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评估不同重建方式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三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分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3.0%,开窗组21.1%,分支组7.5%,P=0.037;二次干预率:烟囱组6.8%,开窗组15.8%,分支组1.5%,P=0.049)。总体随访率为89.2%,烟囱组、开窗组和分支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8、40.5和15个月。三组在全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烟囱组33.9%,开窗组11.1%,分支组3.3%,P<0.001;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9.0%,开窗组11.1%,分支组11.7%,P=0.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0个月内除免于并发症发生率(P=0.049)外,烟囱、开窗和分支组累积生存率(P=0.249)、免于主动脉疾病相关死...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此术式要求支架近端安全锚定区至少为15 mm,对于锚定区不足者,则通常需重建弓部分支血管以确保手术安全。在目前各种重建技术中,原位开窗技术因其较大程度的保留分支血管以及较低的内漏风险而应用最多。因此,本研究探讨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分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47例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主动脉夹层38例,胸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溃疡3例。根据术前CTA影像资料决定患者的开窗数目、开窗支架规格,术中利用穿刺针对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弓部分支,术后定期行主动脉CTA复查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共植入Ankura胸主动脉覆膜支架47枚,Gore Viabahn覆膜支架51枚,Cordis Smart裸支架20枚。4例术中转烟囱支架植入,原位开窗成功率91.5%(43/47),包括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29例,左颈总动脉(LCCA)开窗+LSA栓塞1例,LSA开窗+左椎动脉烟囱1例,LSA开窗+左LCCA烟囱9例,LCCA+LSA开窗+无名动脉(IA)烟囱1例,LCCA开窗+IA烟囱+LSA栓塞2例。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60~300 min,平均(200±20)min,术中开窗时间18~45 min,平均(30±8)min;术后内漏(1型)3例,逆撕2例(1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后好转,1例死亡),脑梗死2例,截瘫0例。平均随访时间(28.4±14.7)个月,期间2例内漏在随访中消失,1例内漏未进一步增大予以观察随访中,未见开窗分支血管闭塞。结论 利用穿刺破膜技术对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分支血管是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临床处理的难点。传统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无法进行分支重建,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是重建弓部分支血管的全腔内微创方法。预开窗技术克服了原位开窗技术体内破膜造成的诸多问题,但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准确定位释放支架。通过多角度切线位判断技术、牵引导丝辅助定位及解缠绕技术、束径带避免分支动脉缺血的半释放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预开窗支架释放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钬激光原位开窗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 ~2019年7月对42例紧邻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在DSA下对胸主动脉行腔内隔绝之后,通过肱动脉或颈动脉逆行导入550μm钬激光光纤,对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开窗后植入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利用打磨过的导丝硬头进行穿刺破膜、球囊扩张,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路。结果 9例开窗成功,1例胸主动脉瘤开窗失败,改行烟囱支架植入。开窗成功的9例术后随访13~53(29. 8±16. 1)月,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行原位开窗的技术简单,经济,有效,适用于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复杂胸主动脉病变形式多种多样,在腔内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向近心端拓展锚定区,变不治为可治。具体措施有烟囱支架技术、杂交手术技术、原位开窗技术、预开窗技术等,另外还包括选择合适主动脉夹层的支架,以及今后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分支支架技术。各种技术的选用主要根据病变的部位与特点,还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与术者的经验决定。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目前,开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开窗技术可分为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本研究对比分析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用于不良(短或不健康)近端锚定区主动脉弓病变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的早期及中期疗效,并总结开窗方式的选择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原位开窗或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的215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4例采用原位开窗(原位开窗组),101例采用体外预开窗(体外预开窗组),对比分析两组间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等。结果 原位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3.9%(开窗失败3例、Ia型内漏3例、入路血管损伤1例);1例术后4 d发生双侧多发急性脑梗死,经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30 d内主动脉相关死亡3例,2例分别于术后10 d和25 d死于夹层累及内脏动脉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2 d死于腹主动脉夹层破裂。体外预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4.1%(1例因支架移位LSA被覆盖、Ⅲ型内漏3例、Ⅰa型内漏2例);1例术后1 d发生右侧急性脑梗死,经内科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主动脉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原位开窗组26(10~46)个月、体外预开窗组19(10~44)个月。随访期间原位开窗组术后6个月发生分支支架闭塞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体外预开窗组术后3个月近端夹层动脉瘤形成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两组均未发生主动脉相关死亡。两组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根据患者解剖条件及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术式选择可提高技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开窗在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重建锁骨下动脉血流的手术技巧与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4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并激光原位开窗重建锁骨下动脉患者,随访12个月,统计支架通畅率并总结手术技巧。结果激光原位开窗成功32例,手术成功率94.1%。术后截瘫1例,积极治疗后恢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94%;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2.94%。术后12个月复查证实分支动脉支架通畅率100%,未见内漏、新发破口或夹层逆撕形成。结论激光原位开窗重建锁骨下动脉作为一项微创实用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术期并发症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原位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截止2018年8月前发表的关于应用"原位开窗"技术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夹层/动脉瘤),同时保留弓上血管血供的文献,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近中期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的262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4%,平均随访时间为16.85个月,共13例患者出现术后支架内漏(Ⅰ型内漏10例,Ⅱ型内漏3例),术后内漏总发生率为8%,30天病死率和随访期手术相关病死率分别为3.44%和0。结论应用"原位开窗"技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位开窗联合烟囱技术治疗累及左侧颈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介入手术治疗的累及左侧颈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7.2±11.2)岁;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7±12.1)岁。试验组行原位开窗重建左侧锁骨下支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侧颈总动脉,对照组行杂交(转流+腔内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151.8±35.2)min vs.(101.3±2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随访6~20个月,两组患者肺部感染、脑卒中、盗血综合征、假腔血栓化、内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真腔的远端和近端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开窗联合烟囱技术是治疗累及左侧颈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血管外科疾病腔内治疗经过20年蓬勃发展,已经涵盖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狭窄闭塞、颈动脉狭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大部分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累及主动脉弓以远的主动脉夹层和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均首选腔内治疗;采用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等分支动脉重建技术治疗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进展迅速;在采用普通球囊、切割球囊、斑块切除等技术获得通畅血管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结合支架技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共识;下肢静脉腔内溶栓、下腔静脉滤器、静脉支架植入等腔内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领域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2.
<正>主动脉弓疾病主要包括侵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最大难点为在腔内隔绝动脉瘤和夹层裂口的同时,需要保留主动脉弓部的重要分支动脉,包括无名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变异的椎动脉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复合手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原位开窗、分支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引导下应用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完全腔内修复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并重建内脏动脉分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及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重建的20例复杂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CT数据制作3D打印模型, 术中在3D模型引导下, 依次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置入行完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其中单开窗2例、双开窗5例、三开窗10例、四开窗3例, 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重建内脏分支54根(右肾动脉20根、左肾动脉18根、肠系膜上动脉13根及腹腔干3根)。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 死亡1例, 分支动脉一期通畅率98.1%;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3个月脑血管意外死亡, 无1例截瘫或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可以实现内脏动脉分支重建并全腔内隔绝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全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方法:针对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需要重建LSA的患者,采用目前市售的介入器材并改进,先释放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LSA,再于LSA开口处行体内穿刺破膜、球囊扩张并置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原位开窗重建LSA。结果:患者2例均取得技术成功,主体支架无移位,无内漏;重建的LSA通畅,无内漏。结论:原位开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重建LSA,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在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全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指导主动脉弓部体外开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25例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包括1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13例胸主动脉瘤)临床资料。术前利用CTA重建数据制备3D打印主动脉模型,确定手术方案后在3D打印模型的辅助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并结合束径技术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体外开窗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及随访期内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无严重主动脉相关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疾病,利用3D打印模型精准指导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可提高支架开窗孔与弓上分支血管开口对位的准确率,使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全腔内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EVAR结合激光原位开窗(in situ laser-generated fenestration,ISLF)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治疗主动脉弓部扩张性疾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接受TEVAR结合激光原位开窗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手术的13例患者资料,行CTA评估术后夹层破口封堵情况、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通畅情况、主动脉重塑情况和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ISLF在12例患者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92.3%。1例开窗失败而采用"烟囱"技术成功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因主体覆膜支架释放时覆盖左颈总动脉,同样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患者围术期未发生因使用激光而导致的并发症,无内漏及脑血管意外。2例患者在撤出主体支架系统时出现髂动脉破裂,1例抢救无效死亡,院内死亡率7.7%。术后随访3~18(9.9±5.2)个月,患者破口封堵完善,主体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无变形移位,无内漏的发生。1例出现无症状左锁骨下动脉支架近端血栓形成,其余患者左锁骨下动脉支架通畅性良好,通畅率91.7%。夹层胸主动脉段完全血栓化且真腔明显扩大,假腔、壁间血肿厚度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透性溃疡局部均完全血栓化。结论 TEVAR结合ISLF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安全且有效的选择,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良好的通畅性及主动脉重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逆向烟囱技术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升主动脉包裹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方法 :从2013年2月至2017年4月,对17例传统外科治疗高风险的病人,应用逆向烟囱技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用潜望镜结构对主动脉弓上分支供血。如升主动脉扩张40 mm,则开胸行升主动脉包裹术以保护近端锚定区,适配主动脉支架。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施行手术。其中16例行逆向烟囱技术保留主动脉分支腔内修复术,9例腔内修复外加行升主动脉包裹术,7例行弓上动脉旁路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2/17)。未出现支架内血栓、脑血管意外或外周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有创血压正常。所有病人随访期间血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通过尽量避免长时间体外循环的生理干扰,利用逆向烟囱技术腔内修复并选择性加强升主动脉支架锚定区,可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腹主动脉疾病全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验证。但在胸腹主动脉疾病中,因为解剖条件更复杂,所以全腔内治疗的难度大,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总结笔者团队采用开窗/分支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单中心经验,并介绍团队针对复杂性胸腹主动脉病首创的双主干技术,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7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开窗/分支支架治疗并至少重建2个分支动脉的37例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患者资料。37例患者中,夹层术后远端瘤样扩张20例,胸腹主动脉瘤17例;在完善术前CTA及评估后,分别行单主干腔内治疗(26例)与双主干腔内治疗(11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基线资料、术前解剖参数、围术期指标、随访结局指标),分析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双主干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手术总共重建了162个分支动脉,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发生死亡3例(8.11%)、移植物植入后综合征3例(8.11%)、Ⅲ型内漏1例(2.70%)。中位随访时间为13.73 (2.33~26.74)个月,总体存活率为9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开展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的22例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例,主动脉瘤6例,腔内隔绝术后内漏4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局限性夹层合并主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重建87支内脏分支动脉,其中采用三开窗5例,四开窗17例。2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再干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7.6)个月,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干预,包括Ⅰb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结论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完全腔内修复技术是目前该病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主动脉弓部病变局部解剖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有效脑保护下重建弓上分支血管仍是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探讨选择性建立个体化体外循环模式联合原位针刺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例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弓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经颅多普勒超声(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和Willis动脉环及双侧椎动脉优势情况)决定术中选择性应用右股静脉-右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伴(或不伴)左腋动脉转流模式,建立个体化体外循环实施术中有效脑保护。根据基础脑血流图,合理、准确地控制体外循环的流量和压力。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后,采用腔内原位针刺开窗、球囊扩张穿刺口以及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对主动脉弓上分支进行重建。术后3、6、12及24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随访。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手术,无手术死亡,共植入Gore TAG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4枚,Gore Viabahn覆膜支架19枚。术中三分支开窗3例,二分支开窗5例。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40±30)min;术中开窗时间18~55 min,平均(35±5)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00±50)mL。术后ICU监护时间2~5 d,平均2.5 d;术后出现1例轻微腔隙性脑梗塞,经抗凝、改善脑循环对症治疗后患者康复,8例均于术后5~10 d出院。随访6~24个月,CTA显示主动脉瘤的瘤腔、夹层和溃疡的破口隔绝满意,瘤腔和假腔逐渐血栓化并顺利重塑。 结论:应用个体化体外循环模式联合原位针刺开窗重建分支技术治疗主动脉弓病变,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脑保护确切、开窗精准快速、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