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肝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与中医水液代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森海肺脾肾三脏中尤以肺虚造成痰液壅积,脾虚引起痰液生成做为突出重要的病理变化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占极重要的位置,必须深入研究“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一治疗现代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学说,指出...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方法。根据中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基础理化,有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治疗肺脾两虚之证,可收到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效果;也有根据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以及“异病同治”,“实者泻之”的原理,运用“泻下法”治疗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咯血等,都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根据会议交流情况,对其中几种肺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特征,又是影响其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较为符合中医痰饮证的特征,因此基于中医痰饮病机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理论,提出COPD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化痰等.  相似文献   

5.
胡国俊教授认为肺脾不足是多数常见肺系疾病的发病之本,风痰为患是致病之标。治疗由此病机引起的疾病时当宗疏风祛痰,补益肺脾之法。且临证时应注意疏风不可太过,以免耗伤肺气;补益不可过早,以防正虚邪恋。  相似文献   

6.
孙晓旭  马淑霞  管志伟  丁樱 《中医学报》2020,35(6):1237-1239
丁樱教授根据小儿"三不足、二有余"生理特点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脾虚湿困,痰湿内蕴,上扰于肺是慢性湿性咳嗽的主要病机,治疗主张"运脾泻肺,肺脾同治",脾转枢之机恢复,脾胃健运,气机升降如常,痰湿酿生无源,阻断痰液生成,则气道通畅,肺中痰自除,肺脏清灵,咳嗽渐平。在临床诊治中,对慢性湿性咳嗽患儿多运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人参五味子汤、升阳益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7.
张广政  高霖 《西部医学》2015,46(6):62-62
<正>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也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素问·咳论》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论,提示痰湿蕴肺型咳嗽的治疗方向。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77例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其中41例从脾论治,以健  相似文献   

8.
说明与更正     
△1978年第十二期本刊发表的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一文,作者张建国来信说,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田”,误写为。肺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感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咳喘、鼻塞流涕、咽痛及纳呆、便干等。小儿外感虽属呼吸道疾病,传统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肺,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亦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外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咳喘辨证施护的体会青海省中医院陈桂芬咳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宁高寒缺氧,发病率高,病程缠绵,危害大。其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气之源,同司气之出纳。实证病在肺,为外邪痰浊壅肺,肺失清肃;虚证病在肾,为肾不纳...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危害全球的流行性疾病。该文认为糖尿病与COVID-19存在共同的内源性基础脾虚,而湿邪不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脾虚湿盛,卫气化生乏源,卫外不固,易感受病邪而患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上渍于肺,合并COVID-19,痰湿上犯,可加重咳、痰、喘等症,增加其不良预后及死亡的风险,故脾虚湿盛是糖尿病患者易患COVID-19和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古籍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基础,总结归纳中医痰病的病因、病机,指出中医痰病多与肺、脾肾、肝有关.同时通过对现代临床研究的归纳,阐明"百病皆生于痰"、"怪病由痰治"的理论.进而论述中医痰病学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中医古籍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基础,总结归纳中医痰病的病因、病机,指出中医痰病多与肺、脾肾、肝有关。同时通过对现代临床研究的归纳,阐明“百病皆生于痰”、“怪病由痰治”的理论。进而论述中医痰病学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合麻子仁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脾胃病的疗效.方法:通过对临床两则案例分析,以示其运用之验.结果: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具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两方相结共奏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行气消积、润燥通便之功.六君子汤合麻子仁汤正契合肺气亏虚,痰湿蕴肺,腑实肠闭之的病机,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脾胃病提供了理论基础.结论:六君子汤合麻子仁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肖和印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乃内外合邪致病,外因以风邪为首,内因多责之于脾虚痰伏,肝热移肺,病位多与肺、肝、脾3脏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风邪外袭,引动伏痰,肝热夹痰犯肺,搏结气道,气逆不降,咳嗽不止,治疗以疏风柔肝,健脾化痰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慢性咳嗽有一定的优势,如辨证用药准确,则会疗效显著。文章对王宝玉名老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进行了总结。王老认为治咳不局限于治肺,久病咳嗽要调理肺脾、肺肾,自拟肺脾同治方、肺肾同治方;咳嗽要根据病情分清痰热程度,并立痰热郁肺、痰热壅肺、痰热瘀肺三型;提出风邪致慢性咳嗽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自拟疏风解痉化痰汤治疗,疗效显著;对于喉原性咳嗽提出以茶代饮,用自拟咽喉饮治疗,慢病缓图,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黄吉赓教授认为,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均与不同程度的外感风寒燥热之邪、内有宿痰伏饮有关,症状不离咳、痰、哮、喘,病位不越肺、脾、肾;通过八纲和脏腑相结合辨证,可确定标本、缓急、轻重、先后的治则治法,并可按标实证阶段(相当于急性发作期)、本虚标实阶段(相当于慢性迁延期)、本虚阶段(相当于临床缓解期)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虚络瘀”病机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生理特点,首次提出"肺虚络瘀"是COPD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肺,其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肺虚络瘀"并重,肺虚贯穿始终,为病机关键,虚源于肺、脾、肾三脏,肺虚外延为肺肾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虚一方,脾虚为中流砥柱,是致病之本;络瘀外延气滞、痰、湿、虚、毒皆致血瘀肺络而致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补肺化痰通络"之法。为中医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