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两组患儿CSS评分、ROM、GMFM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SS评分、ROM、GMFM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GMFM-88评分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补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训练对小儿痉挛型脑瘫下肢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9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脱落2例)和联合组(47例,脱落3例)。对照组接受平衡肌力训练,联合组予平衡肌力训练配合补髓柔筋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下肢活动度、表面肌电图信号均方根(RMS)值、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下肢活动度和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表面肌电图RMS值和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补髓柔筋推拿联合平衡肌力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良好,可提高患儿下肢功能与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共205例,随机分为采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治疗组102例和单纯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对照组103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相对于治疗前都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综合功能量表评分改善有效率93.1%优于对照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痉挛症状改善有效率83.4%优于对照组的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予石蜡疗法然后进行牵伸训练,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下肢肌张力、GMF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痉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脑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合运动疗法(主要应用Bobath技术和Vojta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同治疗组技术)治疗,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第1d及第90d分别进行临床症状、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比较。结果:在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瘫痉挛型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运用运动疗法,尤其在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方面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7.
钱月芳 《新中医》2016,48(11):135-13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悬吊康复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悬吊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2组均连续治疗1月。观察治疗前后髂腰肌的肌张力(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及髋关节屈曲角度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2组MAS评分、GMFM评分及髋关节屈曲角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悬吊康复训练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髂腰肌痉挛MAS评分和髋关节屈曲角度,同时能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0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的疗效、下肢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MAS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体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取承山穴及跟腱附着点上缘上1寸处为进针点进行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取痉挛下肢阳明经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痉挛综合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评分、CSS评分及GMF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可减轻尖足,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5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推拿、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2星期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28/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有很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3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与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采用GMFM-88量表D区、E区及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其GMFM量表的D区、E区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肌张力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在痉挛型脑瘫的康复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按摩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行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4例,两组患儿均开展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按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儿童平衡量表评分(P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GMFM)和内收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平衡功能量表评分、GMFM中D区和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内收肌和腓肠肌RM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平衡功能量表评分、GMFM中D区和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收肌和腓肠肌RMS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摩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平衡功能,减轻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就诊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做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FMFM和FMA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FM、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FM、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埋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Bobath疗法与Vojta疗法相结合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施用督脉穴位埋线,对照组单纯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量表(CSS)评定下肢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肌张力和痉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减轻痉挛程度,对粗大运动功能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分析其疗效及康复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同时2组均于BTX-A治疗24 h后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肌张力及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3个月的股内收肌群、腘绳肌、腓肠肌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3个月的下肢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联合应用针刺联合电刺激引导下BTX-A肌肉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降低下肢肌群肌张力,并可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康复门诊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诱导正确的翻身、起坐、爬行、站立、行走、平衡力等运动及姿势矫正疗法抑制异常姿势、改善运动功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结果在治疗前,应用该疗法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肢体肌张力评估改良Ashworth得分、肢体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评分、脑电生物反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shworth得分、FMFM评分及脑电生物反馈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得分及脑电生物反馈改善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6/30)。结论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生物电刺激疗法较常规康复疗法能进一步降低患儿异常的肌张力,提高肢体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脑部放电,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对痉孪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治疗配合推拿及运动疗法,对照组40例施以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孪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患儿发育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儿随机均分后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经针刺治疗;治疗一疗程后,评估并对比两组患儿的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估指标:GMFM、ADL、FMA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儿生理指标:大脑血流速(VP)、肌张力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良率为92.86%,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ADL、FMA评分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ADL、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分、VP均可见好转,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VP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发育状态、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脑部血流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