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BMSC)可分化成多种非造血细胞系及寻踪损伤组织并进行修复,BMSC潜在的临床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几种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选择30只体质量为(16.0±2.0)g,出生35~40d的昆明小鼠;30只体质量为(160±20)g,出生约40d的SD大鼠;8只体质量(2.0±0.2)kg,出生80~90d的新西兰白兔。所有动物为清洁级,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10名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所有健康志愿者年龄25~32岁,男女各半。方法:采用Caplan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小鼠和大鼠BMSC,通过髂骨穿刺取得骨髓液分离兔和人的BMSC。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种属BMSC形态,MTT法测各种属BMSC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种属BMSC表面分子Stro-1的表达,并通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表达以及VonKossa法显示钙盐沉积等手段评价BMSC对成骨诱导液(10nmol/L地塞米松,10mmol/L磷酸甘油和50mg/L抗坏血酸)反应性。成脂分化程度以含OilRed-O-染色油滴的细胞百分数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种属BMSC的生长形态和生长曲线。②各种属BMSC标志物Stro-1的表达。③对成骨诱导液的反应。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的各种属BMSC生长形态明显不同,在成熟或老化阶段,小鼠细胞变扁平,呈不规则多角形,破碎时成点状沉积在瓶底;大鼠、家兔和人的细胞老化后体积明显增大,呈多边形,胞浆中出现空泡,呈棉絮状漂起、自瓶壁脱落。各种属BMSC多层重叠生长方式相同,均无接触抑制并分别含有两群细胞(一群可从单细胞长成克隆,迅速扩增;另一群零星散在分布,不进行增殖)。电镜显示所有原代细胞均有微绒毛,根据超微结构可分为2个亚群:一群细胞富有细胞器,以常染色体为主;另一群细胞器少,且以异染色体为主。各种属BMSC生长曲线基本一致。②人原代贴壁细胞BMSC标志物Stro-1的阳性率为(91.4±8.3)%,小鼠为(83.5±6.2)%。③在成骨诱导液中,小鼠B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家兔细胞死亡,大鼠和人细胞可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在培养中有自发分化现象。结论: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可在体外被大量扩增,得到以低/未分化细胞为主的、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的混合物;不同种属BMSC在形态学和对同一诱导液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胡小毅  罗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20-21,T0001
目的:取成人的骨髓液分离纯化得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对细胞施加间断气体压力,观察细胞在加压后的增殖及分化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1-11/2004-04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无骨髓疾病患者骨髓经分离纯化后得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孔板内,在原代培养72h时将培养板以封口膜封闭后置于压力装置内,每天施加压力(0.098MPa)8h,按照加压15min→放压15min→加压15min顺序连续9d。另设对照组不加压力,其余培养条件与加压组相同。分别在加压的第3,6,9天进行细胞计数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 结果:①施加间断压力的骨髓基质细胞和对照组相比其增殖、分化速度快,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第3天:(12.30&;#177;1.16)~(12.90&;#177;1.10)个/视野,(10.30&;#177;1.06)~(11.00&;#177;1.05)个/视野;第6天:(14.80&;#177;1.75)~(15.90&;#177;0.99)个/视野,(12.30&;#177;0.95)~(13.40&;#177;1.26)个/视野;第9天:(16.20&;#177;1.48)~(17.20&;#177;1.62)个/视野,(12.80&;#177;0.79)~(14.10&;#177;99)个/视野,P〈0.05]。随着加压时间延长,两组增殖、分化速度无明显差别。②培养至第3,6,9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具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似)[第3天:0.589&;#177;0.084~0.722&;#177;0.076.0.511&;#177;0.116~0.655&;#177;0.072;第6天:0.781&;#177;0.107~0.829&;#177;0.054.0.648&;#177;0.123-0.747&;#177;0.077;第9天:0.870&;#177;0.096-0.902&;#177;0.132,0.645&;#177;0.107~0.812&;#177;0.188,P〈0.051。 结论:合理的体外培养和适当的生物外力可以促进离体培养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建立克隆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系,为组织缺损修复研究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2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取3个月龄新西兰白兔,无菌抽取骨髓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获得原代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选择单细胞克隆增殖细胞,进行扩大培养和液氮冻存保种。②取对数生长期第2,15和32代克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其吸光值(A值),绘制生长曲线。⑧取第4和32代对数生长期骨髓基质干细胞,按常规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分析。④取第5代对数生长期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成骨诱导试验进行体外分化潜能鉴定。⑤取第5代对数生长期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按常规方法测定最适细胞接种密度。结果:①克隆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系的建立结果:获得一株克隆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系,其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至32代,细胞仍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经-196℃冻存复苏后仍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②生长曲线:克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第2,15和32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细胞增殖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⑧染色体分析:第4和32代克隆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染色体众数均为44条,结构未见异常。显示该细胞在体外经过32代培养,仍保持稳定的二倍体核型。④最适接种密度:第5代对数生长期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常规方法测定,以1&;#215;10^3/cm^2的接种密度为最适接种密度。⑤体外分化潜能:第6代克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诱导条件下,4,8,12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41&;#177;13.17)比(239.38&;#177;7.33)nkat/L,(503.77&;#177;13.34)比(249.22&;#177;5.17)nkat/L,(605.95&;#177;10.84)比(298.73&;#177;8.17)nkat/L.P〈0.01];茜素红染色显示有钙化结节形成,对照组为阴性。表明克隆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体外诱导分化潜能。结论:采用克隆化分离技术,成功获得了单细胞克隆的具有旺盛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遗传性能稳定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系。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抑制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副反应。目的:观察传统中药方琼玉膏对实验性肺癌小鼠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选用48只健康的6~8周龄C57/BL小鼠。方法:使用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制造小鼠肺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3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接种后次日用生理盐水0.2mL灌胃,同时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②化疗组,顺氨氯铂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2g/L,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1次/d;同时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1次/d。③联合组,除按化疗组用顺氨氯铂外,同时用琼玉膏0.2mL灌胃,1次/d。于用药后21d,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有3只,化疗组有4只,联合组有4只未成瘤,被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化疗组各有2只死亡,联合组也有1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对照组为11只、化疗组为10只、联合组为11只。①联合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皆明显高于化疗组[红细胞:(8.54&;#177;0.81),(8.65&;#177;0.77),(4.56&;#177;1.00)]&;#215;10^12L^-1;白细胞:[(9.04&;#177;0.60),(9.14&;#177;0.71),(3.31&;#177;0.96)]&;#215;10^9L^-1;血小板:[(949.09&;#177;111.31),(955.54&;#177;87.13),(399.30&;#177;131.36)1&;#215;10^9L^-1,P〈0.01]。②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低于联合组与对照组[(5.30&;#177;1.12),(10.51&;#177;1.15),(14.36&;#177;1.02)]&;#215;10^6,P〈0.01)。而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又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琼玉膏能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状况,但尚不能完全拮抗化疗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能力。方法:①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研究室完成。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②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90表达及细胞周期,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③取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2组,低糖诱导组[先予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低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5.6mmol/L葡萄糖)]或高糖诱导组[高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25mmol/L葡萄糖)1培养14d,换予体积分数0.05胎牛血清低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或高糖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尼克酰胺(10mmol/L)培养7d,再加Exendin-4(10nmol/L)诱导培养7d。④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胰腺一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胰岛素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素阳性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电镜观察诱导后细胞的超微结构。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90阳性率为(96.3&;#177;1.3)%,CD45阳性率为(0.3&;#177;0.4)%,细胞周期静止期-DNA合成前期占(76.8&;#177;4.8)%,DNA合成后期一有丝分裂期(11.3&;#177;3.7)%,DNA合成期(11.9&;#177;5.7)%。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成团簇状分布,少数聚集成团,直径80~200μm,半悬浮于培养瓶中。电镜观察此类细胞胞浆内有较多分泌颗粒。③低糖诱导组和高糖诱导组均表达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基因。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低糖诱导组和高糖诱导组胰岛素阳性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21.9&;#177;11.1)%,(19.8&;#177;7.8)%,(1.4&;#177;1.2)%;21.0&;#177;7.6,22.5&;#177;14.5,8.7&;#177;3.5,P〈0.051。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177;276.16,3704.55&;#177;159.50,2881.317&;#177;114.62,8232.333&;#177;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2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暨南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健康BABL/c小鼠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过夜,第2天分开并检查。以见到阴栓为怀孕的标准,计为孕0.5d。分离孕13.5d BABL/C胎鼠肝脏,贴壁法收获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用以下方案进行诱导: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 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和成纤维生长因子8(10μg/L)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μg/L以及2%的B27 4d。观察诱导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于诱导0,4,12d收获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神经特异性基因表达;免疫细胞染色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以上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①形态学变化:经贴壁法分离的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呈均质梭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3d,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变圆并聚集,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经成纤维生长因子8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进一步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极少数细胞呈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②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后,表达神经特异性基因:未诱导的胎肝问充质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干细胞特异性)、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神经元特异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与看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比值分别为(0.06&;#177;0.02),0,0;诱导4d分别为(0.59&;#177;0.11),(0.46&;#177;0.23),(0.20&;#177;0.96);诱导12d分别为(0.21&;#177;0.07),(0.85&;#177;0.31),(0.13&;#177;0.10)。每种基因在不同诱导时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胎肝问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特异性蛋白:未诱导的细胞不表达巢蛋白(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bulin(神经元特异性)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诱导4d,圆形细胞及细胞团nestin染色阳性,Tubulin阳性细胞为(62.3&;#177;3.5)%,仅有(6.0&;#177;1.6)%的细胞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诱导12d,巢蛋白阳性细胞开始减少,Tubulin阳性细胞达(90.3&;#177;1.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为(4.7&;#177;1.5)%。诱导12d的细胞微管蛋白Tubulin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诱导12d的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提供的信号作用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结束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Tubuli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验方淫羊藿、鹌鹑复方对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0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天然药物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昆明系雄性小鼠30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0&;#177;2)g。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治疗组,每组10只。②空白对照组:实验进程中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服生理盐水25mL/(kg&;#183;d);中药复方治疗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胃淫羊藿、鹌鹑复方粉剂溶解液(复方粉末来源于淫羊藿、鹌鹑复方胶囊。由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长阳县人民医院制备,其主要成分为淫羊藿、鹌鹑、肉苁蓉等中药材。淫一鹑胶囊为医院制剂,2g/粒)25g/(kg&;#183;d)。3组均连续干预10d。③用药10d后,取其脾制成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T细胞亚群。④组间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型组小鼠脾脏CD^3+,CD^4+ 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CD^4+/CD^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6.95&;#177;2.17)%,(26.27&;#177;2.58)%,1.61&;#177;0.21;(47.11&;#177;1.72)%,(36.14&;#177;1.95)%,1.89&;#177;0.12,P〈0.05—0.01];中药复方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44.04&;#177;2.02)%,(28.20&;#177;1.37)%,2.23&;#177;0.11。P〈0.05-0.01]。②模型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1.72)%,(19.16&;#177;2.02)%,P〈0.05]。高于中药复方治疗组[(12.65&;#177;1.12)%。P〈0.01]。 结论:淫羊藿、鹌鹑复方能够显著改善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甲酸和地塞米松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诱导影响,探讨二者联合诱导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和适当条件,使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诱导得以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3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②用不同的诱导剂将其向类成骨细胞诱导。实验分非诱导组(用DMEM培养基培养),地塞米松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维甲酸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维甲酸),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和维甲酸)。③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于第4,6,8,10,12天定量检测其分泌的碱性磷酸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原代和传代培养时不同组别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情况:地塞米松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维甲酸诱导组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类似,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细胞与地塞米松诱导组细胞形态变化大体一致,但细胞更饱满,多角形细胞比例更高,部分区域细胞呈现漩涡状分布。②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低,随时间略有增加;地塞米松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呈曲线升高[6,8.10,12d依次为(265.9&;#177;47.3),(445.4&;#177;69.4),(650.3&;#177;52.0),(703.6&;#177;62.5)nkat/L];维甲酸诱导组基本无碱性磷酸酶表达;地塞米松与维甲酸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表达趋势与地塞米松诱导组相似,但绝对值有所增高[6,8,10,12d依次为(355.4&;#177;62.2),(631.3&;#177;84.4),(925.0-69.0),(1039.5&;#177;85.2)nkat/L]。(固各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Ⅰ型胶原结果:地塞米松诱导组和地塞米松、维甲酸联合诱导组检测Ⅰ型胶原结果发现胞浆内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非诱导组与维甲酸诱导组为阴性。结论:适当浓度地塞米松可成功的将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维甲酸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可使成骨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现为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Ⅰ型胶原,具体浓度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观察其传导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07g/L)梯度离心分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丁化羟基苯甲醚和二甲基亚砜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突触素蛋白.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结果:加入诱导剂3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0&;#177;6.5)%、神经丝蛋白阳性率为(68.0&;#177;4.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25.0&;#177;6.4)%,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较前两者弱(P〈0.05)。神经元细胞胞体表达突触素蛋白,突起未见表达。 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其突起不具备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姜黄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肺癌细胞株A549生长抑制率和对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姜黄素改善肺癌A549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抵抗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上海东方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用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所肺腺癌细胞株A549,将培养的A549细胞暴露于姜黄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两者联合中,分4组,每组6孔,姜黄素组(40μmol/L姜黄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组(25μg/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组(40μmol/L姜黄素与25μg/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对照组(RPMI1640细胞培养液)。①用四氮唑蓝法测定姜黄素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组以及联合组的吸光值,根据吸光度值计算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②应用ApoAlert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系列比色法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表达。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凋亡调控蛋白bel-2/bax的表达。结果:①抑制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明显低于姜黄素,25μg/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用24h细胞抑制率仅有(2.65&;#177;1.416)%;两药联合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加[高达(30.97&;#177;1.318)%,P〈0.011。②凋亡相关因子:联合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表达明显高于姜黄素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组、对照组[联合组:(50.77&;#177;0.812),(73.31&;#177;0.730)μmol/L;姜黄素组:(23.61&;#177;0.398),(26.84&;#177;1.511)μmol/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组:(9.63&;#177;1.024),(14.21&;#177;0.138)μmol/L;对照组:(3.69&;#177;0.486),(2.87&;#177;0.633)μmol/L,P〈0.011;联合组、姜黄素组的bel-2/bax明显高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组(2.55&;#177;0.138,2.24&;#177;0.197,0.58&;#177;0.046,P〈0.01)。结论:肺癌A549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细胞耐受,姜黄素可能通过调整bcl-2/bax的表达,进而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 方法:实验于2002—05/2005—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从3只成人杂交犬髂骨取骨髓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将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狗骨髓基质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通过四唑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D重组质粒pcDNA3-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第7,14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②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③培养后第6,8,10,12天,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多[转染组碱性磷酸酶为(428.09&;#177;96.67),(565.11&;#177;94.17),(562.94&;#177;39.17),(596.45&;#177;30.17)nkat,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为(363.57&;#177;20.67),(536.44&;#177;11.42),(537.11&;#177;96.83),(548.10&;#177;92.34)nkat;转染组细胞蛋白合成为1.41&;#177;0.23,1.46&;#177;0.24,1.59&;#177;0.33,1.74&;#177;0.26;对照组细胞蛋白合成为0.82&;#177;0.11,0.83&;#177;0.09,0.85&;#177;0.06,0.91&;#177;0.091。④透射电镜可见转基因细胞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致密,而糖原溶解与脂肪空泡则减少。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种子细胞的快速扩增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诱导分化影响。 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细胞培养室和检测分析室。 对象:实验于2003-01/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从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中分离扩增的干细胞。 方法:将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以8&;#215;10^3/cm^2,3&;#215;10^3/cm^2,8&;#215;10^2/cm^2密度接种。分析其生长曲线,并扩增培养18d,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再分析扩增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成骨诱导能力。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种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骨钙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达碱性磷酸酶、CD34;在8&;#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倍增时间40h,18d后细胞数量扩增(51&;#177;13)倍;在3&;#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扩增(28&;#177;6)倍;在8&;#215;10^2/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总数仅增加(5&;#177;3)倍。在低密度下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高密度组,两组细胞均具有成骨诱导能力。 结论: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明显影响,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宜选择8&;#215;10^3/c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1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分离纯化近交系F34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34,CD44和CD90。②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2只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15mg/kg)建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然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16只,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股静脉移植;移植对照组16只,移植等量DMEM培养基。③细胞移植后4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存活情况。 结果:实验中细胞移植组有4只大鼠,移植对照组有7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31只。①体外培养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和CD90,不表达CD34。②心功能测定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移植对照组明显升高[(101&;#177;7)比(76&;#177;6)mmHg,(4875&;#177;309)比(3644&;#177;380)mmHg/s,(5075&;#177;336),(3544&;#177;354)mmHg/s,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降低[(15&;#177;1),(20&;#177;2)mmHg/s,P〈0.05];移植对照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心脏组织切片上有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并且表达心肌特异性抗原β-肌球蛋白重链;细胞移植组室间隔和左心室处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移植对照组[(9.0&;#177;1.3)比(6.5&;#177;1.9)血管数/高倍镜,(9.9&;#177;1.5)比(7.8&;#177;1.4)血管数/高倍镜,P〈0.05]。 结论①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归巢至心脏,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机体Th1/n12免疫应答的不同作用,建立体外淋巴细胞反应的调节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利用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一组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脂多糖刺激其成熟(以下称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一组不加入脂多糖刺激,使其保留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特性(以下称未成熟树突状组)。两组分别与同种异型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各组体外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的水平,以及混合培养上清中干扰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以及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 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情况: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前体细胞在培养板中的生长情况良好,细胞大量增殖,到第6天收获,每2只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得到(1.0-2.O)&;#215;10^7个树突状细胞,完全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②白细胞介素的水平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升高(P〈0.01)。在加入脂多糖刺激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高于未成熟组[(903.07&;#177;29.47)ng/L,(238&;#177;23.56)ng/L]。③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中,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干扰素1和白细胞介素2含量低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763.12&;#177;101.67),(1421.06&;#177;182.95)ng/L;(133.15&;#177;13.55),(236.15&;#177;14.2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妒〈0.01)。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略高于成熟组[(90.65&;#177;11.31),(78.76&;#177;10.78)ng/L;(97.34&;#177;7.33),(93.13&;#177;8.60)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Th1/Th2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少量分泌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2型反应偏倚;成熟树突状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1型反应偏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向成骨细胞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和反应成骨细胞特性的指标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4/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6周龄雄性BALB/c小鼠6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别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液和骨诱导培养基(含地塞米松10^-8mol/L、L广抗坏血酸50mg/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 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液)培养。①不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取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加入转染指数25,50.100.200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以不加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对照。6d后收集细胞,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②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实验分5组:骨髓基质细胞组,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9d;骨诱导培养3d组,骨诱导培养3d改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6d;骨诱导培养9d组,骨诱导培养9d;骨诱导培养3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骨诱导培养3d,加入转染指数50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作用6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3d,加入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作用6d。收集细胞,测定碱性磷酸酶比活性。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桥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蛋白印迹方法。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结果:应用骨诱导培养基或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均使细胞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明显增加(P〈0.05)。①不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显著高于骨髓基质细胞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25,100,200)组[(7658.53&;#177;1600.32)比(1932.89&;#177;665.30),(4311.53&;#177;1108.89),(5360.90&;#177;1374.61).划内(2661.86&;#177;653.46)nkat/(g&;#183;L),P〈0.011。②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骨诱导培养3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著高于骨诱导培养3d组和骨诱导培养9d组(P〈0.05)。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桥蛋白检测结果:骨诱导培养3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两指标表达量均最高。结论:单纯用诱导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以及先诱导培养再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均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但是骨髓基质细胞用骨诱导培养基作用3d再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能分泌表达更多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从而提高了目的基因表达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对PC12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分析其能否保护PC12细胞免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PC12细胞来源于大鼠嗜铬细胞瘤。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影响和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PC12细胞按实验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条件液组,分别经正常培养液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制备的条件液培养。两组分别加入鱼藤酮,浓度为0和10μmol/L,作用72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存活率=鱼藤酮孔吸光度值/对照孔吸光度值&;#215;100%。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分别于接种第3,7,10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和突起生长情况。计数10-20个视野,按突起细胞数、3个或3个以上突起细胞数、突起长度大于2倍胞体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3个指标对条件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①条件液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毒物鱼藤酮的抵抗作用:经鱼藤酮作用后条件液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45&;#177;1.60)%,(78.86&;#177;4.95)%(t=6.783,P〈0.01)1。用条件液培养PC12细胞72h,条件液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18.1&;#177;3.28)%,(121.3&;#177;10.54)%(P〉0.05)1。②条件液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条件液作用3d,细胞开始长出突起,但与对照组无差别。至第7天,有突起细胞数、突起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及有3个以上突起舶细胞数均增多,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培养至第10天,长度大于2倍胞体直径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可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对其增殖及鱼藤酮所致氧化损伤均无明显作用。骨髓基质细胞的这种诱导作用可能由其分泌到细胞外的可溶性分子介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白细胞介素1α与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不同组合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情况,探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条件。方法:2005-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ld组,后者又分为10μg/L+100ng/L,10μg/L+200ng/L,20μg/L+100ng/L,20μg/L+200ng/L,1000μg/L+100ng/L组。②细胞模型制作:用全骨髓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③骨髓基质细胞以5&;#215;10^8L^-1接种,悬浮于本实验室配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空白对照组:血清终浓度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细胞接种48h后,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各组分别加人相应质量浓度的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④应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抗-神经巢蛋白和D2受体阳性染色阳性细胞数目计数。结果:①加人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增殖培养48h可见细胞分裂相。②诱导6d,部分细胞有神经巢蛋白成分表达。③3周测出DA受体D2检测阳性,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 10μg/L+100ng/L组细胞诱导分化率显著高于10μg/L+200ng/L,20μg/L+100ng/L,20μg/L+200ng/L,1000μg/L+100ng/L组及空白对照组[依次为:(11.70&;#177;0.55)%,(3.62&;#177;0.78)%,(4.14&;#177;0.41)%,(3.3&;#177;0.63)%,(4.92&;#177;0.34)%,(1.61&;#177;0.68)%,P〈0.05或0.0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诱导分化作用,配合使用高浓度(体积分数为0.1)血清可获得巢蛋白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及表达D2受体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10μg/L+100ng/L为最佳诱导分化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5—氮胞苷(5-AZ)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心肌特异性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用不同浓度5-AZ诱导培养,以RT—PCR方法测定诱导前后β-MHC的表达。结果 正常培养大鼠BMSC不表达β-MHC。经5—AZ诱导24h并继续培养后,BMSC表达β-MHC,第1—4周内由1.89&;#177;0.37增至16.41&;#177;3.63(t=0.495-5.446,P<0.01=;(1&;#215;10^-7)。(1&;#215;10^-5)mol/L 5-AZ使β-MHC的表达由7.30&;#177;1.77增至16.28&;#177;3.72(t=0.442-2.669,P<0.01)。结论 5-AZ诱导体外培养大鼠BMSC表达心肌特异性β—MHC,与诱导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提示可诱导大鼠B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机体造血调控的关键在于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被抑制的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增强,都可以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02/2002-06在解放军总医院药理研究室完成。选取健康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SS8高剂量组、SS8中剂量组、SS8低剂量,4只/组。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以%01射线全身亚致死量辐射(照射率210.6Rnt/min,照射剂量400cGy/min,照射时间110.7s),于照射后当天正常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注射用水,SS8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0.4,0.08,0.016g/L鸡血藤活性成分SS8,1次/d,连续给药21d。给药后第3,7,14,21天时分别行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收集股骨骨髓造血祖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对长期接受SS8治疗后的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的集落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2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粒单系造血袒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d,正常组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数为(180.67&;#177;5.03)个,SS8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0.75&;#177;0.96),(1.75&;#177;0.50),(1.75&;#177;0.96),(1.75&;#177;0.96)个;t=1.8477。P=0.1141:t=1.4731,P=0.1911;t=1.4731,P=0.1911];给药后21d,SS8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持平[(43.60&;#177;2.07),(47.00&;#177;3.92)个;t=1.5340,P=0.1759],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60&;#177;3.36),(93.00&;#177;3.16),(47.00&;#177;3.92)个;t=16.8896,P〈0.05;t=18.2718,P〈0.05]。②各组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d,对照组和SS8高、中、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红系造血祖细胞数目明显降低;至给药后7d,各组均开始恢复;给药后21d,SS8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44.50&;#177;1.29),(42.67&;#177;7.23)个;t=0.5119,P=0.6305],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177;2.08),(93.25&;#177;3.10).(42.67&;#177;7.23)个,t=5.3553,P〈0.05;t=12.8223,P〈0.051。③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d,对照组和SS8高、中、低剂量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均降至最低,分别为(1.00&;#177;1.00),(7.00&;#177;1.00),(6.00&;#177;2.00),(6.00&;#177;2.00)个,但SS8高、中、低剂量组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给药后21d,SS8低剂量组仍与对照组相似[(5.00&;#177;1.82),(3.00&;#177;0.82)个;t=2.0038,P=0.0919],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25&;#177;2.50),(16.25&;#177;1.71),(3.00&;#177;0.82)个;t=9.3119,P〈0.05;t=13.9735,P〈0.01]。④各组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d.由于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损,SS8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巨核系造血祖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SS8高、中、低剂量组仍高于对照组[(2.67&;#177;0.58),(1.33&;#177;0.58),(1.33&;#177;0.58),(0.33&;#177;0.58)个],且SS8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412,P=0.0078);给药后21d,SS8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177;0.58),(2.00&;#177;0.32).(1.50&;#177;0.58).(1.00&;#177;0.52)个;t=3.8512,P=0.0084;t=0.9753.P=0.3617;t=1.2837,P=0.2466]。结论:鸡血藤活性成分SS8低剂量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刺激作用,而中、高剂量均可显著升高骨髓抑制后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且随时间的延长刺激作用逐渐加强,且高剂量的刺激作用明显优于中剂量。提示造血祖细胞的增生是机体造血的重要环节,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