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05/2016-05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158眼,分为糖尿病组80例110眼和正常对照组40例48眼,根据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组(HbA1c>7.0%,39例54眼)和低HbA1c组(HbA1c≤7.0%,41例56眼),观察上述三组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1mo的黄斑总容积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结果:术前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糖尿病组患者较对照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术后1mo黄斑总容积、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高HbA1c组高于低HbA1c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bA1c组上述指标稍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A1c与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且其可用于监测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术前HbA1c高于7.0%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脉络膜结构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10/2017-12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82例87眼,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依据术前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值组(HbA1c>7.0%)和正常HbA1c值组(HbA1c≤7.0%)。其中非糖尿病组(4%≤HbA1c≤6.0%)28例30眼,高HbA1c组28例29眼和正常HbA1c组26例28眼。运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各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wk,1、3mo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黄斑总容积(CV)和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与HbA1c值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PCME)发生率;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HbA1c值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CDVA)的关联性。结果: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wk时CST分别为239.03±11.55、254.38±26.44、247.07±19.51μm,术后1mo时CST分别为241.00±11.15、271.55±61.05、248.64±38.28μm(F=3.001,P=0.048);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HbA1c值与CST之间在P=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r术后1wk=0.338,r术后1mo=0.297)。三组患者术后发生PCME分别为0例、5眼(17%)和1眼(4%)。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术后1wk时CDVA分别为0.07±0.06、0.12±0.10、0.09±0.08,术后1mo时CDVA分别为0.03±0.06、0.11±0.15、0.11±0.09,术后3mo时CDVA分别为0.02±0.04、0.08±0.12、0.06±0.06(F=3.272,P=0.045);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HbA1c值与术后1wk,1、3mo(r术后1wk=0.425,r术后1mo=0.235,r术后3mo=0.332)CDVA(LogMAR)在P=0.01水平上两者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三组患者白内障术后CV、SFCT的组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程度的组间无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前HbA1c>7.0%的患者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术前HbA1c值越高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越欠佳。  相似文献   

3.
沈秋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14-12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刘萱  张娟娟  王敏  王妮  程橙  杜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95-149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6-06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19例119眼,根据术前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低HbA1c组(HbA1c≤7.0%,60例60眼)和高HbA1c组(7.0%结果:术前1d,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患者的HbA1c水平分别为8.29%±2.19%和5.38%±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bA1c组患者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显著高于低HbA1c组(P<0.05)。术后7d,两组患者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高于术前1d(P<0.05),且高HbA1c组显著高于低HbA1c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术前1d、术后7d CSF及A1~A4 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HbA1c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显著相关性,对于监测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琼  朱瑜洁  孙劼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400-140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1mo视力、眼压、并发症、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12我院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6例66眼,根据术前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正常HbA1c组,HbA1c≤6.0%)和B组(高HbA1c组,6.0%结果: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术后1mo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反应、一过性眼压增高、角膜水肿、黄斑水肿,A组发生率为56%,B组为88%,B组并发症较A组高(P=0.029)。B组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A组,且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后高于术前,B组术后增加厚度比A组更明显(P<0.05)。

结论:高HbA1c组与正常HbA1c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多,黄斑中心凹厚度高,术后视力差。因此,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可能与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黄斑中心凹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临床研究旨在使用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手段检测术后患者的微血管状况,并且定量检测糖尿病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

方法:纳入白内障手术患者共89例111 眼,其中对照组(A组)共40例59眼,为非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 实验组(B组)有49例52 眼,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2a以上。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常规的检测,如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白内障混浊程度等。最后进行术后常规检查,于术前、术后1d,1wk,1mo行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复查时检查患者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眼底情况。

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较患有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白内障手术之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P=0.00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呈现:(1)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wk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2)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d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3)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wk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在1mo之后恢复正常。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

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较单纯白内障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几率更高,且水肿程度更加严重。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网膜损伤的主要原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越明显,术后视力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8.
费芸  汪浩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01-150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随访67例67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于术后3mo根据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分为A组(BCVA>0.5)和B组(BCVA≤0.5).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后两两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CVA(LogMAR)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04,P<0.01).CFT术前较术后1wk,1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较术后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术后3mo较术后1wk,1mo增厚,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排除黄斑中心凹病变眼术后3mo的BCVA与CFT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r=0.28,P=0.03).术后3mo A、B组间C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年龄及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完整及其厚度预示可达到较好的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眼轴≥27mm,屈光度>-10.00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27例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3mo的黄斑区OCT检查,对比观察手术眼黄斑区OCT图象的变化。结果: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分别是:133±24μm和173±32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38±30μm,与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与术前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0.56)。术后OCT检查还发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1例,视网膜牵拉1例,黄斑区出血1例,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1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是:147±5μm和149±5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6),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50±5μm,与术前及术后1mo的视网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和t=1.316)。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mo大部分发生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视力呈负相关。部分患者出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3mo左右,大部分患者黄斑区水肿消退,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疗效及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白内障患者72例(80眼),其中单纯白内障患者40例(44眼),合并AMD患者32例(36眼);于我院门诊就诊确诊近期不行手术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4周、3个月检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分别有43眼(97.73%)和25眼(69.44%)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AMD未手术组12眼(37.50%)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未发现视力提高者。单纯白内障组和合并AMD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但仅在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12;t=3.076,P=0.003),且与单纯白内障组相比,合并AMD组术后4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P=0.044);AMD未手术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白内障组有5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1眼于术后4周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合并AMD组有8眼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产生者;AMD未手术组观察期内未发现黄斑区明显改变者。结论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本身并不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对于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白内障治疗提供更优选择。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次收治的98例98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值、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视力和角膜散光值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Ⅳ~Ⅴ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超声乳化手术来说,临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其相当,但临床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手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各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将80例81眼患者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后12 wk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OCT显示外层视网膜结构不完整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好于术前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者,不完整组平均LogMAR BCVA由0.81±0.42变为0.45±0.27;术前视网膜结构完整者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完整组平均 LogMAR BCVA 由0.41±0.19变为0.35±0.22;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一定程度改善,术后平均LogMAR BCVA为0.42±0.14,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为387.08±108.35μm,经比较,以上项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对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激光联合或者不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9-08/2015-02间我院33例66眼仅有新生血管(包括视乳头或者视网膜上)不伴有视网膜纤维增殖膜以及玻璃体积血的PDR病历及随访资料。治疗方法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在1 mo内分次进行完成;治疗方法二: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5 d后进行激光,1 mo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随访患者治疗前、激光治疗后1、2、3wk,1、2、3mo的视力、眼压、眼底、眼B超等检查。结果:在33例66眼患者中,男16例32眼,女17例34眼,年龄23~65岁。观察在激光期间以及之后3 mo随访中,视力以及发生玻璃体积血和黄斑水肿的情况。治疗一组的患者18例36眼,治疗前视力低于0.3者10眼(28%),0.3~0.6者20眼(56%),0.8~1.0者6眼(17%)。治疗期间发生玻璃体积血22眼(61%);发生黄斑水肿或者加重10眼(28%)。治疗二组的患者15例30眼,治疗前视力低于0.3者9眼(30%),0.3~0.6者15眼(50%),0.8~1.0者6眼(20%)。发生玻璃体积血6眼(20%);发生黄斑水肿或者加重4眼(13%)。两组间治疗前视力等基本情况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间最后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激光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PDR患者的玻璃体积血以及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眼内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是治疗仅有新生血管不伴有纤维增殖膜以及玻璃体积血的PDR有效手段,可减少玻璃体积血和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对患者视功能的损伤的同时,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与传统角膜接触镜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眼表的差异性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12在新疆自治区中医院眼科住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96例96眼,其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 G玻璃体切割术辅助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48例48眼设为试验组,对照组48例48眼为采用传统角膜接触镜,余均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病程均匹配。观察术前、术后第1、7、30 d的角膜厚度( corneal thickness,CT)、基础泪液分泌量( Schirmer’s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 breaking-up time, BUT )、角膜荧光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 C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48.355,P=0.000;F组别=27.196,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厚度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 SⅠ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71.094,P=0.000),其中两组术后1、7d S I t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 S I t值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BU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843.122,P=0.000;F组别=24.664,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值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个组术眼CFS值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12.093, P=0.000;F组别=16.232,P=0.000),其中,两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FS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在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对眼表影响小,术后干眼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吞噬功能与 MERTK 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Ras-MEK-MLCK-肌球蛋白的关系。方法:用视细胞外节膜盘( rod outer segments,ROS)于37℃孵育离体培养的3~5代C57小鼠RPE细胞,在孵育0、30、60、120、180、240 min终止吞噬反应。双重荧光标记法检测RPE细胞吞噬动力学;以MERTK及Ras抗体、磷酸化MEK及MLCK抗体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孵育时间(30、60、120、180 min ) MERTK、Ras、MEK 及 MLCK的激活状态;以瞬时转染质粒方法抑制Ras及MERTK基因表达后,再次以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对应时间MERTK-Ras通路激活状态及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C57小鼠RPE细胞吞入ROS发生在孵育30min,并在3h达到饱和。在吞噬过程中,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 RPE细胞MERTK、Ras、MEK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不断增多(与对照组相比,P<0.05)。 Ras及MERTK干扰后的RPE细胞与ROS共孵育(30、60、120、180min)的全过程中,MERTK、Ras、MEK 和 MLCK 的蛋白表达及 ROS 的吞入数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仅在孵育180 min 见到少量ROS吞入;与未转染 RPE 细胞相比, siRas-RPE 细胞及siMERTK-RPE细胞与ROS共孵育120、180min时,MERTK、Ras、MEK及MLCK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Ras-MEK-MLCK-肌球蛋白通路是鼠RPE细胞吞噬过程中MERTK受体激活的下游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焦虑水平对干眼症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01/2015-10我院收治入院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63例79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所制定的糖尿病及白内障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按照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4分为非焦虑组,共34例,≥14分为焦虑组,共29例。比较两组的干眼情况与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术后第1d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焦虑组干眼症状重于非焦虑组( P<0.05)。术后3 lo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d两组炎症反应程度相比,焦虑组较非焦虑组更为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lo两组患者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第1 d两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d 焦虑组的IL-1β、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lo两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焦虑因素对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状与炎症反应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术前进行焦虑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短时间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9在我院接受近视手术患者220例440眼。其中126例252眼为飞秒LASIK组,94例188眼为SBK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nce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的变化。结果:飞秒LASIK组和SBK组术后1 wk和1 mo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和1mo BU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1 mo和3 mo Schirmer Ⅰ试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和SBK术后患者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但飞秒LASIK术后的泪膜功能恢复较SBK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04/08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82例203眼,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98眼)和非糖尿病组(非DM组,105眼),DM组患者按照白内障术后30mo是否发生PCO分为PCO组(26眼)和非PCO组(72眼)。比较DM组和非DM组术后PCO的发生及分级情况,分析术前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对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PCO发生影响。结果:术后12、18、24、30mo,DM组患者PCO发生率分别为10.2%、14.3%、22.4%、26.5%,非DM组患者分别为2.8%、4.8%、10.5%、14.3%,两组患者PCO程度均逐渐加重,且DM组患者各时间点PCO程度均重于非DM组,(均P<0.05)。PCO组和非PCO组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情况均有差异(P<0.05),术前HbA1c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混浊程度较重,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是影响PCO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