变化曲线,发现可以通过测量低固相含量α-Al2O3悬浮体系粘度的方法确定添加了分散剂的α-Al2O3颗粒的等电点.  相似文献   

8.
分散剂对纳米TiO2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的有机物为分散剂分别对纳米TiO2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采用重力沉降法、Zeta电位法等表征了其分散效果,研究了纳米TiO2悬浮液在不同PH值下的分散行为。结果表明:纤维素能使纳米TiO2悬浮稳定性明显提高。在纳米TiO2悬浮液中,纳米TiO2粉体表面的Zeta电位同水溶液的平衡PH有很大关系。提高颗粒表面电位(Zeta电位)是改善粉体分散体系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3.1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机理分散剂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农药颗粒与水界面的性质,促使农药颗粒在水中分散,使农药悬浮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主要作用机理分述如下:3.1.1双电层排斥理论双电层排斥理论是在忽略了高分子能够在粒子表面形成一吸附层,同时也忽略了由于聚合物吸附而产生一种新的斥力—空间位阻斥力的情况下成立的。该理论揭示了颗粒表面所带电荷与稳定性的关系,通过调节溶液的p H值或外加电解液  相似文献   

10.
马佳庆  铁生年 《硅酸盐通报》2018,37(10):3248-3255
为实现微硅粉的高值化应用,充分利用微硅粉中的硅、镁、钙等微量元素.实验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黄原胶为稳定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出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配方以及制备工艺,采用沉降实验对不同温度、酸碱、盐体系的悬浮液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借助流变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流变特性、微硅粉分散性.结果表明:黄原胶、微硅粉、六偏磷酸钠添加量分别为0.15wt%、0.5wt%,0.5wt%时,可得到稳定分散的微硅粉液体地膜悬浮液,悬浮液的最佳保温温度为10~30℃,保证微硅粉悬浮液体地膜悬浮液在40 d之内不产生沉淀,酸碱环境体系对高分子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降低悬浮液的稳定性,pH=7时,悬浮液体系最稳定;同时讨论了不同盐体系对悬浮液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体系中,NH4 Cl对体系的稳定性影响最小,当体系添加0.4%NH4 Cl时,体系沉淀量最小,为0.63w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