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研究了雌酮(E1)、17β-雌二醇(E2)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在Carrousel 2000型氧化沟中试工艺中的去除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考察的运行参数包括污泥停留时间(SRT)、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量。结果表明,该中试工艺对雌激素去除效果较好,雌激素的去除与SRT、HRT和曝气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TN去除率呈一定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常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实验中去除雌激素的最优条件为25 d的SRT、20 h的HRT和2.2 m3/h的曝气体积流量,此时E1、E2和EE2的去除率分别为93.4%、94.7%和78.8%。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生物增效技术对城市污水中环境雌激素(EEs)的去除及后续持续性作用,采用生物增效技术的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连续采集菌剂投加前、中、后期的进水口、氧化沟进水、氧化沟出水、二沉池出水的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雌酮(E1)、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E2)、辛基酚(OP)、壬基酚(NP)、双酚A(BPA)6种EEs的浓度,采用固相萃取-重组基因酵母法测定E2当量值(estradiol equivalents,EEQs)。6个采样时间的雌激素二级处理效率分别为61.1%、81.1%、75.6%、48.9%、68.7%、68%,对应气质检测结果,表明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对环境雌激素的去除起主导作用。增效前的雌激素总去除效率为70.6%,增效期间为84.9%,维护期去除率分别为80.9%、61.1%、76.4%、75.1%,表明投加生物增效剂加强了污水处理工艺对环境雌激素的去除效果,在后续时间发挥持续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为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进水,参照在基本污染物(COD、NH3-N、TN和TP)稳定高效去除情况下的参数运行,研究了小型A2/O工艺对雌酮(E1)、17β-雌二醇(E2)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等雌激素的处理效果,以固相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仪的测定污水中雌激素。结果表明,在E1和E2的进水质量浓度分别为40~238、50~208 ng/L(EE2未检出)时,系统对E1和E2的去除率较高,分别可达60%~95%和90%~100%,但出水中仍残留一定的雌激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验室配置的模拟油田污水,考察了小球藻和藻菌生物反应器对污水净化处理效果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实验数据显示:藻菌生物反应器运行25 d时,对模拟油田污水COD、TP、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4.23%、88.68%、85.01%,TN在反应器运行到53 d去除效果最高达到80.99%。小球藻生物反应器运行的第25天对污水COD、TP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5.45%、81.17%、和80.10%,TN在反应器运行第53天时去除率最高为76.75%。结果表明,藻菌共生提高了微藻的光合速率、生长速率以及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其效果优于小球藻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入微藻培养形成藻菌共生体系,通过控制光照、曝气强度2个关键参数,对不同条件下藻菌共生SBR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变化、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混合污泥性能及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光照强度(光量子通量密度92.27μmol/(m~2·s))和低曝气强度(0.2 L/min)下形成的藻菌共生体系的综合性能最好,达到稳定状态后反应器对COD、TP、NH_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23%、98.00%、99.95%、94.47%。同时,藻菌共生反应器中的混合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反应器污泥产率降低10.56%,剩余污泥含氮量提高,并伴随有微藻的产出,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营养物质回收能力的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氮磷及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流态化下的固定化颗粒与溶液具有更好传质效应对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废水中氮磷及有机物进行研究。探讨了藻菌比、水流速及回流比对COD和氮磷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适的藻菌比、流态化状态和高的回流比能获得较高的COD和氮磷去除率,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能达到90%以上,对磷的去除率能达到65%以上,因此利用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处理有机废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对类固醇雌激素(SEs)的去除效能,以苏北某村级污水站为研究对象,对一体化MBBR进行改造,分析改造前、后污水站进出水SEs浓度及去除率,探究影响SEs去除率的因素,并对尾水受纳水体SEs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0 h时,出水COD、NH3-N、TN、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98、1.92、12.18和0.22 mg/L,出水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基于此,检测进水雌酮(E1)、雌二醇(E2)和乙炔基雌二醇(EE2)的质量浓度分别在9.1~31.5、4.0~23.4、未检出~6.7 ng/L范围,SEs去除效果明显提高。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生化段污泥浓度,及夏季的高温环境均有利于SEs去除;尾水受纳水体中E1生态风险最高,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王秀  张小平 《净水技术》2009,28(1):54-57
在自制的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固定化藻菌小球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水泵调节液体流速,使固定化藻菌小球达到流态化,试验考察了废水浓度、光照强度、固定化藻菌小球浓度等因素对有机废水中COD、NH4^+-N以及PO4^3- -P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9.2%,对NH4^+-N和PO4^3- -P的去除也有较好的效果,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0.1%和82.4%。  相似文献   

9.
不同藻菌配比下菌藻共生去除水产养殖废水中氮磷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在不同的藻菌配比下菌藻共生系统中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和对水产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在实验室搭建了小球藻和细菌的共生反应器,按照CODCr、总氮(TN)、总磷(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0、10.0、1.0 mg/L配制了模拟水产养殖的废水,进行小球藻和细菌的配比分别为1:5、1:2、1:1、2:1和5:1的5组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驯化好的短程硝化污泥和小球藻结合的藻菌共生光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PSBBR)处理模拟养猪沼液,探究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外加碳源需求、以及氮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藻菌共生PSBBR的污染物去除效能优于纯污泥反应器,菌藻共生PSBBR运行37 d时,NH_3-N、TN、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96.25%、93.36%、82.66%,单位体积进水乙酸钠碳源投加量为973.69 mg/L,比传统生物脱氮技术节省碳源约60.5%。分析系统氮转化路径发现,在氮负荷为300 mg/(L·d)稳定运行阶段,NH_3-N去除率约为96.6%,TN去除率约为95.3%,其中约88.5%的氮通过硝化反硝化去除,约6.8%的氮被生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1.
邹海明  谢越  王艳  李飞跃 《化学工程》2012,40(4):6-9,22
采用双系统改性沸石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器对玉米青贮渗出液进行除碳脱氮处理,研究了对COD、氨氮、总氮(TN)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气水比(流量比)、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和回流比。结果表明:挂膜成熟后,沸石生物膜反应器对COD和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挂膜23 d后,COD的去除率可以稳定在70%,氨氮去除率可以稳定在80%以上;当气水比为2∶1,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生物膜活性达到最高,COD去除率达到83.4%;有机负荷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较大,有机物质量浓度从160 mg/L提高到280 mg/L时,NH4+-N的去除率由88.6%降为32.7%;回流比对COD、氨氮去除率影响不大,但对TN的去除影响显著,回流比从50%提高到300%,TN去除率从42.3%上升到81.3%。双系统改性沸石BAF反应器明显地改善了玉米青贮渗出液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以纳米SiO2和粉末活性炭P-AC为助凝剂,对含有不同微污染物SDS、NH3-N或HA)的6 NTU高岭土低浊水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借助形态学理论和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与P-AC对PAC于微污染物去除的助凝特性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HA、SDS及NH3-N的助凝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HA和SDS的作用效果明显,但对NH3-N几乎没有去除作用;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微污染物HA、SD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30%~40%;P-AC能使PAC于HA的去除率提高约10%,但对小分子微污染物SDS、NH3-N的去除效果改善不明显;助凝剂纳米SiO2能提高PAC絮体结构的密实度和分维值,显著提高PAC对微污染物的去除率,而P-AC对絮体形态学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仅能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收获的生物质可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以及其它附加值产品(肥料、食品、饲料、化妆品等)。主要综述了藻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互利共生与相互抑制,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几种常见模式,藻菌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以及藻菌生物质的潜在利用价值。最后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对环境雌激素的去除效果,探讨了雌激素在MBR中的归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认为今后应详细研究结合雌激素在MBR中的归趋,建立能全面评估环境雌激素在MBR中迁移转化和去除效果的模型,以及深入研究污泥中雌激素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以富营养湖泊底泥作为菌种来源,从中分离纯化出溶藻菌,并将溶藻菌和铜绿微囊藻藻液混合培养,考察其抑藻效果,结果表明,抑藻率最高可达46.7%。让所得菌株以聚合氯化铝(PAC)为载体制备溶藻菌菌剂,研究菌剂投加量、pH值对藻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菌剂投加量为10 mg/L时,叶绿素a去除率达到83.4%,pH在7~8范围内的时候除藻降浊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相同的水力负荷下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作为对照,进行了波形潜流人工湿地(W-SFCW)在不同的HRT下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W-SFCW对污染物尤其是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SFCW。HRT为1 d时对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2 d时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2 d时COD的去除效果较好。在此条件下,W-SFCW对COD、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比SFCW提高了10%、17.2%、11.6%和27.4%。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外循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厌氧续批式(ASBR)反应器处理模拟含砷酸性废水,考察2种厌氧反应器对模拟含砷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外循环UASB较ASBR能更好地应用于模拟废水的处理,外循环UASB和ASBR对COD、SO_4~(2-)和As(Ⅲ)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3%、88.7%、63%和42.8%、73.2%、35%。反应体系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受pH主导:反应体系pH影响SRB的生长、代谢,进而影响对COD和SO42-的去除效果;As(Ⅲ)主要通过与SRB代谢产物(H_2S/S~(2-))的沉淀作用被去除,pH对AsxSy的溶解度影响较大,进而影响As(Ⅲ)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藻处理污水厂尾水可以进一步降低水中氮磷,实现污水深度处理和微藻生物质生产的耦合。提高微藻生长速率是提升系统效能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普通小球藻处理实际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连续通入体积比10%的CO_2气体,考察了通气速率对微藻生物量和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CO_2通气速率可以显著提高处理二沉出水小球藻的比生长速率与生物量,其影响在3d后逐渐显著。通气速率600 mL·min~(-1)处理组的生物量最高可达0.59 g·L~(-1)的生物量,比生长速率最高达到0.76 d-1。通气速率提高有助于吹脱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但会使水体pH值降低至6~7的水平。40 mL·min~(-1)低通气速率最利于氮磷去除,在第3 d时总氮和总磷浓度已降低至1.0 mg·L~(-1)和0.1 mg·L~(-1)以下。高于200 mg·L~(-1)通气速率会造成氮磷去除速率下降。调控CO_2通气速率能够有助于同步优化氮磷污染物质去除和微藻生物质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线投加混凝及粉末活性炭(PAC)处理,研究二者对超滤(UF)进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亲疏水性的影响,考察在线混凝改善PAC-UF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率和膜污染效能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在线混凝和PAC对去除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上存在协同互补作用,当PAC投加量仅为20 mg/L时,在线混凝+PACUF工艺的UV_(254)和DOC去除率为93.6%和69.7%。在线混凝和PAC对原水中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小于40%,但是亲水性有机物组分的存在对膜污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当PAC投加仅为20 mg/L时,过滤周期末端膜比通量为0.86。在线混凝可以有效的改善PAC-UF工艺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程度,并可以显著的减低投炭量,利于实际工程运行。  相似文献   

20.
根据Zeta电势测量、极化曲线测量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探讨了盐酸胍(GH)在Ru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pH=9的5%SiO_2+0.15% H_2O_2抛光液中,GH的添加可以大幅度提高钌的去除速率。当GH浓度为80 mmol/L时,钌的去除速率最佳。在相同浓度下,GH对Ru去除速率的提高效果优于KCl,皆因GH除了可以提升SiO_2颗粒对Ru表面的机械作用之外,还能加速Ru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