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8例AMI后6周左右[(41.76±4.28)d]心电图Ptfv1≤-40 mm/s的患者为观察组,以及同期86例心电图Ptfv1>-40 mm/s的AMI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直径(LVDd)、左室等容舒张时间(LVRT)、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舒张早期二尖瓣环水平心肌速率峰值(E'')、E/A及E/E''等。结果  观察组LVDd、LAD、LVRT增大(P <0.05),观察组LVEF减低(P <0.01),观察组中E/A值降低(P <0.025),观察组E及E''峰值减小(P <0.05),E/E''值増高(P <0.05),观察组E''<9 cm/s、E/E''>8及15的例数增多(P <0.05)。结论  在AMI恢复期患者中,Ptfv1值异常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测量Ptfv1是简单易行的初步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评价窒息新生儿左心室功能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生后1、3和7 d分别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窒息组(54例)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4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E峰)、舒张晚期峰值(A峰),计算E/A值,从二尖瓣口和左室流出道的多普勒血流频谱测左心室Tei指数(LV-Tei),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轻、重度窒息组生后第1天LV-Tei及二尖瓣A峰峰值升高,LVEF、左室E/A值、CO值、FS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E峰峰值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重度窒息组LV-Tei、A峰峰值、EF、FS值在生后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窒息组PaO2与左心室E/A值、EF值、CO呈正相关,与Tei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窒息新生儿左心功能的早期变化,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直径乳腺单纯黏液腺癌患者超声诊断效果的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6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单纯黏液腺癌患者的声像图特征。按照超声测量的病灶大小分为病灶直径<35 mm组(37例),病灶直径≥35mm(43例)。分析两组患者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超声特征。结果  病灶直径<35 mm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13.4)岁,低于病灶直径≥35 mm组(59.5±11.3)岁,其诊断准确率为75.68%,低于病灶直径≥35 mm组9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病灶直径<35 mm组比较,病灶直径<35 mm组患者病灶形态多呈分叶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直径≥35 mm组患者血流信号Ⅲ级比例及收缩期峰速值(SPVmax)高于病灶直径<35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力指数(R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病灶直径较小的患者超声误诊率高,病灶直径较大患者病灶形态多呈分叶状,血流信号丰富,超声下不同病灶直径乳腺乳腺黏液腺癌具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可在临床上充分利用这一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前瞻性对比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解剖重建和传统重建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252医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2例予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治疗。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30.90±9.18)岁。根据拟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股骨隧道定位点不同分为解剖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前随机抽取,采用解剖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者32例,采取传统的单束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的对照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50±2.63)个月的随访,最后随访时,解剖重建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7~73分,平均(50.18±15.60)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82~100分,平均(95.8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5~74分,平均(49.93±18.16)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74~100分,平均(88.00±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解剖重建组与对照组术前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随访结束时的Lysholm评分前者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下ACL股骨止点的解剖重建近期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与APACHEⅢ在临床应用中对住院患者病情预后判断及预测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探讨两者在临床中的有效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与APACHEⅢ评分,比较其差异性,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这两个评分方法对临床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力。结果  生存组的APACHEⅡ与APACHEⅢ评分依次为(13.720±4.870)和(39.255±11.737);两者均低于死亡组的(17.625±3.815)和(55.625±10.042)(P < 0.01);APACHEⅡ与APACHEⅢ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869;95%CI分别是0.536,0.841和0.782,0.956。APACHEⅢ评分的灵敏度优于APACHEⅡ(P <0.05)。结论  APACHEⅢ评分对临床住院患者的病情预后评估作用优于APACHEⅡ评分,可对综合医院多学科住院患者的预后及死亡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停止矫治后不同时间患者角膜与屈光状况,为其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30例(52只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有停戴史的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停戴时间分为A组(停戴时间<1个月)、B组(1个月≤停戴时间<3个月)与C组(停戴时间≥3个月),记录患者戴镜前及停戴后角膜形态与屈光状态。结果  A组与B组停戴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K值、陡K值、平均K值及SRI均明显低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停戴后A组与B组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K值、陡K值、平均K值及SRI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停戴后3组均无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增加(P >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且停戴后3个月以上,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均可恢复,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作为近视的长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评价造影剂肾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于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755例,并进行12个月随访。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造影剂肾病组和非造影剂肾病组,并对其临床特点及12个月随访临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755例患者中,男性466例,女性289例,发生造影剂肾病51例(6.8%);与非造影剂组患者比较,造影剂肾病组有更多的高龄患者、吸烟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平均Syntax积分在造影剂肾病组为(33.6±10.6)分,非造影剂肾病组为(22.1±6.8)分;造影剂肾病组患者LVEF为(38.5±8.87)%,非造影剂肾病组患者为(42.76±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2个月随访的主要不良事件率在造影剂组患者中明显高于非造影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剂肾病是冠心病患者12个月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可应用于预测冠心病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组配型股骨柄治疗翻修术中股骨PaproskyⅡ、Ⅲ型骨缺损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2012年9月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组配式股骨翻修柄的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6岁(48~80岁)。翻修术距初次置换时间平均为10.3年(1~16年)。翻修原因14例为无菌性松动,4例为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术前Harris评分为(41.4±3.8)分,术前VAS评分为(7.4±1.1)分。结果  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5.6年。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无假体脱位及松动。2例大腿前侧疼痛,3例轻度跛行。3例股骨假体下沉,下沉<6 mm。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4.3±3.1)分,VAS评分为(1.2±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生物型组配式股骨翻修柄处理翻修术中股骨PaproskyⅡ、Ⅲ型骨缺损的中期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采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69例(治疗组),与同期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术7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前凸角评价腰椎曲度;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术后腰椎X线片、动力位X线片及薄层三维CT重建检查按照Suk标准判定,同时观察过伸过屈位时植入物的稳定性。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方面,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及内植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或可能融合,治疗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52±1.78)分提高到(12.57±2.96)分、改善率为(76.81±7.20)%,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58)分降至(1.92±0.62)分,腰椎前凸角由(28.50±16.30)°变为(30.20±12.50)°;B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71±1.26)分提高到(12.31±2.85)分、改善率为(73.86±8.60)%,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51)分降至(2.13±1.93)分,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27.50±15.20)°变为(23.90±13.20)°。两组同期JOA评分、改善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腰椎前曲。结论  应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椎间融合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维持腰椎前曲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自我效能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将90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按照患者的透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对,观察组44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评价两组照顾者的自我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结果  观察组照顾者在干预后,自我效能(24.26±5.99)分、总体幸福感(82.36±13.97)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6.56±1.43)分、对健康的担心(9.79±2.31)分、精力(19.27±4.41)分、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8.25±3.38)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3.27±1.80)分、松弛和紧张(20.20±4.24)分,两组各项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老年血透患者主要照顾者开展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后,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有助于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其对患者的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
月期间89例肝硬化患者,根据MELD评分将其分为MELD≤9分、MELD10-19分和MELD≥20分3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
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
厚度(LVPWT)、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减速时间(DT)等指标,并评估其与
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LVESD、LVEDD、IVST、LAD增大,CO增加、VE/VA比值降低、DT延长,差
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随MELD评分的增加,LVESD、LVEDD、IVST、LAD逐渐增大,DT延长,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VE/VA比值在MELD10-19分组高于MELD≤9分组,在MELD≥20分组明显下降。分别有55%
和44%患者出现左房增大和VE/VA≤1,MELD评分≥20分组中左房增大和VE/VA≤1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值均<
0.05)。LAD、LVEDD、D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8、0.319和0.197,P值<0.05或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可
合并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左心舒张功能障碍,而且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于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肝硬化腹水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合并SBP分为SBP组(33例)和非SBP组(94例),比较两组的MELD评分;并根据MELD评分分为A组(≤9分)、B组(10~19分)、C组(20~29组)和D组(≥30分),比较5组SBP发生率。结果 SBP组的MELD得分显著高于非SBP组(P〈0.05);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MELD评分对于肝硬化腹水发生SBP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与血清钠比值(MESO)、综合终末期肝 病模型评分(i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12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的MELD、MESO、iMELD 分值,运用ROC 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 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 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112 例患者随访3 和6 个月的死亡组与生存组的MELD、MESO、iMELD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 和6 个月患者的ROC 曲线AUC 比较,iMELD 评分>MESO 评分 >MELD 评分(P <0.05)。结论 MELD、MESO、iMELD 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 后,iMELD 评分优于MESO 评分,MESO 评分优于MELD 评分,经改良后的MELD 能够提高临床预测能力, 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研究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手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行开腹脾脏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结果  手术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疼痛程度、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1.38±26.25)min对比(76.14±15.36)min,(156.42±36.43)ml对比(180.50±48.19)ml,(2.50±0.79)切口疼痛程度对比(4.31±1.28)切口疼痛程度,(4.77±1.52)d对比(6.76±2.41)d,(7.79±1.28)d对比(11.03±2.73)d](t =3.349~5.153,P <0.05);肝功能:术后1 d时,观察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2±4.52)u/L对比(46.365±5.36)u/L,(60.56±7.21)u/L对比(73.45±8.36)u/L,(27.52±3.42)μmol/L对比(34.28±4.25)μmol/L,(8.16±1.02)μmol/L对比(12.12±1.24)μmol/L](t = 3.928~10.354,P <0.05);术后7 d时,观察组ALT、AST、Dbil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41.56±5.12)u/L对比(47.56±5.24)u/L,(37.75±4.52)u/L对比(54.42±6.25)u/L,(7.28±1.12)μmol/L对比(9.52±1.14)μmol/L](t =3.928~10.354,P <0.05);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术后1 d和3 d,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18±2.31)×109/L对比(16.85±3.42)×109/L,(56.65±6.85)mg/L对比(74.25±8.35)mg/L,(24.12±3.24)%对比(26.14±3.45)%;(11.42±3.24)×109/L对比(15.32±3.36)×109/L,(38.64±4.35)mg/L对比(53.12±5.54)mg/L,(20.14±3.23)%对比(22.54±3.52)%],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26.24±3.25)%对比(24.82±3.24)%,(1.46±0.32)%对比(1.34±0.28)%;(32.82±4.46)%对比(29.31±3.42)%,(1.65±0.28)%对比(1.50±0.31)%](t =2.021~10.256,P <0.05)。结论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有助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炎症反应,保护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肝纤维化定量对评估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储备力的价值。方法 对19例正常对照组和23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病组病人术前测定MELD评分,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肝病组病人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分析肝纤维化定量评估与Child-Push分级及MELD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面积百分比与MELD评分间呈正直线相关关系(r=0.84,P〈0.01),Child A、B、C3组间肝纤维化面积百分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纤维化定量评估是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的有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rterial enhancement fraction,AEF)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招募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52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组分别为13,20及19例)和17例无肝脏疾病者作为对照。受试者均行肝3期增强CT扫描,利用CT Kinetics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AEF彩图及其定量参数肝AEF(hepatic AEF,HAEF)、肝与脾AEF比值(H/S)。比较不同Child-Pugh级别间HAEF,H/S的差异,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对肝硬化患者的HAEF,H/S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AEF,H/S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高,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别为0.918(95% CI:0.871~0.949),0.946(95% CI:0.915~0.966)。对照组与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组间的HAEF,H/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01);肝硬化患者HAEF,H/S随Child-Pugh分级增加呈升高趋势,且除Child-Pugh A级组与B级组H/S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所有肝硬化患者中,HAEF,H/S用于诊断Child-Pugh A级的AUROC分别为0.933,0.821;用于诊断Child-Pugh C级的AUROC分别为0.925,0.915。肝硬化患者HAEF,H/S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HAEF:r=0.752,P<0.001;H/S:r=0.676,P<0.001)。结论:CT AEF相关参数HAEF,H/S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能简单、有效地评估肝功能损伤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血生物化学检测及HBV-DNA定量检测。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0-G1组、G2组和G3-G4组,比较不同肝脏炎症活动度患者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的因素。结果  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87例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G1、G2),占77.68%。G0-G1组、G2组及G3-G4组3组患者间年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AST-PLT比值 (APRI)、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胆汁酸(TB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年龄、PT、AST、γ-GT、APRI、TBA呈正相关(P <0.05);与PLT、PA及ChE呈负相关(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T、AST、γ-GT、PA及ChE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炎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年龄大、血清PT、AST及γ-GT水平升高、PA及ChE水平降低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显著炎症改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