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检或尸检SIV实验感染的恒河猴淋巴结38个,观察到SIV感染时淋巴结病的病变过程是淋巴结从增生到萎缩、耗竭的动态变化经过;SIVp27抗原检查显示阳性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吞噬细胞,IgM、IgG和IgA广泛沉着于生发中心及灶性沉着于副皮质区内,66.7%的猴感染后2个月,IgM开始沉着,88.9%的猴在感染后5个月IgG出现,沉着区为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沉着的滤泡出现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普遍增生;CD4^ 、CDB^ 淋巴细胞分析,感染后5个月,CDB^ 淋巴细胞普遍较CD4^ 淋巴细胞数量为多。  相似文献   

2.
实验感染SRV-1的12只恒河猴,通过活检和尸检的淋巴结观察了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淋巴结的病变可分为5个类型:Ⅰ.弥漫增生型;Ⅱ.巨泸泡增生型:Ⅲ.肉瘤样增生型:Ⅵ消型和Ⅴ.淋巴组织耗竭型。随着感染后的不同时间5个类型交错存在和演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表明,除1例(89008)外,均显示淋巴结内有SRV-1gp-20抗原的持续存在,最长者达2年。  相似文献   

3.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猕猴淋巴结和脾脏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SIVmac251病毒感染猕猴后其脾脏和淋巴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SIVmac251病毒感染猕猴,取感染过程中死亡猴以及实验结束存活猴的脾脏和淋巴结进行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观察,见三种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包括增生型,退化型和耗竭型;电镜观察,淋巴细胞胞质、胞核及静脉内皮细胞胞质内见病毒颗粒和晶格状排列的病毒;脾脏和淋巴结超微损伤以线粒体为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和形态改变(长形巨大线粒体).结论 SIV感染猕猴淋巴结病理改变与人HIV淋巴结病理改变相近,是适于研究艾滋病免疫机理的理想动物模型.首次发现晶格状排列的SIV病毒.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艾达康治疗慢性猴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艾达康对慢性猴艾滋病病毒感染模型的疗效。[方法]恒河猴8只,均感染猴艾滋病病毒SIVmac251复制慢性猴艾滋病模型;18个月后随机分成2组,即模型组和艾达康组,艾达康组给予2g·kg-1·d-1剂量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连续56d;观察治疗前后体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猴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并行淋巴结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后艾达康组猴体质量有上升趋势,但与模型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能减少感染性腹泻发生;对血中WBC计数及血浆病毒载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可升高血浆CD4+、CD8+细胞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2组猴治疗前均出现淋巴结退变、耗竭现象,经治疗后艾达康组出现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扩大和免疫母细胞增生等淋巴结恢复、重建现象。[结论]中药复方艾达康对SIV慢性感染猴具有一定的免疫恢复和重建作用,但无明显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Z  Wu XX  Fu LC  Luo HM  Chen S  Guo WZ  Deng WD  Zhou YY  Lai CH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9-383,I0007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 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β2受体激动剂舒喘灵(STL)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10^-^8-10^-^4)moL/L舒喘灵对COPO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T淋巴细胞诱生白细胞介素Ⅱ(IL-2)的活性及膜白细胞介素Ⅱ受体(mIL-2R)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体内用药组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mIL-2R吸收IL-2的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内神经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特点和程度。方法 以未发育成熟的人胚脑皮质神经细胞悬液为供体,以恒河猴为宿主,进行脑内异种移植。结果 移植后1 ̄2周,恒河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增高,移植后3 ̄4周血清中IgG、IgM、IgA增高,补体C3降低,C4正常。病理检查移植组织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其中部分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
实验感染SRV-1的12只恒河猴,通过活检和尸检的淋马结观察了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淋巴结的病变可分为5个类型;Ⅰ.弥漫增生型;Ⅱ.巨泸泡增生型;Ⅲ.肉瘤样增生型;Ⅳ.清型和Ⅴ.淋巴组织耗竭型。随着感染后的不同时间5个类型交错存在和演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表明。除1例(89008)外,均显示淋巴结内有SRV-1 gp-20抗原的持续存在,最长者达2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内神经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特点和程度。方法以未发育成熟的人胚脑皮质神经细胞悬液为供体,以恒河猴为宿主,进行脑内异种移植。结果移植后1~2周,恒河猴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增高,移植后3~4周血清中IgG、IgM、IgA增高,补体C3降低,C4正常。病理检查移植组织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其中部分淋巴细胞呈CD3、CD4、CD8和HDL-DR阳性,移植物内血管内皮细胞下Igs/C3呈阳性反应,4周以后炎症细胞消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各指标均恢复正常,部分神经细胞仍然存活。结论移植早期(4周内)宿主产生一定程度的急性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作用,但宿主能够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后,通常经过一段潜伏期,进展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AIDS)。非洲绿猴(African green monkeys,AGM)是SIV(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的天然宿主,虽然体内的病毒水平与HIV感染者相似,但不表现出艾滋病症状。因此,探索AGM控制病毒复制和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可以很好地促进对HIV感染致病机理的认识和AIDS疫苗与治疗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AGM在艾滋病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为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血钠、血钾和肾功能情况。方法总结280例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血钾、血钠和肌酐、尿素氮水平,并探讨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多见于CD4^+淋巴细胞〈200个/mm^3的患者,其发生率为19.4%和13.3%,显著高于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组。在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0.6%(24/34)和60.7%(17/28),显著高于非低钠、低钾血症组。在280例HIV/AIDS患者中,仅发现2例肾功能异常。结论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多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者更易出现,临床医师应在CD4T淋巴细胞数量〈200/mm^3时注意患者的血钠和血钾水平;HIV感染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式,通过巢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结果两种感染方式都能在内皮细胞内检测到前病毒DNA,感染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内前病毒DNA含量,SIV P27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27含量远高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的方式。结论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相较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方式对内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更强,可能是SIV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用猴逆转D型病毒1型(SRV-1)接种幼龄恒河猴8只,先后出现猴艾滋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免疫学、病毒学和病理学改变.根据猴艾滋病的病程、症状、血液、免疫功能、病毒分离、抗体出现和病变,文献上将猴艾滋病模型分为3个类型,即致死型,迁延型,恢复型.本文根据中和抗体滴度和持续病毒血症增加感染型艾滋病,并将淋巴结活检病变分为五个型,可作为病程预后的观察参考指标.猴艾滋病模型将为进一步研究猴和人艾滋病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美国纽约MountSinai医学中心病理系1982~1991年十年间15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尸检材料.患者中以白种人占多数,男性较多,青壮年居多;主要传播途径为同性恋占34%,次为静脉内滥用毒品占18%,有8例为先天性.患有卡波西肉瘤者32例,恶性淋巴瘤13例,7例同时患有此两种肿瘤.机会性感染以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和分支杆茵感染、念珠菌病等较常见.上述肿瘤与感染常合并存在.我国已有HIV感染和艾滋病例,需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6.
金龙胶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作用 (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维柏  王健  李建生 《北京医学》2005,27(9):552-554
目的探讨金龙胶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对2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予金龙胶囊,分为小剂量组(15例,每日9个胶囊)和大剂量组(5例,每日12个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病毒载量和CD4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后,病毒载量除3例减少>0.5 log,8例上升>0.5 log以外,其余均<±0.5 log,无明显变化;CD4细胞计数:治疗后80%小剂量组的CD4细胞计数自(0.1864±0.1109)×109/L升至(0.3007±0.1646)×109/L,平均升高(0.1143±0.1547)×10/9L;大剂量组自(0.2572±0.1276)×109/L降为(0.2424±0.1613)×109/L,平均下降(0.1480±0.1204)×109/L.结论金龙胶囊可增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但无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FN-γ分泌情况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状况。结果小剂量SIVmac239病毒多次暴露能导致病毒通过直肠粘膜进入动物体内,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变化,但未见SIVmac239典型感染。病毒多次直肠暴露诱导出特异性细胞免疫,但与普通病毒感染相比,水平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猴免疫缺陷病毒小剂量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为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在vpr基因区不同部位插入EGFP基因,探讨vpr非结构基因的改变对SHIV病毒复制及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将EGFP基因插入SHIV基因组中的调节基因vpr基因中,最终获得相应的SHIV XJDC6431-EGFP全长克隆,然后在细胞水平检测该病毒感染活性及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通过定点突变及在vpr基因不同部位插入GFP报告基因,检测改造后的质粒虽表达绿色荧光,但经细胞水平检测后均来得到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颗粒。【结论】vpr基因定点突变可使全长SHIV病毒复制大大降低,共至失去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19.
李晓静  郭城  范连伟  杨林胜 《安徽医学》2009,30(9):1002-1003
目的 了解安徽界首市VCT主要目标人群,分析该市HIV传播途径、不同VCT咨询服务点HIV抗体检出情况,为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04~2008年艾滋病咨询检测个案登记表为本底,对咨询对象进行分析.结果 HIV抗体检出率在不同VCT服务点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婚姻状况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以CDC、综合性医院、高发区卫生院效果突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已成为发现艾滋病新发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界首市HIV传播途径以血液、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20.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是人免疫缺陷病毒复制的关键酶,也是目前国际上筛选抗HIV药物的主要目的靶之一。本文研究了三十三种中药复方、提取物、成份药对HIV逆转录酶的作用,发现MBAA、MBAH_1、MBAH_2、檞寄生黄酮、白毛夏枯草黄酮、马兜铃酸、虎杖提取物、田七粉等对HIV逆转录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效果最强的MBAA的成份药MBAA9045作了酶抑制动力学研究,证实MBAA9045为HIV逆转录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同时,将MBAA9045与HIV逆转录酶抑制剂PFA等作了比较,发现MBAA9045对HIV逆转录酶的抑制作用低于PFA,与suramine接近,IC_(50)为22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