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查清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中稻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以杂交稻“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设置轻旱、中旱、重旱三个水分胁迫水平,以正常间歇灌溉为对照(CK),监测土壤含水率,测量各生育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分析各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在拔节—孕穗期对株高抑制最显著,分蘖期对分蘖数和叶面积影响最明显,抽穗—开花期对叶绿素的合成影响最大且日需水量最高;干旱胁迫对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是抽穗—开花期,不同胁迫水平均会减少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三个胁迫水平较正常水平(CK)分别减产27.57%、44.23%、46.32%;采用相关分析得出影响产量相关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和有效穗。因此,确保抽穗—开花期的水分供给能够有效改善水稻的千粒重、有效穗和结实率,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兴凯湖灌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兴凯湖灌区八五六农场为试验地,分别从水稻分蘖数、株高及产量等方面对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节水控制灌溉株高、穗粒数均低于常规灌溉CK,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高于常规灌溉,节水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方水稻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将水肥调控作为研究载体,研究了不同水肥调控下稻田节水减排效果。研究表明:水稻需水量受灌溉模式影响较大,节水灌溉可显著减少稻田需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但蓄雨模式与原有节水模式差异不显著。节水灌溉通过降低排水浓度(排水量)和渗漏水浓度(渗漏量),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负荷。通过不同施肥方式比较,3次施肥方式节水减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稻田土壤水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成荣  沈波 《江苏水利》2000,(12):31-32
1 前言 在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时,其灌水下限是以根层土壤水分为指标的,因而,及时、准确地获取稻田土壤水分,就成为提高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平的关键。 稻田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灌溉,消耗于水稻蒸腾、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稻田处于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水既向上蒸腾蒸发,又向下补给地下潜水;当根层土壤水小于田间持水量时,地下潜水则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水稻间歇灌溉和浅水灌溉两种灌溉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模式下水稻的耗水过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到达顶峰,然后下降的趋势.两种灌溉模式的总耗水量比较,显示间歇灌溉模式较浅水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组成具有一定影响,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产量,对单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指标影响不显著.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更低,同时产量还略高,因此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淹水条件下渗漏强度对稻田TP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蒸渗测坑进行淹水稻田不同渗漏强度控制试验,研究水稻各生育阶段中不同渗漏强度下地表水及地下水TP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稻田灌水扰动田表土壤颗粒,加速了土壤磷的释放,是淹水过程中地表水TP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田表面没有形成板结层之前,灌水或降雨会使土壤磷颗粒大量析出;淹水3—5 d后,由于沉淀作用,地表水TP浓度明显降低;渗漏强度对淹水前期稻田地表水TP浓度影响较为显著,对地下水TP浓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稻田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合理的配施模式,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节水灌溉稻田土壤有效养分累积、水稻生长及产量等影响,以确定适宜的肥料配施模式。采用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了5个处理:全施化肥(T0)、75%化肥配施25%生物有机肥(T1)、50%化肥配施50%生物有机肥(T2)、25%化肥配施75%生物有机肥(T3)、全施生物有机肥(T4)。观测各处理土壤有效养分累积情况、水稻生长情况以及最终产量。结果表明:各处理收割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升,提升幅度为21%~29%,而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明显提升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升幅度分别为2.1%~18.9%和6.0%~11.7%。与T0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提前水稻的分蘖时间,可使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13.5%~40.5%,对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提升作用,T3、T4处理中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7.0%和1.7%,尤其是T3处理的最终收益提高显著,达到了8.7%(P<0.05)。可见,25%化肥配施75%生物有机肥对节水灌溉稻田有效养分累积及水稻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控制灌溉条件下黑土区稻作水肥耦合方案优选过程中存在单项指标的优劣评估结果单一,难以客观评价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盆栽试验,选取水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四项指标,利用该模型对不同水肥处理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施N量118.9 kg/hm2,K2O 79.26 kg/hm2,P2O5 15.57 kg/hm2,分蘖后期土壤含水率占土壤饱和含水率的70%是最佳水肥耦合方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比正常水肥处理分别提高43.9%、44.4%,结果可靠,可用于稻作水肥耦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的。本文通过不同土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灌溉方法等对水稻产量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为国民生产、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灌溉方式对稻田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改变了水稻的耗水过程和灌溉需水。基于高邮灌区历史气象资料(1955—2013年),利用稻田水量平衡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耗水与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邮灌区水稻全生育期积温随时间序列显著增加,而降雨量略有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量ETc和渗漏量均随时间序列缓慢增加;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降低稻田耗水量;节水灌溉稻田灌溉需水量随时间序列缓慢降低,而常规灌溉稻田呈增加趋势,但趋势均不明显;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稻田灌溉需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因此,节水灌溉能够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给水稻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变化环境下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灌水模式对东北寒区水稻生长的差异性,以黑龙江省大兴农场为研究区,通过田间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控制灌溉1、控制灌溉2、控制灌溉3等4种灌水模式,重点分析不同灌水模式对寒区水稻分蘖、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泡田期以外,其他各个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调控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水稻的分蘖能力,但并非灌水量越少其分蘖能力越强;水分亏缺在拔孕期对株高的影响最敏感;不同生育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辽北风沙区牧草的耗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设置微喷灌溉和不灌溉两个处理,研究微喷灌溉对苜蓿的生长及产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生育期内耗水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溉提高了表层土壤含水率,促进了苜蓿生长,增产效果较雨养不灌溉处理明显。在微喷灌溉条件下,苜蓿的灌溉定额为: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各灌溉1次,成熟期灌溉3次,单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间持水率的相对含水率作为依据,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约为375mm,即3750m~3/hm~2。  相似文献   

14.
1982—1984年麦仁店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了深水、浅水、湿润、控制湿润四种水稻灌溉技术处理的单因子对比试验证明:水稻的耗水量和稻作生态、产量都随着灌溉技术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1985年在微山县鲁桥镇近万亩范围内推广了水稻控制湿润灌溉技术,表明这种新的灌溉技术具有节水、节能、耐肥、抗倒、优质、高产的优点,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控制湿润灌溉为水稻从返青期以后,田面不建立水层而按土壤含水量控制,改善了土壤通气性能,使之处于氧化环境,土壤中不易产生有害的物质,为防止水田向老朽化水稻土壤的退化提供了可能. 这种灌溉技术下的水稻根深,根系发达,黄白根多,株矮,杆茎坚韧,收获期叶面积指数高,穗长,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具有高产的优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高,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排水量及田间渗漏量,提高水稻产量3.8%~5.5%。间歇灌溉在平水年可显著减少排水,在不同水文年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肥次数使得水稻成熟期延后,Kc在后期下降趋势减弱并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来看,W1N1F2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是水稻水、肥处理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为合理的确定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水稻的氮肥用量,通过盆栽试验和溶解施肥模拟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过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株高、LAI和地上干物质重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施氮量225 kg/hm~2水稻长势最好,施氮量270 kg/hm~2长势最差;施氮量对SPAD无显著影响;穗长、穗重、每穗实粒数和每穗粒数均随着追肥施氮量增加而减小,千粒重随着追肥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施氮量135~225 kg/hm~2时,产量相近,但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水平。因此,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高施氮量不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当减少氮素用量不会造成减产,综合考虑稻田排水和提高肥效,参考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水和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胁迫对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分蘖期受旱主要降低穗数,对粒数及千粒重影响较小;拔节孕穗期受旱主要降低粒数,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中度以上的受旱对穗数仍有一定的影响;抽穗开花期受旱粒数及千粒重降低明显,此阶段受轻、中旱对穗数无多大影响;乳熟期受旱主要降低千粒重,但对穗数、粒数已无多大影响。分蘖、拔节孕穗期的轻、中度连旱对穗数有一定影响;两个阶段以上的轻、中度连旱对粒数及千粒重都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胁迫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抽穗开花期,拔节孕穗期,分蘖期,乳熟期,两个阶段以上的轻、中度连旱减产程度明显高于单一阶段同一受旱水平。  相似文献   

18.
浅析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率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基础上,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水肥耦合对水分生产函数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于2013年在庆安县和平灌溉试验站进行水稻田间试验,采用最优饱和D3-11设计方案,通过Jensen模型和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拟合方程,对水稻耗水规律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钾肥用量为95kg/hm2,磷肥用量为100kg/hm2,控制水稻分蘖后期土壤含水量下限值占饱和含水量的70%时,水稻可获得最佳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节水灌溉稻田蒸散规律和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尺度依赖性,用小型蒸渗仪和涡度相关仪分别测量了节水灌溉稻田冠层蒸散量(ETCML)和田间尺度蒸散量(ETEC),分析了ETCML和ETEC的典型日和逐日变化规律,以及在小时和日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节水灌溉稻田ETCML和ETEC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白天ETCML均大于ETEC,且上午两尺度蒸散量大小和相位差均明显大于下午,夜晚ETCML和ETEC接近0,但ETCML呈正负交替波动。两尺度蒸散量的逐日变化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小,高峰期出现在分蘖后期,抽穗开花期较小。ETCML日均值大于ETEC,比值平均为1.50。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是不同时空尺度蒸散量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叶面积指数、空气温度、风速和土壤含水率对不同时空尺度蒸散量的影响不同,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