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设计了一个针对智能电表的功能验证的测试软件平台,通过软件集成智能电表的各种测试用例,方便实现测试经验库的建设和阶段测试成果的积累。设计适合在软件平台中调用的测试元件,以元件为基础支撑个性化的电能表功能需求;通过动态加载数据库的方法,满足电能表功能持续升级的需求;通过多层的层次化管理和设计框架,灵活组合实现测试任务的定制化需求。设计了42个测试元件并组合成112个测试用例,完成了走字验证、跳合闸管理、固件升级、结算曲线等4个测试方案的完整测试,验证了测试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基于STIL语言的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测试软件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软件结构框架、功能模块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法,测试编程向量的数据转换方法,测试接口函数的定义等,采用STIL语言的测试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某型高速数字芯片测试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舒军 《变频器世界》2012,(3):66-68,88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研究了变桨控制器板级测试平台的测试原理、下位机程序的设计,提出了一种采用状态机与事件结构相结合的分层设计方法用以提高上位机LabVIEW程序的开发效率,最后针对每项测试任务,采用分多次测试的方法实现了板级测试软件。该板级测试软件已获得实际应用并验证了按照本文方法设计的板级测试软件在变桨控制器的板级测试中具备效率高、准确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一种汽车车身电子单元通用测试工装的设计方法,将测试工装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与应用相关,它是测试项的组合体,在PC上以软件包组合的形式实现,下位机与应用无关,它是信号通道的组合体,它以实时嵌入式系统的形式设计实现了车身电子单元相关的多种信号性质的通道,它作为信号的通道和接口,实现与被测单元的硬件连接、测试接口的配置和监测.通过不同的上位机测试软件和下位机与被测单元不同的连接方式,不仅可以通过特定测试软件的裁剪实现对被测汽车电子单元开发过程中的测试和生产过程中的测试,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测试软件实现对不同汽车电子单元的测试.  相似文献   

5.
根据无线高度表的调试要求,介绍了无线高度表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无线高度表自动化测试系统,阐述了其组成模块测试转接台和工控机测试装置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对测试软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该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实现了无线高度表调试过程的自动化测试。  相似文献   

6.
3G移动可视电话系统通信传输单元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WCDMA网络移动可视电话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协议栈底层传输环节的处理问题,在引入支持3G-324M的协议栈产品API多媒体协议库(MPLAPI)的基础上,增加通信传输模块CommDevice.采用双CPU的结构,在Windows CE系统中,将双端口RAM虚拟成COM设备;基于Windows CE软件平台,调用API函数实现虚拟COM设备的打开、关闭和读写等操作,从而实现系统核心环节的开发.最后,采用Loopback方法测试,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使用VFP开发Web发布程序的方法。分别提出了直接调用、通用接口及脚本系统设计几种方法。重点介绍了笔者本人设计的一套VFP脚本系统,及其实现原理、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等。文章还给出了几个实例来介绍具体的编程方法。最后指出了系统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COM 组件的面向信号雷达测试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刚 《现代雷达》2018,40(12):78-81
为解决雷达测试系统测试程序(TP)可移植性,简化测试程序流程,研究了面向信号测试、自动测试标记语言和图形化编程技术,开发了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面向信号雷达测试系统通用软件平台。该平台以图形化的开发方式,实现了面向信号的COM 组件和测试流程设计、开发与调试,主要用于雷达整机、单元和板级测试系统,加速雷达测试系统TP开发,降低TP 设计师的编程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电子白板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刚毅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140-141,144
通过开发电子教室中的电子白板系统代替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用DCOM技术设计和实现了电子教室中的电子白板功能,使用连接点和接收器完成白板操作。已经实现的电子白板系统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实时性,经运行测试,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DCOM作为COM的扩展,具有位置透明性、网络安全性、跨平台调用的优点,而且DCOM本身已经处理了底层网络协议的所有细节,他的连接点和接收器技术非常适合于开发像电子白板这样的多用户协作程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航空电子设备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航空电子机载设备组件的自动测试及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项目来源于某研究所,目的是针对某航空电子产品设计并研制其完善的测试设备。对系统当中主要硬件的设计和上层测试软件的设计思想做了相关讨论,同时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实现功能和方法。采用该自动测试系统后,过去简陋的测试环境、测试精度和效率均得到大力改善,并且已将其成功运用到生产现场中。  相似文献   

11.
软总线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给出了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下构建系统时,采用的主流系统架构——"软总线+软构件"的体系结构,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论述了基于软总线体系结构的系统开发过程。介绍了CORBA、EJB和COM/DCOM/COM+三种主流组件技术,分析比较了各技术特点和相互间的发展关联关系。对软总线技术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COM组件技术及其在三层结构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萍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22(6):181-183,187
COM,即组件对象模型,是一种以组件为发布单元的对象模型,这种模型使各软件组件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COM的中心思想就是定义软件中可以重用的部分,每一部分组件都有其特定的界面和所能提供的服务.分布式COM(DCOM:Distributed COM)扩展了COM,使之可以跨越机器的边界,从而使得COM组件能以一种位置透明的方式提供远程应用.为了实现三层C/S应用系统,需要各种开发工具的支持,COM技术就是实现三层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磁兼容软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OM组件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的分层式电磁兼容软件体系结构;给出了其设计过程.并基于该体系结构,开发了某电磁兼容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测试软件的复用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针汽车车身附件电控系统的要求,通过将CAN与LIN总线结合,设计了基于OSEK COM规范的通信网络。首先,设计了OSEK COM和NM层,使应用层软件可以独立于底层硬件提供通信服务;接着,建立了CAN-LIN混合的总线网络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软硬件系统,建立了基于CAN2.0A格式的通信协议;最后,文章选取了3个代表性较强的节点组成待测网络,对其控制和通信功能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组件软件已成为软件技术发展的趋势。COM是一个组件软件模型 ,而OLE是一个基于COM的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 ,ActiveX是OLE的网络扩展型。就此 ,对三个组件软件ActiveX、OLE、COM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功能及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周红 《电子工程师》2004,30(5):59-61
COM(组件对象模型)为基于组件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技术标准.文中介绍了COM技术,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如何使用活动模板库(ATL)工具创建基于COM的网络通信组件.该组件为实现网络通信提供了新的方法,以动态链接库(DLL)形式提供给用户, 具有语言无关性.该开发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编程语言的优势和提高编程效率,从而使应用程序的编写和维护更加容易,充分体现了软件复用的程序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Python是一种简单、灵活、高效的脚本语言,他特别适合用于原型开发。简单介绍Python与Matlab的特点。针对这两种语言提出几种混合语言编程的方法,旨在结合Python与Matlab各自的优势,通过混合编程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重点介绍了用Matlab COM生成器生成COM组件,并用Python调用该组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Matlab中与数字水印相关的函数,以及利用COM Builder开发通用的数字水印COM组件的方法,并给出实例详细介绍了COM组件的开发及在C#.NET环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铭  徐小宇  凌明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4):49-51,54
论述了在无人职守机房运用中,如何实现在远程控制机房内各计算机的电源开关。设计方案采用软硬件相结合,以ARM7TDMI内核的SEP3203嵌入式处理器为硬件核心,通过GPIO口控制外部继电器开关,实现弱电控制交流强电输出的开关切换。软件上以VC 编写守护进程,ASP制作网管界面,配合COM组件、Access数据库和TCP/IP协议,实现远程电源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