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从广西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合并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入手,总结高血压合并抑郁的中医证型,为降低高血压合并抑郁的发病率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广西四家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012例.根据高血压病人临床观察表,进行病例采集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单身等,并测量血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研究影响高血压合并抑郁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个证型.比较各证型抑郁的发病率,总结广西高血压合并抑郁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文化程度、是否单身、中医证型与广西高血压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性别、年龄对高血压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影响;高血压患者各证型间抑郁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以痰湿壅盛证最高,阴虚阳亢证次之.结论 广西高血压合并抑郁的高危人群为单身、文化程度较高、证型为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证者.  相似文献   

2.
陈分乔  许文忠  董旭  梅建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22-1322,139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邢台市中医院及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高血压患者175例,男女比例为1.13∶1.00,平均年龄54.32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以痰湿壅盛证为最多,占32.0%;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主,40岁的患者以痰湿壅盛为主;各中医证型在不同BMI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的以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证居多,肥胖者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吸烟的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虽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饮酒及高血压家族史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为主要证型,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为主。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在分布上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年龄49岁,超重和肥胖可能是痰湿壅盛证的危险因素;饮酒及家族史可能分别是肝火亢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61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病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分析其证型分布规律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肝火亢盛证型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结论:研究表明,随着高血压病痛程的延长及中医辨证病机由实至虚的进展,患者的血压会逐渐增高,为辨证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8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结论: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其中与阴虚阳亢型关系密切,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果比较。方法 :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并运用耳穴压豆疗法,观察治疗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血压下降幅度较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明显。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对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即时降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226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226例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总体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壅盛证72例(31.85%)、阴阳两虚证70例(30.97%)、肝火亢盛证50例(22.12%)、阴虚阳亢证28例(12.39%)及其它证型6例(2.65%)。226例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男性所占百分比(159/226,70.35%)高于女性(67/226,29.65%)。男性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及其他证型,其中痰湿壅盛证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其他证型,其中阴阳两虚证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其独特的特点。2.蒙古族H型高血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3.蒙古族H型高血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对7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根据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分别统计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在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Ⅱ期各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40%)→痰湿壅盛(30%)→阴阳两虚(18.6%)→肝火亢盛(11.4%)。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特点及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1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其次为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从病程与证型的关系来看,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型呈下降趋势,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及各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4型,用色谱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50例)血浆HCY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血浆HCY的关系。结果: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痰湿壅盛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血浆HCY水平随着E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痰浊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1),阴阳两虚型血浆HCY水平高于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浊壅盛型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NO/NOS系统、内皮素(ET-1)、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定NO、NOS、ET-1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质量指数。结果肝火亢盛证、痰湿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室质量指数明星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iNO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P〈0.01)。NO、NOS、ET-1水平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的LVMI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LVMI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EH患者的iNOS水平较高,iNOS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痛患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6,(1):37-38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脂、颈动脉IMT、血清HS-CRP、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及与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将26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及高血压病中夹瘀,并将上述分型患者的血脂、颈动脉IMT、血清HS-CRP、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型高血压患者均有脂代谢紊乱,而痰湿壅盛、高血压病中夹瘀的较其它证型更严重;痰湿壅盛、高血压病中夹瘀的颈动脉IMT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比较增厚;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高血压病中夹瘀的血清HS-CRP水平较其它证型患者升高;高血压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正常标准,但各证型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颈动脉IMT、血清HS-CRP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彭丽莉  史大卓 《北京中医药》2010,29(7):534-536,53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方法 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对所选的39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抑郁指数评分,筛选出SDS评分标准分大于50分的患者定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同时选择SDS评分标准分小于50分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 12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蕴盛、阴阳两虚和气血亏虚6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和肝火亢盛为多见,分别为37.85%和31.18%;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伴抑郁症患者辨证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蕴盛、阴阳两虚4型,其中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分别为27.24%和18.28%.气滞血瘀型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伴抑郁症患者证型中所占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具有多样性,以血瘀、火(热)、气滞、湿浊、血虚、气虚、痰浊、阴虚、阳虚组合出现较为多见,其中血瘀出现频率最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伴抑郁患者火(热)、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瘀、湿浊、气虚、血虚组合较为常见,其中火(热)出现频率最高.(2)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伴抑郁患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辨证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各中医证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高血压病患者172例,其中中年组88例,老年组84例,分别对2组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分为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和阴阳两虚组,全部测定ba PWV,分析2组不同中医证型ba PWV的差异。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肝火亢盛型及痰湿壅盛型患者比例降低,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比例增高。(2)ba PWV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比较:中年组各证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各证型组ba PWV值从高到低次序为: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肝火亢盛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与其余各证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壅盛组与肝火亢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组动脉硬化程度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相对不密切,各证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接近;老年组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阴阳两虚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不同证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构成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现代医学参考依据及客观量化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200例高血压患者。有3名中职以上职称的中医师根据临床资料及2002版有关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同时结合心脏彩超,应用超声心动图指标分析200例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辨证中医证型。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病情分为4个证型[1]。分别为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分析4个证型在高血压的在年龄和病程上的分布规律,以及4个证型在心脏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结果:①4个证型在年龄和病程上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年龄较低病程较短者多以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为主;年龄较高病程较长者多以阴阳两虚型为主。②肝火亢盛型多以舒张压明显升高,阴阳两虚型多以收缩压明显升高,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多以1~2级高血压为主,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多为3级高血压。③高血压不同危险程度在不同证型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低、中危高血压患者多以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为主,高危患者多以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为主,重高危患者以阴阳两虚型和阴虚阳亢型者为主.④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有明显差异-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其左室肥厚和心功能参数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①高血压中医辨证在分布变化上呈现规律分布。②不同证型在,临床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③分析高血压痛中医证型对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