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便秘的诊治     
便秘(constipation)是以大便干燥、粪便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排便困难,同时可伴有下坠感、便不尽感、直肠胀感等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正常排便需要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胃肠道及时抵达直肠,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便秘。该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病理解剖及病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指排便不规则、次数少、排便困难、不适甚至疼清”。由于便秘的程度不同,和导致便秘的病因十分复杂,因而它的确切定义尚难以确定。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于lop年11月在北京顺义召开的便秘诊治标准研讨会上对便秘的概念暂定如下{‘]:便秘不是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对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含义,包括:①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②排便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症候群,如长期J刀]]排便(摒便)、直肠胀感、下坠感、便不尽感或需手法帮助排便,③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近年来,或许是因便秘而就诊的人数实际上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正>直肠黏膜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指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是排便障碍性便秘的原因之一[1]。以大便排出困难、肛门下坠感、肛门阻塞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指诊时觉黏膜松弛有绕指感,肛门镜检查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甚至套叠,排便努挣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堵塞于肛管,但并未脱出肛门外,  相似文献   

4.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此病是指排便量过少(每周排便少于两次)、粪便坚硬、排出困难、费力费时,并伴有腹胀、直肠坠胀、排便不尽、嗳气等症状的一种病症。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强度的下降,便秘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尿感)的临床特点。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31例和同期非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4例及无尿路感染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8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血糖控制不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慢性并发症多见(P〈0.05)。与尿感组比较,病程明显长于非糖尿病合并尿感组(P〈0.05),无症状性尿感发生率高于单纯尿感组(P〈0.05),肾功能受损程度高于尿感组(P〈0.05)。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关键,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和确定在对顽固性便秘的诊断中,排粪造影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我们对39例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诊治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排粪造影是对顽固性便秘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直肠前膨出和直膨粘膜套餐为顽固性便秘的常见病因。1.材料和方法我们自1996年3月-1996年9月,对顽固性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39例,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14-70岁,全部患者均有排便困难。32例有大便不尽感,12例有下坠感,5例有排便中断,重复排便,4例有直肠胀感。检查前做清洁灌肠三次,后以70(W/V)的钡灌入400ml,令病人坐在自制排粪桶架上,调…  相似文献   

7.
杨润  吕楚  冯培民 《黑龙江医学》2014,38(1):109-110
功能性便秘按照罗马Ⅲ[1]标准被定义为排便费力,排便为块状或硬块,有排便不尽感,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需要用手操作以促进排便,排便少于3次/周,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近年来,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近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障碍性便秘患者临床便秘症状积分和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盆底障碍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5周,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盆底障碍性便秘临床表现积分、肛门直肠压力及排便感觉.结果 60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为81.7%.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排便次数、排便费力/排便困难、大便性状、排便时直肠/肛门阻塞感、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项目的积分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的直肠肛管压力差、肛管松弛率升高(P<0.05),力排时肛管残余压降低(P<0.05).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障碍性便秘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排便时肛门肌肉和直肠肌肉的协调性,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开卷有益》2024,(1):66-67
<正>便秘就好比是肠道堵车,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近年来,慢性便秘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上升,在老年人群中尤甚。如果便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慢性便秘了。慢性便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引起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目前功能性便秘(FC)常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型指导治疗,但依据临床症状的分型结果与结直肠肛门功能检查的分型结果是否一致尚不明确。目的 探究FC患者临床症状与结直肠肛门功能检查分型的一致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在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FC患者(含门诊及住院)中选取40例完成结直肠肛门功能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询问患者症状(包括每周自发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分型、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需要手法辅助排便、排便不尽感的频度和程度),并依此判断其临床症状分型。结直肠肛门功能检查包括肛门直肠压力测定(ARM)检查、排粪造影、胃肠传输时间(GITT)检查。比较患者临床症状分型和结直肠肛门功能检查分型的一致性。结果 40例FC患者临床症状分型结果: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分别占27.5%(11/40)、20.0%(8/40)、37.5%(15/40),正常传输型便秘(NTC)占15.0%(6/40)。ARM检查分型结果示,80.0%(32/40)的患者为排便障碍型便秘,20.0...  相似文献   

11.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s important for optimizing glycemic management and for formulating personalized diabetic treatment scheme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1,5-anhydroglucitol (1,5-AG) and glycemic excursio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Seventy-one out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randomly recruited from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Using a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thes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monitored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to obtain mean blood glucose (MBG) data. Intraday glycemic excurs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MAGE), the 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LAGE), 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 (SDBG) and the M-value. Interday glycemic excursion was assessed by absolute mean of daily difference (MODD). Postprandial glycemic fluctuat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postprandial glucose excursions (PPGE) and postprandial incremental area under the curve (iAUC). Fasting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serum 1,5-AG, whole-blood hemoglobin A1c (HbA1c) and serum glycated albumin (GA). Clinical markers of glycemia and parameters of glycemic excursions from CGM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Result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1,5-AG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AGE, SDBG, M-value, LAGE, PPGE and iAUC (r values were –0.509, –0.430, –0.530, –0.462, –0.416 and –0.435, respectively, P <0.01), especially in moderately and well-controlled patients, based on defined HbA1c levels.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1,5-AG and the above parameters, but not HbA1c and GA. Finally, HbA1c and G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BG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Conclusions  1,5-AG was much better than HbA1c and GA as a marker of glycemic excursio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1,5-AG is the best metric for assessing postprandial glucose levels in moderately and well-controlled patients, while HbA1c and GA were superior to 1,5-AG for monitoring MBG and FB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CI组,71例)及2型糖尿病无脑梗组(对照组,92例),所有患者均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和平均空腹血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I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10.71±3.10)mmol/L比(9.61±3.19)mmol/L]、血糖波动系数[2.46±0.81比2.13±0.65]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CI组较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P<0.05).绪论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血糖漂移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利用CGMS监测血糖,并给予CSⅡ治疗,探讨"双C"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血糖漂移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予"双C"治疗,连续3 d监测血糖,每天下载血糖谱并及时调整基础率及追加量,比较第1天~第3天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漂移幅度及全天中高血糖、低血糖及达标血糖所占的时间比率。结果:连续3d对血糖监测结果示达标血糖持续时间占全天比率逐渐增加,第3天同第1天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血糖时间占全天比率逐渐减少,第3天同第1天比较,P<0.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血糖漂移幅度减少,第3天同第1天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日平均血糖值明显减少,第3天同第1天比较,P<0.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双C"治疗,可全面了解患者血糖漂移变化情况,可以提供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刘洁  王尧  邓月珍  叶飞  王峰  朱亭 《现代医学》2011,39(5):516-519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联合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试验设计,选取新诊断的T2DM患者20例,在给予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基础胰岛素来得时将空腹血糖降至6~8 mmol.L-1基础上,维持剂量不变,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3餐前15 min给予那格列奈(120 mg,3次.d-1)或瑞格列奈(1 mg,3次.d-1)治疗3 d,后3 d两药交叉,共计6 d,同时应用CGMS持续进行(154±6)h的血糖监测。结果:(1)那格列奈在控制餐前、餐后平均血糖水平与瑞格列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的24 h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极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的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那格列奈发生低血糖1次,瑞格列奈发生低血糖3次。结论:(1)三餐前口服那格列奈加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及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加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两种治疗方案在控制血糖波动方面无明显差异;(2)那格列奈发生低血糖风险小,较瑞格列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sDPN)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T2DM sDPN患者153例为sDPN组,无DPN T2DM患者186例为非DPN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血糖波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sDPN与血糖波动的关系,ROC分析血糖波动对T2DM患者合并sDPN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非DPN组相比,sDPN组空腹血糖、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TAR)的时间更高,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G、SDBG、CV、MAGE、LAGE及TAR为T2DM并发sDPN的危险因素,TIR为其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危险因素MAGE曲线下面积最大。 结论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合并sDPN密切相关,关注血糖波动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漂移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摄片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C肽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动态血糖监测,观察两组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但平均血糖水平是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可加剧DR病变进展,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杨福弟  莫菊荣  彭种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11-112,115
目的研究番泻叶、果导加西沙必利和开塞露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入选病例按贯序法分成番泻叶组(60例)、果导+西沙必利片组(60例)和开塞露组(60例)。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后12 h内大便排出率、第一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量,以及排便时患者的血压数值和有无直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12 h内大便排出率、第一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量、患者接受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三组患者排便时的血压、有无直肠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泻药解除卧床患者便秘安全有效,各有优缺点,口服番泻叶浸泡液和开塞露灌肠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优于果导加西沙必利。  相似文献   

19.
夏威  张菱  虎子颖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37-3840
目的 研究西格列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糖漂移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T2DM轻度认知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39例(格列齐特+二甲双胍组)。两组患者联合用药前及用药24周后测量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根据监测结果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日间血糖漂移幅度(MODD)、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治疗前后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观察治疗前及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糖漂移、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BMI、FBG、2 hPG、HbA1c、MAGE、MODD、SDBG、MPPGE、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GE、MODD、SDBG、MPPGE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FBG、2 hP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可能通过降低老年T2DM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血糖漂移进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秘患者以小承气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虚秘患者以济川煎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疏导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积分和便质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肛门坠胀、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便感、排便方式和便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在降低排便时间及便质积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论治对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