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18例,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加后路固定18例。结果:随访1.5~5年。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优良率83.3%,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加后路固定优良率94.4%。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条件者尽早手术,有关节突增生应进行固定手术,手术前后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椎间盘镜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开放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对腰椎管狭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椎间盘镜治疗椎管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01~2005-03间,对4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并采用Nakai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4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通过双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经过平均1.8年的随访,以Nakai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2.9%。结论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有腰椎管狭窄并存的可能,双侧开窗减压+突出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疗效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 患者俯卧位,通道管经棘突1cm旁做长约1.8cm纵形切口,安全骨钻开骨窗进入椎管后,沿神经根的走向即侧隐窝进行充分减压,松解神经根,合并椎间盘突出则行髓核切除.疗效采用NaKai评定标准评价.结果 随访3个月至4年8个月,平均18个月.本组优60例,良3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1.1%.结论 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既保证神经根的充分减压,又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连东  高开拓 《中原医刊》2005,32(23):18-2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C"形手臂X线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做长约1.5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示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平均随访8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1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并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随访4~12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3%。46例中硬脊膜囊破裂2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但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适合内窥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腰椎间盘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退行性局限性侧方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6例退行性侧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椎板间隙显微椎间盘镜下神经根减压术的疗效.结果 46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疗效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1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91.1%.结论 微创后路椎板间隙显微腰椎间盘镜下侧方腰椎管局部减压、神经根松解,可以达到常规手术的减压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孙华峰  王文斌  王永久 《重庆医学》2013,(35):4257-4259
目的研究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中的治疗应用,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4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椎间盘镜组及开放手术组,每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Nakai评分,探讨影响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显示,椎间盘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kei疗效评估对比,椎间盘镜组术后优良率为81.3%,略低于开放手术组84.4%,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疗效因素显示,术前JOA评分、步行距离以及并发症为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较常规开放手术更具有优越性,术前JOA评分、步行距离以及并发症为影响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患者手术时需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9.
施云东 《吉林医学》2004,25(2):76-76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0年3月-2003年1月期间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中合并椎管狭窄的同时行椎管减压术.结果随访45例7~18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5%,48例中,硬脊膜囊破裂1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宜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在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后路椎间盘镜可移动的工作通道对14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减压,神经根松解。结果 随访138例,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33个月,优90例,术前症状及体征消失,能恢复原工作。良40例,腰腿痛消失,下肢仅遗留少许麻木或轻度皮肤感觉减退,基本恢复工作,总优良率92%。结论 应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脊柱稳定性影响不大,尽可能减少了医源性椎管狭窄形成,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 15例、L1 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 3例、T12L1 1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了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骶后孔注射、中药内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小针刀配合骶后孔注射及中药内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30例,占50.0%;有效15例,占25.0%;好转10例,占16.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结论应用小针刀联合骶后孔注射、中药内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满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崔林萍 《黑龙江医学》2004,28(3):200-201
目的 观察激光脱毛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Q开关Nd :YAG固体脉冲对 1 0 0例面部、躯干、四肢多毛患者进行治疗 ,波长选择 1 0 6 4nm ,光斑选择 8~ 6nm ,对应能量为 2 2~ 3 8J/cm2 。每 3~ 4周脱毛 1次。结果  1 0 0例患者分别脱毛 3~ 7次 ,均达到理想的脱毛效果 ,无任何副作用。结论 MEDLITE四波长激光脱毛效果可靠 ,是目前较好的一种脱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爪钳夹式脊柱内固定器用于腰椎假性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多爪钳夹式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假性滑脱11例。结果经1—3年随访,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多爪钳夹式脊柱内固定器用于治疗腰椎假性滑脱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姚卫东 《黑龙江医学》2008,32(2):142-142,153
目的探讨经乳房周围隐蔽式切口对早期乳癌手术的效果。方法2001-11-2004-06,对28例肿块直径≤2.0 cm,乳房周围性肿块选择经乳房周围腋窝和(或)乳房下缘乳沟沿皮肤褶皱等隐蔽式切口入路进行保留乳房的乳癌切除术。结果手术后皮下积液者6例,经每日抽吸积液,积液消失。上肢水肿者2例。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保留的乳房形态良好,切口隐蔽,术后效果患者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有1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未发现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经乳房周围隐蔽式切口对早期乳癌行保乳手术效果肯定,病人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青祖宏  刘明  高巍  何蔚  李永焕 《北京医学》2014,36(2):148-150
目的 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P)的有效性及其与普通牵引相比的优势.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Richard Doll病例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腰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应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9800进行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采用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ODI和VAS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手术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疗效显著,安全、无创,其疗效较普通牵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文彬 《黑龙江医学》2008,32(8):598-59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方法采用ZePhir钛板内固定系统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结果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2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无神经根和脊髓损伤发生,无植骨块脱出、骨不连及内固定折断、拔除等情况发生。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钛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无需外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同合并腰骶神经背根节(DRG)嵌压的机制。方法:1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中发现:髓核切除后神经根张力仍较大并固定,沿神经根探查发现腰骶神经DRG充血并肿大,直径0.8-1.2cm,平均1.1cm。嵌压物为增生的上关节突和增生肥厚的关节囊韧带。12例病人共探查15个DRG,其中位于椎间孔6例,椎管和椎间孔交界7例,椎间孔外2例同时合并腰神经在椎间孔外嵌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产妇6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产妇蛛网膜下腔推注5μg舒芬太尼+1.5mg罗哌卡因共2.5mL,B组推注罗哌卡因3mg。所有患者连接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A)电子泵。记录镇痛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胎心率(FHG)、宫缩持续时间等。记录两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产程、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镇痛后的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5min时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当宫VI开至7-8cm、宫口开全时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的首次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产程、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及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比较。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确切完善,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