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痫7例,高血压脑病1例.8 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结果 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计双侧顶叶7例、枕叶4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3例、颞叶及小脑1例,单纯桥脑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8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 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期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的MRI诊断价值及与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于发病后2~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RPES提供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CT及MRI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出现头痛、呕吐、视物障碍等先兆子痫及子痫症状且并发RPLS的孕产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RPLS病灶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T2WI高、FLAIR高信号,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10例累及两侧大脑半球(其中枕叶受累8例,顶叶受累8例,额叶受累6例,颞叶受累4例,另有2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1例仅累及左侧顶枕叶。MRV成像的5例患者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静脉血栓征象。MR显示病灶较CT更清楚,尤其是FLAIR序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消失,8例复查后发现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消失。结论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较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认识这些特点并正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其中女性7例,男性1例。8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同时行增强MRI及MRI血管成像(动脉及静脉成像);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病灶累及双侧顶枕叶白质区4例,额颞叶白质区3例,其中累及灰质者5例,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受累1例。病变CT表现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呈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等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6例,ADC图等信号2例,颅内动脉纤细2例,MRI增强显示病灶部位脑膜线样强化1例。结论 PRES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是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灰质也可受累,FLAIR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患儿资料8例,男7例,女1例,其中淋巴瘤化疗患儿、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各2例,紫癜肾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各1例.其中,5例肾病患儿血压升高.8例患儿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1例间时行增强MR及MR血管威像(MRA),1例行MRA和MR静脉血管成像(MRV);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 MRI及CT显示双侧顶枕叶(8例)、额叶(2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1例)及左脑半球(1例)多发异常信号或低密度,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自质内,6例患儿皮质受累.在T1WI上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上呈高信号,以FLAIR像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等或高信号.部分病灶DWI表现为高信号.1例行MR增强扫描患儿显示病灶部位沿脑膜斑片状及线样强化,皮层下脑组织内病变呈片状强化.2例MRA及1例MRV各大动脉血管及静脉窦未见明显狭窄、扩张或栓塞征象.随访MRI及CT显示所有患儿病灶范围逐渐缩小,数目减少.结论 FRES好发于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大部分为血管源性水肿,增强T1WI示病灶有强化.儿童与成人病变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有所不同.MRI是PRES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低血糖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病例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生后38h~7d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结果:常规T1WI表现为受累部位稍低信号4例,稍高信号2例;9例T2WI表现为受累部位稍高信号或灰白质分界不清.13例在DWl图上出现异常高信号,受累部位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其中2例低信号范围内出现部分高信号),受累脑区包括双侧枕顶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10例、双侧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1例、双侧颠叶后部皮层下脑白质4例、双侧额叶后部皮层下脑白质4例、胼胝体压部13例(整个胼胝体受累1例)、双侧内囊后肢5例、双侧内囊前肢1例、双侧外囊1例、脑干1例,13例中10例病变呈对称性分布.结论: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以双侧枕顶叶后部脑组织及胼胝体压部最常受累,常对称性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DWI序列较常规T1 WI及T2WI序列在低血糖脑损伤的诊断及评估上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孕妇的MRI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病例MRI均显示脑实质内多发性的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病灶,大致对称分布。病灶分布以顶枕叶白质为主,额颞叶、基底节、小脑、脑干及皮层灰质也可受累。DWI(b=1000)显示高信号病灶9例,其中ADC图呈低信号3例,提示形成脑梗死。随访发现22例病灶于治疗后短期内恢复,病灶范围大、分布广或于DWI、ADC图显示弥散受限者预后较差。结论孕妇PRES的MRI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MRI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CT、MR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CT 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分布为主的斑片状低密度影;2例MRI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基本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 DWI呈等信号,增强无强化。结论 CT、MRI检查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表现可对其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24例患者的头部CT表现。结果:24例CT均表现为双侧枕顶叶对称性或不对称性低密度水肿影,边缘不清。其中2例同时累及脑干,3例同时累及额叶,1例同时累及双侧丘脑。增强扫描8例,脑内病变无强化,治疗后病灶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有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9例行MRI检查,6例行CT,且都行CT或MRI复查。结果:3例CT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及白质内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未见异常。9例MRI显示病灶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旁正中矢状位、顶枕叶脑实质内;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多无明显占位效应,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变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3月内部分改善或痊愈。结论:子痫性脑病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子痫性脑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的影像图像特点,提高MRI对ALD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本院1993-2008年间经生化和临床证实的ALD共9例,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 9例病人均表现为双侧对称性侧脑室三角区白质病变,呈T_1 WI低信号,T_2 WI高信号,经胼胝体压部相连,呈蝶翼状分布;其中1例仅累及枕叶, 6例累及顶枕叶,2例累及顶枕颞叶.8例累及胼胝体压部,5例累及丘脑后外部.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周边环状强化,脑干病灶亦强化.结论 MRI能准确反映ALD病变和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 FLAIR序列对脑挫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脑挫裂伤的MR表现。结果:脑挫裂伤病变单发性3例,多发性19例。发生于颞叶2例,顶叶1例,双额叶3例,颞、顶叶3例,额、顶叶3例,额、颞、顶、枕复合伤10例。MRI表现为出血性改变8例,FLAIR序列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或低信号的病灶;非出血性病灶14例,FLA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常规T2WI发现病灶共58处,FLAIR上共发现病灶77处。结论:FLAIR序列对脑挫裂伤病变显示优于FSE序列T2WI,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踝关节PVN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均行MRI榆查,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X线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 X线表现:踝关节前后方脂肪垫被软组织密度影代替,邻近骨呈压迫性骨质吸收.CT表现:踝关节周围,下胫、腓联合及距下关节软组织肿块影,清晰显示邻近受压骨质的硬化边.MRI表现:7例均表现为弥漫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在T_1WI上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_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4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见散在斑片状低信号影.5例病变包绕邻近拇长屈肌腱,3例累及距下关节.1例行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结论 典型MRI表现结合临床检查能够对踝关节PVNS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滑膜软骨瘤病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软骨瘤病.36例均行相应关节X线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36例滑膜软骨瘤病患者中膝关节22例,髋关节5例,踝关节3例,肩关节2例,肘关节2例,腕关节及颞颌关节各1例;单关节发病31例,双关节发病5例均为膝关节.X线及CT表现为关节间隙及周围有钙化的骨小体,少的1个,多的达数百个,小如米粒,大的直径达2.7 cm.10例MRI检查中,8例钙化结节表现为T_1WI及T_2WI呈低信号,2例钙化结节中心T_1WI及T_2WI呈高信号,周边呈低信号.结论 X线、CT及MRI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为PRES的MRI表现。将9例PRES病变区域的ADC值(病变组)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9例健康志愿者相对应部位的ADC值(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RI示双侧顶枕叶(7例)、颞叶(3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2例),一侧额叶(2例),胼胝体压部(1例)多发异常信号,且发生于脑叶的病变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双侧基本对称,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图呈等或高信号。病变组ADC值为(0.725~1.530)×10-3 mm2/s,平均为1.135×10-3 mm2/s;对照组ADC值为(0.661~0.988)×10-3 mm2/s,平均为0.798×10-3mm2/s,病变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显示PRES患者病变呈等或高信号,ADC值测量为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38例患者101个椎体受累,单椎体5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以上8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37个,混杂低信号61个,等信号3个。T2WI及T2/SPIR呈均匀高信号34个,混杂高信号63个,等信号4个。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29例45个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狭窄27个,椎间隙消失18个。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SPIR呈不均匀高信号。(3)27例寒性脓肿形成,其中25例为椎体前缘或周围脓肿,5例伴腰大肌脓肿,14例见椎管内脓肿。脓肿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T2/SPIR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4)12例患者19个椎弓根受累;19例脊髓受压。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病变可累及椎体的各部位,MRIT1WI及T2WI以混杂信号为主,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