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宽频带导纳测试系统研究了Hg0.66Cd0.34Te-CdTe异质结构和Al-半绝缘CdTe-Hg0.66Cd0.34Te结构样品的变频导纳特性,分析了不同结构样吕的测试结果,表明:异质结HgCdTe表面空穴积累,CdTe表面空穴耗尽,界面处的势垒使载流子局限于HgCdTe体内,样品的光伏响应光谱在2970cm^-1和3650cm^-1处各有一个响应峰,前者对应于界面HgCdTe的本征光伏效庆  相似文献   

2.
长波HgCdTe光伏器件漏电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戈虹 《红外技术》1994,16(6):16-19
从器件制造工艺的角度,分析了长波HgCdTe光伏探测器的体内和表面漏电机理,认为深能级的辅助跃迁在体内漏电方面起主要作用。选择适当的离子注入剂量,可有效地降低体内深能级密度。表面漏电则与HgCdTe的表百状态有关,ZnS/HgCdTe之间的界面状态与HgCdTe表面的预处理方法有直接关系。控制ZuS/HgCdTe界面组成元素组分,便能控制表面状态,减小表面漏电。经采取相应工艺措施,n+p结的特性明显提高,单片测量平均零偏阻抗R0~105Ω,平均器件优质R0A~1Ωcm2。  相似文献   

3.
Au/Sn与p—HgCdTe的欧姆接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层金属结构Au/Sn与p-HgCdTe上的接触电阻,实验测得Au/Sn与p-Hg1-xCdTe(x=0.217,0.41)的经接触电阻,ρc(295K,77K)为10^-2~10^4Ω.cm^2将这种电板接触应用于Hg1-xCdxTe(x=0.23)光伏器件,测得pn结I-V特性的正向斜率为12.6Ω即电极接触电阻小于12.6Ω。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水硫化的方法对p型HgCdTe材料进行了表面钝化。XPS分析结果表明,Hg0.734Cd0.266Te表面形成了CdS薄膜,膜层里含有少量的Te和Hg不含氧。  相似文献   

5.
宋炳文 《红外技术》2000,22(4):34-38
MOVPE是生长HgCdTe薄膜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可以灵活地控制掺杂浓度的原位生长高性能的p-n异质结和双异质结双波段p-n-N-P的HgCdTe薄膜。文中还简要介绍近年在MOVPE-HgCdTe薄膜的掺杂研究中,施主掺杂和受主 掺杂的研究情况以及取得最新近展。EI和DMAAs分别是广泛采用的施主和受主掺杂剂。  相似文献   

6.
在p-型HgTe/CdTe超晶格材料上制作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报道了HgTe/CdTe超晶格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器件制作和测量结果.研究表明,比较宽的CdTe势垒阻碍了少子(电子)到界面的迁移,在77K强反型区域的低频电容不能达到绝缘层电容,类似于普通MIS器件的高频C—V曲线.  相似文献   

7.
杨彦  廖仕坤 《红外技术》1994,16(4):13-16
采用红外透射法测n型HgCdTe晶片的组分x.范德堡法测晶片的载流子浓度n0。用实测值x和n0计算出在相同低温热处理条件下不同组分(0.190<x<0.230)的n型HgCdTe晶片77K时本征浓度ni和杂质浓度nd.得到比值nd/ni与组分x的关系曲线。对此曲线分析可知,77K时HgCdTe(0.190<X<0230)并不处于杂质电离饱和区,而是处于过渡区,故不可以将霍耳系数R确定的载流于浓度n0视为杂质浓度nd。  相似文献   

8.
在p-型HgTe/CdTe超晶格材料上制作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报道了HgTe/CdTe超晶格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器件制作和测量结果。研究表明,比较宽的CdTe势垒阻碍了少子(电子)到界面的迁移,在77K强反型区域的低频电容不能达到绝缘层电容,类似于普遍MIS器件的高频C-V曲线。  相似文献   

9.
通过求解Poisson方程,对热平衡态金属:p-nCdTeSchottky势垒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嵌入的p型层增大传统金属,n-CdTe结有效Schottky势垒高度与p型层厚度,掺杂浓度以及n-CdTe本底电阻率有依赖关系,最后讨论嵌入p型层增加CdTeSchottky势叠太阳电池对光生载流子的收集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求解Poisson方程,对热平衡态金属:p-n-CdTeSchotky势垒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嵌入的p型层增大传统金属:n-CdTe结的有效Schotky势垒高度与p型层厚度、掺杂浓度以及n-CdTe本底电阻率有依赖关系。最后讨论嵌入p型层增强CdTeSchotky势垒太阳能电池对光生载流子的收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制HgCdTe焦平面器件是当前实现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的主要途径。红外焦平面器件要求大面积、均匀性好和高质量的HgCdTe材料。用LPE、MOCVD和MBE外延生长的HgCdTe薄膜材料可满足焦平面器件对材料的要求。LPE是目前研制HgCdTe光伏列阵主要材料,用双层掺杂生长的p-n异质结得到当前最高的R_0A值。MOCVD和MBE生长的HgCdTe外延膜近期有了较大的进展,除了在硅衬底上MBE生长HgCdTe仍在研究之外,其它已趋向成熟并开始转向工业生产。为了研制高质量的HgCdTe外延膜,高质量的衬底材料与建立薄膜均匀性的检测工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林鸿生 《光电子技术》1998,18(2):138-142
通过应用Scharfetter-Gummel解法数值求解Poisson方程,对热平衡态p(ZnTe)/i(CdTe)/n(CdS)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ZnTe)/i(CdTe)/n(CdS)的能带结构有利于光生载流子传输与收集,CdTe中高内建场提高了光生载流子通过有源区的输运能力,对CdTe进行适量P型掺杂还能提高其电池的短波收集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有机金属沉积(MOCVD)法在CaAs衬底上率先开展生长双色HgCdTe材料的研究,总结了生长CdTe缓冲层和隔离层、x≈0.2、x≈0.3的HgCdTe晶膜的工艺条件,并给出了HgCdTe双色材料的组分均匀性、厚度、表面形貌、结构和电性能。  相似文献   

14.
CdTe/ZnS复合钝化膜的界面电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S结构研究了长、中、短波碲镉汞材料,新型热蒸发CdTe/ZnS钝化膜界面电学特性及其与工艺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CdTe/ZnS双层膜界面电学参数依赖于界面预处理条件,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平带电压几乎为0,固定电荷密度为-4×1010cm-2,慢态密度为5.1×1010cm-2,界面态密度为2.7×10-11eV-1.cm-2.  相似文献   

15.
Rogal.  A 顾聚兴 《红外》1996,(5):23-27
从理论上n^+在p上和p在n上的HgCdTe光电二极管的性能再度进行了分析。假定光电二极管的性能是由于受俄歇机现控制的热发生的结果,对于工作于77K,采用0.1eV基材料的两种类型的HgCdTe光电二极管,均考虑了结位置对R0A积,光电增益以及噪声的影响。尤其是,详细分析了两种结构的作为截止波长的温度的函数的R0A积。就假定的同质结基区掺杂浓度而言(对于n^+在p上的结构,Na=5×10^15cm  相似文献   

16.
响应于1~3μm红外波段的MOCVD-HgCdTe红外探测器件马可军,俞振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200083)我们采用IMP工艺生长出了组分处于0.4~0.7μm范围内的HgCdTeMOCVD晶膜材料,随后对晶膜进行热处理,使之具有合适的空穴浓度...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在水平、常压MOVPE实验型生产装置中,采用互扩散多层工艺(IMP),用金属有机化合物DMCd、DiPTe和元素Hg,在CdTe和GaAs衬底上生长的HgCdTe薄膜,其组分和薄膜厚度的均匀性以及p型电学性质,初步达到了目前红外焦平面列阵研制的要求,同时,这种薄膜的生长具有一定重复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有机偶然性沉积法在CaAs衬底上先开展生长双色HgCdTe材料的研究,总结了生长CdTe缓冲层和隔离层x=0.2、x=0.3的HgCdTe晶膜工艺条件,总结出了HgCdTe双色材料的组分均匀性,厚度、表面形貌,结构和电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完成对MOCVD工艺生长的HgCdTe/CdTe/GaAs材料的透过率、吸收边和相干行为的计算.结果表明光的干涉条纹与外延层HgCdTe和缓冲层CdTe的总厚度相关,其透过率不能直接反映材料的内在质量.计算结果还表明,外延材料组份的均匀性对红外光谱的吸收边有很大的影响.运用理论计算对实验中测得的光谱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MOCVD工艺存在着一种部分过饱和态的生长机制,并发现负禁带HgTe薄膜也具有一定的透光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透射电镜(XTEM)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了由超高真空化学气相淀积法(UHVCVD)生长的n-Si/i-p+-iSiGe/n-Si结构,发现在硅上外延生长i-p+-iSiGe时,在靠近Si的i/p+SiGe界面处存在一个很薄的层,但在i-p+-iSiGe上外延生长Si时,无此现象产生.此薄层是由在硅上外延生长i-p+-iSiGe时硼原子聚集在靠近Si的i/p+SiGe界面处形成的高掺杂薄层.高掺杂的薄层影响由此结构制备的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的BC结的正向导通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