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按发病的时间、年龄、职业、发生场所、食品包装方式及地区分布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335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占59.22%(2 567/4 335);婴幼儿和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和18~59岁,占71.79%(3 112/4 335);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7.14%(2 785/4 148),其次为餐饮服务机构。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居多,占48.29%(2 006/4 154);食品种类以混合食品占首位,占34.11%(1 417/4 154),其次为菌类及其制品25.16%(1 045/4 154)。贵阳市辖区内报告病例数排前3位是南明区、花溪区、云岩区,共占比50.77%(2 201/4 335)。结论 贵阳市食源性疾病高温季节高发,家庭和餐饮服务机构为高危场所,应进一步针对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传教育,可有效地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国2014—2019年媒体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类型、地域、季节及发生场所分布情况。方法 对2014—2019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舆情日报整理的媒体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我国媒体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共727起,原因明确的事件有327起,其中致病微生物和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比最高,分别为12.93%(94/727)和13.34%(97/727)。化学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6.74%(49/727);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11.97%(87/727);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占55.02%(400/727)。华东地区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224起,多于其他区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别是毒蘑菇引起的事件,夏季发生最多。食源性疾病发生最多的场所为餐饮场所(60.39%,439/727),其次为家庭场所(26.82%,195/727)。结论 致病微生物和毒蘑菇是我国2014—2019年媒体报道的原因明确的引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我国各地区均有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报道,其中华东地区报道的事件数最多,毒蘑菇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集中在餐饮场所和家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几年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19年秦皇岛市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 并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18例, 男女比例为1:1.14, 以20~2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8.41%), 职业以家务及 待业为主(23.96%), 6~8月为高发期, 可疑暴露食品以水 产动物及 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7.44%), 家庭是主要可疑进食场所。检出病原体187例, 总检出率26.04%,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73例(10.17%)、诺如病毒65例(9.0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5例(3.48%)、沙门氏菌24例(3.34%)。 结论 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主要 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 病毒感染为主, 今后应加强健 康 宣传和主动监测, 有效降低 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可疑饮食及其来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27家哨点医院2019—2020年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就诊病例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测其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诺如病毒情况。结果 共监测4 294例腹泻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2.09%(519/4 294),其中诺如病毒5.33%、沙门菌4.6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96%、志贺菌0.12%、副溶血性弧菌0.02%。二、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18.50%,13.00%),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不同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以0~1岁组最高,为19.19%(71/370)。4 294例病例中有4 289例提供了可疑饮食信息,其中肉与肉制品占19.26%(846/4 289)、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7.65%(757/4 289);食物加工方式中家庭自制占58.27%(2 502/4 289),餐饮服务业占30.64%(1 314/4 289);食物来源中家庭占55.42%(2 377/4 289)、餐饮店占12.17%(522/4 289)、零售店占10.91%(468/4 289)。结论 在监测的病原体中,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是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疑饮食以家庭自制食品占比较大。建议在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夏秋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关注0~1岁婴儿期人群,开展家庭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教。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5—2018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数据,2家哨点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感染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共监测和采集2 87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23.55%(676/2 871),其中,诺如病毒为20.04%(97/484)、致泻大肠埃希菌为11.84%(340/2 871)、空肠弯曲菌为7.21%(68/943)、副溶血性弧菌为4.01%(115/2 871)、沙门菌为3.27%(94/2 871)、志贺菌为0.28%(8/2 871);第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可疑食物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41.12%,278/676),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2.19%,150/676)和肉与肉制品(10.95%,74/676)。结论 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对特定病原体阳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重点探索其空间聚集情况,为科学地开展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 727例,报告发病率为7.5/万。男女性别比为1.02∶1,20~39岁报告病例数最多(27.6%,7 661/27 727);农民(40.6%,11 266/27 727)、低龄学生(13.2%,3 652/27 727)报告病例数较多。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26.0%,7 207/27 719)、粮食类及其制品(17.9%,4 963/27 719)和肉与肉制品(11.6%,3 207/27 719)。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73.2%,23 429/31 988)。三维趋势分析得到的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分布情况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缓慢下降,与报告发病率分布图所呈现的结果一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地区为浮山县、隰县、大宁县、永和县、古县、吉县。结论 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9.
评估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 在广州市6区设9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调查12个月腹泻病例采样率、沙门菌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进而推算全市医疗机构相应数据;在广州市3区开展人群腹泻随机抽样入户调查,调查腹泻病例就诊率;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监测医院和全市医疗机构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利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金字塔模型,通过倍数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估计沙门菌感染实际发病数,比较食源性疾病主、被动监测数据用于疾病负担分析的优劣。结果 监测医院12个月腹泻病例平均采样率38.34%,沙门菌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87.5%,人群腹泻病例就诊率23.91%,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42.98%;全市医疗机构推算采样率38.34%,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47.5%,报告率20.94%,估计广州市沙门菌感染病例64 586例(95%CI:44 136~101 921),年发病率508.5/10万(95%CI:347.5~802.5/10万),全年全市被动报告病例仅171例,报告年发病率1.3/10万;经估算5岁以下年龄组(3 583.2/10万)年发病率最高,15~24岁年龄组(23.5/10万)最低。结论 首次验证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适用性;表明主动监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特定病原体感染采样率、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和报告率,有助于对负担作出更准确和积极有效的估计;结果提示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负担较重,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负担水平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者的病例信息,通过对其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情况的OR值及95%CI。结果 2014—2019年辽宁省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3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存在地域间(沿海地区为5.59%和非沿海地区为2.86%,χ2=87.627,P<0.01)、年龄间(χ2=122.612,P<0.01)和职业间(χ2=139.107,P<0.01)差别。867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中,25~44岁年龄组占比43.37%(376/867);发病时间以第三季度为主,7、8月份高发;可疑暴露食品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为主,分别占比52.14%(390/748)、12.97%(97/748)。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辽宁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食源性疾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致病型和分布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确定致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 4 137份粪便标本有215份DEC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2%,其中有4份标本是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共分离DEC菌株219株,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6株,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2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8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5株。215例阳性病例中,5岁以下儿童有95例,占比为44.2%。DEC病例在6月和10月有一个发病的高峰,在其他月份均有检出。可疑暴露食品中,由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的病例分别为34和31例,占比分别为17.3%(34/196)和15.8%(31/196)。结论 河南省食源性疾病DEC基因型中,EAEC占比最高,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有检出,夏秋季多发,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病例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15~2018年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 掌握房山区引起食源性患者腹泻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5~2018年1~12月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1447件样本中, 分离出病原菌362株, 检出率为25.0%(362/1447); 其中2015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6.47%(24/371); 2016和2017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较多, 检出率分别为8.31%(30/361)和11.80%(44/373); 2018年弯曲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14.62%(50/342); 房山区食源性疾病主要集中在6~10月, 峰值出现在8月。结论 基本掌握了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未来仍要不断完善健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 持续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辽宁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分布的情况,发现问题和食品安全的隐患,为食品安全隐患风险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辽宁省共采集的12类4694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辽宁省2017年-2019年4694份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总体检出率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12.78%,不同种类食品中米面制品、婴幼儿奶粉及辅食和水产及其制品有较高检出,检出率分别为15.02%、14.81%、12.46%,不同包装中散装样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9.55%,不同抽样场所中网店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14.06%。结论 辽宁省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其中婴幼儿奶粉及辅食、餐饮食品和水产及其制品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吉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病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爆发提供参考依据;为缩短检出时间,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吉林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病例的监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哨点医院细菌分离培养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吉林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在幼儿人群组检出率最高,疑似暴露食物主要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三类食品,疑似暴露食物以散装最多,疑似暴露食物购买地点主要是市场,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照细菌分离培养,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检测结果与其高度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 加强吉林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可满足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13—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2 049例,其中11 497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807例患者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2%;诺如病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5.63%(389/2 489)、2.54%(283/11 141)、1.32%(147/11 167)、0.08%(9/11 153)、0.06%(6/9 410),未检出小肠耶尔森菌(0/201)。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与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耶尔森菌相比是吉林省主要流行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P0.05)。诺如病毒在第一季度检出率(31.00%)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3.78%、3.12%;1.32%、1.69%)高于第一、四季度;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0.14%、0.15%)。诺如病毒在80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20.00%、18.90%),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38%、1.75%)。2015年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的检出率低于前三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城市居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检出率逐年升高,第一、二、三季度检出率高于第四季度,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是主要流行的病原体,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和商业服务人员易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按照2010年度《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1 576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49株,检出率为9.4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总检出率为9.50%和8.22%,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1.11%和0.87%.不同类别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较大,生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居榜首为49.33%,主要污染菌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39%,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6.9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孤菌;熟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9.8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89%,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榨果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67%,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冻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00%,主要污染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婴幼儿配方粉/米粉/谷粉/豆奶粉中阪崎杆菌的检出率为1.11%.结论 山西省多种食品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对散装食品、即食食品和生食水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在保障浙江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方法 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当前做法、取得成效及主要问题。结果 目前存在监测机制不完善、监测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结论建议从大学起培养医务人员报告意识,以目的为导向适当调整监测策略,推进基于地方公共卫生区域平台的食源性报告信息标准化,探索基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努力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效。  相似文献   

19.
Seafood is a leading commodity implicated in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afood importation rose dramatically in the past 3 decades and now contributes to more than 80% of the total U.S. seafood supply. However, limited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microbiological safety of imported seafood.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a total of 171 salmon, shrimp, and tilapia samples imported from 12 countries in three retail stores in Baton Rouge, LA. The tota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 of six major foodborne-pathogen genera (Campylobacter, Escherichia coli, Listeria, Salmonella, Shigella, and Vibrio) were determined. The aerobic plate counts (APC) for the 171 samples averaged 4.96 log CFU/g, with samples from Chile carrying the highest mean APC of 6.53 log CFU/g and fresh samples having a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APC than frozen ones (P < 0.0001). There were 27 samples (15.8%) with unacceptable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APC > 7 log CFU/g). By culture, no sample tested positive for Campylobacter coli, Shigella, or Vibrio vulnificus. Campylobacter jejuni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were each recovered once from farm-raised tilapia from China. By PCR, 17.5 and 32.2% of the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Salmonella and Shigella,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prevalence rates of other target bacteria were low, ranging from 4.1% for Listeria monocytogenes to 9.4% for E. coli. All of the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recovered were from shrimp, and 63.3% showed intermediate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 Both C. jejuni isolates possessed a rare resistance to gentamicin, while 75% of L. monocytogenes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nitrofurantoin.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potential food safety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imported seafood and warrant further large-scal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