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别策划     
《青海科技》2013,(3):40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要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办学质量和深化改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是切实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着重从切实转变理念、坚持以农民为本、调整优化政策、多管齐下培育载体、优化制度环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扩大内需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结合对利民开发区城镇化的研究,发现城镇化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较为高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提高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城镇内需,形成并完善了城镇产业链,实现了城镇与城市之间的良性关系。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拆迁安置、规划建设不合理等导致的物质及保障问题,以及精神层面上缺乏认同感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扬长补短,强化优势,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和再就业,提高中小城镇自身内需,并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社会认同感,以推进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朱效东 《科教文汇》2008,(30):22-22
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目标是通过运用,增强意识、转变观念,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职业学校作为科教兴国的基础,应当把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信息化人才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设规划、重点等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7.
切实提高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任务.对此,教育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施"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估,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创造性地落实好"质量工程"的要求,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置于事关学校兴衰成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孙英辉 《金秋科苑》2010,(24):41-42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以转型促发展的重大战略期。城镇化,将在这个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推进城镇化本身已是一个从现在起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但必须又迫切需要实现好的重大战略,同时又要把民生改善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可以说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极其繁杂、充满挑战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课题。这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土地规划设计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我们必须要集中精力做好土地规划。本文基于此我国城镇化对土地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地规划设计的要点,希望对于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徒弟规划设计的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优化我国城镇化 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 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把加大垂直海岸线贯穿沿海内陆地带开发轴带建设力度作为完善城镇化主体骨架的重点,把形成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途径作为完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点,把探索我国适宜区域推进半城镇化进程作为完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点,通过健全规划体系、合理配置政府可调控资源、完善区域政策,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带),引领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海岸新城镇集聚带,构筑东部沿海新增长极;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促进优势集聚过程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形成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态势;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步伐;搞好沿边城镇建设,打造民生富裕和边疆稳定的国门新面貌。到2030年,形成城镇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过程是人口的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的统一.而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会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小城镇作为城镇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肩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小城镇的健康迅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乡镇企业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农村文卫体教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城市如此,农村也是积极地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新型城镇化正在逐步的建立起来。有效地提升城市规划质量,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努力进行城市的改造,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规划现状进行阐述,对新时期城市规划制定和管理的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创建一流大学的对策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化”意味着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世界办学,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在世界上形成一定影响,并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把“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5.
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是重庆长期的战略目标,直辖以来重庆的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重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物流业的发展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抓住城镇化的巨大机遇,推进重庆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针对重庆城镇化及物流业发展情况,分别从物流业规模、结构、投入、产出和能力等5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协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高消耗、高排放、无序扩张,资源环境代价大,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粗放外延扩展模式下的城镇化面临着上述种种问题。城镇化与改善环境和低碳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现象严重。然而,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既然不能减缓城镇化步伐,不妨把城镇化进程作为一个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有利机遇。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环境政策和碳排放政策,可以使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得以提高,生态环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7)
城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低碳制度规划为指导,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并以低碳生活理念为保障积极构建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步伐也逐渐加快。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示我国农村的整体社会文明程度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近几年以来,我国已经统一了要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要真正把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作为目标,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建设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家园。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乡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乡镇环境卫生管理也衍生出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陕西省城镇化率57%的目标,需要转移266万农民进城落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把农民改造为市民,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既要在户籍、就业、社保和教育等政策方面实行改革突破,更要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在城镇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面临的素质挑战和发展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经济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国家提出的"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无疑是落实城镇化重要抓手,是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宽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渠道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化改革,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突破政策性瓶颈,是破解城镇化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