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育龄妇女主要死因,为制订育龄妇女疾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6~2007年金山区育龄妇女死亡资料,并计算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等指标。[结果]1996~2007年金山区育龄妇女总死亡率为84.58/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别死亡率在3.44/10万~31.26/10万之间。不同年份育龄妇女的死因顺位并不完全相同,但不同时期育龄妇女前3位的死因始终是肿瘤、损伤中毒和循环系统疾病。15~39岁年龄组妇女前2位死因是损伤中毒和肿瘤,而40~49岁组妇女的前2位死因则是肿瘤和损伤中毒。肝癌、肺癌和胃癌是金山区育龄妇女前3位的肿瘤死因。交通事故、自杀和被杀是金山区育龄妇女前3位损伤中毒死亡类别。[结论]应根据金山区育龄妇女自身的死亡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4—2007年万州全人群死亡状况。方法通过全国统一回顾性调查及全国疾病监测点全人群常规死因报告系统收集死亡个案,并按ICD-10编码;利用本区及全国2000年人口构成分别推算各年龄组人口和计算粗死亡率与标准化死亡率。结果万州区全人群年均死亡率608.55/10万、标化死亡率454.69/10万;男性死亡率700.35/10万。女性死亡率512.08/10万;城市人群死亡率536.71/10万,农村人群死亡率635.27/10万,农村肿瘤死亡率(158.13/10万)明显低于城市的(172.24/10万),农村内分泌代谢病(2.85/10万)明显低于城市的(11.90/10万);男、女性及城乡前5位死因与总的死因顺位一致,依次为循环疾病、肿瘤、呼吸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疾病,传染病死亡在全区及农村均位居第6位;4年中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有肿瘤、内分泌代谢病,呈下降趋势的有呼吸系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0岁死亡以新生儿婴儿死亡为主,1~39岁以损伤中毒死亡最高,40~69岁以肿瘤死亡最高,70岁以后以循环系统病死亡最高。结论目前万州区面临肿瘤、内分泌代谢病等慢性病逐年上升,传染病死亡高居的双重压力,相关部门应与予高度关注,采取相应对策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经济负担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主要通过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特点和费用描述,来研究其疾病经济负担。资料主要来源于近20年来的中文文献检索和卫生部门统计报表。在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约为89、60/10万—314.00/10万,女性约为76.70/10万—212.20/10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脑卒中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约是其4—6倍。在2000年,脑卒中死亡率在城市为127.96/10万,农村为115.20/10万。测算结果显示,25岁以上人群因脑血管疾病而损失的DALY在2000年为12.51DALYs/千人口。在1999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医疗费用为6801元/例,而到2000年,上升为10489元/例。测算结果显示,在2000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经济负担为126亿元—196亿元。脑血管疾病居于中国城市死因的第二位,而居于中国农村死因的第三位,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该病例的50%—60%。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武昌区2000~2002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40-41
目的:了解武昌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死亡率。方法:对武汉市武昌区2000~2002年间518例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率63.67/10万;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37.84%、20.27%、19.88%。结论:乳腺癌、肺癌、直肠癌、卵巢癌是导致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和自杀,次要原因是吸毒和被杀。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福州城区糖尿病患病、死亡情况,本文对我市城区1985~1996年糖尿病死亡资料作专项分析。1资料与方法糖尿病死亡资料来自福州市城区1985~1996年居民死亡调查卡,年人口数、年均人口数由市、区公安局提供。全死因疾病分类、位次及各年龄组统计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归类。2结果与分析福州市城区1985~1996年死于糖尿病997人,年平均死亡率12.18/10万(男性467人,10.87/10万;女性530人,14.09/10万,女性高于男性)。12年间糖尿病死亡均在全死因的6~10位,构成比、死因位次较明显地分为2个缓缓上升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0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农村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和干预措施。方法:将2000~2010年连云港市4县妇幼保健所上报的农村育龄妇女死亡调查表进行整理,按两个时间段和ICD-10死因诊断分类统计。结果:连云港市农村育龄妇女死亡率为74.11/10万。农村育龄妇女死因前3位依次为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死亡原因主要是自杀、交通事故和农药中毒;恶性肿瘤主要是肝癌、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脑瘤和胃癌。结论:减少农村育龄妇女意外死亡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是降低农村育龄妇女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村育龄妇女死亡率119.18/10万,标化死亡率58.861/10万,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42.06‰,潜在工作损失率(WPYLL)及潜在价值损失率(VPYLL)分别为30.14‰和21.36‰。平均每例育龄妇女“早死”35.29年,随着寿命的损失,潜在工作损失为25.29年,潜在价值损失为17.92年,意外伤害和肿瘤是农村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占死因构成的55.18%,低年龄组妇女意外伤害是首位死因,随着年龄增长,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主要死因,意外伤害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是甘肃省农村育龄妇女的主要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我保健》2013,(4):10-11
癌症也叫恶性肿瘤,是全世界主要死因之一。《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中国癌症的总体发病率在20年间升高近50%。全国每年肿瘤发病率为286/10万,死亡率为181/10万。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312万,平均每分钟6人。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达270万,占居民死因的13%,即每7~8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厦门市城乡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主要病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死亡率等指标分析了由福建省防疫站审核的1997~2000年厦门市死因资料。结果 4a平均死亡率城市160.67/10万,农村188.45/10万,占死亡总数32.51%,居全死因第1位。标化死亡率脑血管病农村高于城市,高血压城市高于农村,心脏病城乡接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u=11.28,P<0.00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以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城市为109.12/10万,农村为78.96/10万,分别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数的67.92%和41.90%。城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都是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居2、3位,死亡率城市分别为26.96/10万、10.79/10万、农村分别为29.3/10万、14.96/10万。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病是我市居民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探讨主要死因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克拉玛依市对当地居民2000~2004年死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0~2004年克拉玛依市居民年均死亡率为254.8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1.36/10万。年均死亡率(/10万)男性为324.44,女性为177.82(Χ^2=276.33,P〈0.01);0岁为78.70,1~9岁为30.83,10~19岁为18.93,30~49岁为83.79,50~69岁为415.19,70岁以上为4811.60。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输事故(车祸)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克拉玛依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天津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去死因期望寿命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全球疾病负担中恶性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计算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去除之后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17 641例,粗死亡率为171.79/10万,标化率为86.32/10万。其中男性死亡10 165例,粗死亡率为197.39/10万,标化率为95.41/10万,女性死亡7 476例,粗死亡率为146.04/10万,标化率为76.65/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和胰腺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前5位的是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和胃癌。去除恶性肿瘤后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长3.53岁和2.88岁,其中去除肺癌之后分别增长1.25岁和0.97岁,远超过其他恶性肿瘤。结论 肺癌是造成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及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疾病,亟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恶性肿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江西省2个市6个县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按性别和地区分别计算恶性肿瘤死亡专率、恶性肿瘤死因构成比、年龄别恶性肿瘤死因构成比、中国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世标率)、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结果 2004-2005年江西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7842例,死亡率为115.37/10万,男性为144.59/10万,女性为83.77/10万;中标率为83.41/10万,男性为110.03/10万,女性为56.68/10万;世标率为110.34/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江西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前5位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前3位恶性肿瘤死因中城市依次为肺癌、肝癌和胃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和肺癌.结论 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高于西部地区水平,肺癌、肝癌和胃癌是严重危害江西省城乡居民最主要的肿瘤死因.  相似文献   

13.
出生缺陷对中国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把资料按出生地分为城乡两组,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三组,调查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 中国围产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22.85‰下降到2001年的13.26‰,呈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同期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专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在城镇和乡村以及沿海、内地、边远三类地区中都观察到同样变化趋势,1996~2001年间趋势更为明显。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沿海和内地高于边远地区。结论 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90~200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伤害死亡特征,为伤害预防和研究提供信息。方法 利用浙江省疾病监测点1990~2 0 0 3年死亡登记系统资料,采用ICD 10进行伤害死因分类,分别比较各种伤害类别和外部原因的死亡率。结果 1990~2 0 0 3年浙江省农村、城市伤害死亡率分别为72 77/ 10万~84 4 7/ 10万、2 5 5 2 / 10万~5 0 4 9/ 10万,其中2 0 0 3年分别为84 4 7/ 10万、4 6 30 / 10万,农村高于城市;交通伤、坠落、自杀和溺水为伤害死亡的主要类别;14年间溺水、自杀死亡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坠落、交通伤死亡率出现上升趋势。非故意伤害死亡前三位原因,农村为交通伤、坠落、溺水,城市为坠落、交通伤、溺水;自杀的主要方式农村、城市分别为中毒、机械性窒息。农村男、女伤害死亡率分别为93 19/ 10万、5 4 2 5 / 10万,第一位死因分别为交通伤、中毒;城市男、女伤害死亡率分别为38 4 5 /10万、30 0 8/ 10万,第一位死因分别为交通伤、坠落;均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亡率以老年人群为高。10岁以下无论城乡、男女死亡率最高均为溺水;10~5 5岁人群,城市男女性死亡率最高均是交通伤,农村男性为交通伤,女性为中毒;5 5岁以上人群,无论城乡、男女死亡率最高均为坠落。结论 1990~2 0 0 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伤害死亡率仍然维持较高  相似文献   

15.
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00年全国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2.8‰、32.2‰和39.7‰,较1996年(24.0‰、36.0‰和45.0‰)分别下降了5.0%、10.6%和11.8%;2000年城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5‰、11.8‰和13.8‰,较1996年(12.2‰、14.8‰和16.9‰)分别下降了22.1%、20.3%和18.3%;2000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5.8‰、37.0‰和45.7‰,较1996年(26.7%0、40.9%0和51.4%0)分别下降了3.4%、9.5%和11.1%。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的痢疾、肺炎、腹泻、神经管缺陷和溺水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996至200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肺炎、腹泻等可避免死因的死亡率下降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死因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城乡居民1997-2006年慢性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为324.91/10万~350.19/10万,年均340.48/10万,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57.85%~65.81%。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10万),城市为341.34,农村为339.89(P〉0.05);男性为381.80,女性为295.86(P〈0.01);0~34岁为13.57,35~54岁为191.17,55~74岁为1290.05,75岁以上为6209.60。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年均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150.25、9.48、77.99、95.67;标化减寿率城市居民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结论]慢性病严重危害徐州市城乡居民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progress made towards the Safe Motherhood Initiative goals in three areas of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during the 1990s. METHODS: Matern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was monitored by sentinel demographic surveillance of more than 77,000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nd by prospective monitoring of mortality in the following locations; an urban site; a wealthier rural district; and a poor rural distric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for the rural districts was 1992-99 and 1993-99 for the urban site. FINDINGS: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the proportion of deaths of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15-49 years) due to maternal causes (PMDF) compared with all causes was between 0.063 and 0.095.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s (MMRatios) were 591-1099 and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MMRates; maternal deaths per 100,000 women aged 15-49 years) were 43.1-123.0. MMRatios in surveillance areas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estimates from official, facility-based statistics. In all areas, the MMRates in 1999 we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at the start of surveillance (1992 for rural districts, 1993 for the urban area), although trends during the perio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90% level only in the urban site.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n additional year of education for household heads was associated with a 62% lower maternal death rate,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mmunity-level variables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home births and occupational class. CONCLUSION: Educational level was a major predictor of declining MMRates. Even though rates may be decreasing, they remained high in the study areas. The use of sentinel registration areas may be a cost-effective and accurate wa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monitor mortality indicators and causes, including for maternal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填补1965-1974年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的历史空白,为其他地区死亡数据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保存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北京市城区该期间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应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收集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10个派出所保存的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11 668条。该时期北京市城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类疾病,占全死因的84.19%。意外伤害占总死亡的13.22%,高于1964年与1975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杀占全部意外伤害死亡的54.47%,位居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男性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意外伤害、肿瘤和心脏病,女性为心脏病、肿瘤和脑血管病。结论 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从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渡。受历史原因影响,意外伤害成为该时期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6年我国归因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结合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全国人口数及人群归因分值( PAF)计算2016年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男性和女性人群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和死亡数。使用Segi's人口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 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