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EST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ESTD或ESD治疗30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min)、剥离面积(cm2)、单位时间切除率(mm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D组与ESD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为[(53.20±11.82)vs(74.20±21.64)]min、剥离面积[(10.33±2.56)vs(7.19±4.12)]cm2、单位时间切除率[(20.17±5.89)vs(9.80±4.81)]mm2/min,剥离的最长径向[(5.4±1.8)vs(3.8±1.6)]cm,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ESTD/ESD)为93.3%vs86.7%。ESD组3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STD组无出血、穿孔等;ESTD组术后5例狭窄,ESD组3例狭窄。结论ESTD与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食管大面积的病变,可优先选择ESTD治疗;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剥离面积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整块完整切除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良好,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与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对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行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手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7 d的氧化应激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统计患者术后发生穿孔、感染及出血的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disulfide, GSSG)、皮质醇(cortisol, Cor)水平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8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n=45)与对照组(n=41),ESD组行ESD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整块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情况,术前及术后7 d CD3+、CD4+和CD8+等T淋巴细胞水平,TNF-α、CRP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完整切除率(93.33%)与对照组(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00%.术后7 d,ESD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ESD组TNF-α、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较对照组(3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期间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手术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384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综合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完成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84例,中位随访时间26(6 ~68) 个月,平均切除面积12.0(7.4~20.0) cm2,平均手术时间40.0(30.0~63.8) 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98.96%(380/384) 、96.35%(370/384) 、92.45%(355/384);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56% (6/384) 、0.26% (1/384) 、13.80% (53/3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OR = 63.370(14.579~275.448) ,P< 0.01]是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整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30%、100%,病变复发率2.86%(11/384)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隧道黏膜剥离术(ESMTD)对食管癌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103例食管癌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操作方法分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51例、ESMTD组52例,ESD组给予ESD手术,ESMTD组行ESMTD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切除效果。结果 ESMTD组患者手术中剥离速度快于ESD组,剥离所用时间和手术总用时均短于ESD组(P0.05);整块切除率ESD组为80.39%,ESMTD组为92.31%;根治性切除率ESD组为60.78%,ESMTD组为75.00%(P0.05)。结论 ESMTD方法能有效提高食管癌患者病灶的剥离速度,缩短手术总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临床疗效、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两组15 mm与≤15 mm病灶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组织学疗效及手术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 26%(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 48%(17/54)(P 0. 05)。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能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彻底地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EMR组,同期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EMR组均衡的30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整块切除率以及完全切除率均明显低于ESD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大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均P0.05)。术后1个月EMR组的病灶残留率高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和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控制上,EMR优于ESD,但在术中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上,ESD明显优于EMR。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