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以不同剂量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于照后24h用Eu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MMP-2和9的浓度,底物明胶酶谱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其他各剂量组相比,5Gy和6Gy照射组,大鼠照射后24h,血清MMP-2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MMP-2的活性也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而各照射剂量组血清MMP-9浓度和活性变化则无明显差别。结果显示,受照大鼠血清MMP-2浓度和活性的变化具有提示生物受照剂量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pEgr-IFNγ基因-放射治疗对荷瘤小鼠抑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pEgr-IFNγ基因-放射治疗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的适宜照射剂量和质粒注入量。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及瘤内不同量pEgr-IFNγ重组质粒注入,基因-放射治疗在接种B16黑色素瘤小鼠体内抑瘤效应的差异,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IFNγ含量。结果表明,质粒注入后接受20Gy X射线照射组照后3—27d,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2Gy和10Gy照射组(p<0.001),且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01)。质粒注入量为20μg或30μg的联合治疗组照后3—27d,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注入量为10μg的联合治疗组(p<0.05—0.001),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基因-放射联合治疗组受照射后第1天和第3天外周血IFNγ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基因治疗组均为(p<0.05)和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结果显示,pEgr-IFNγ基因-放射治疗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的适宜照射剂量为20Gy,质粒注入量为20μg;联合治疗组可能通过诱导瘤内IFNγ基因表达增强,使血液中的IFNγ浓度升高,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清AXL是否可作为电离辐射剂量估算的生物指标,本文研究了急性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血清AXL浓度变化与电离吸收剂量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不同时间点AXL基线表达的稳定性。采用雄性C57BL/6小鼠为辐照对象,分3个时间点采样,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100只小鼠,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其中对照组1组,辐照组4组。辐照组小鼠接受60Co一次性照射,受照剂量分别为1、3、5和7 Gy,于照射前和照射后24、48、72 h留存血清样本,血清AXL浓度经定量细胞因子芯片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未照射小鼠AXL表达基线稳定,正常值范围为(186.6±44.20)pg/m L;辐照后24、48和72 h,血清AXL含量随吸收剂量增大而减少,且血清AXL含量ln值与吸收剂量呈线性相关,血清可作为电离辐射剂量估算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海马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脑受辐射后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组织内的变化特征。对被单次全脑2、15、30Gy照射后1h至1w的(Sprague?Dawley,SD)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核糖核酸(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大脑海马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和其基因转录产物水平。结果表明,15Gy和30Gy照射后12h内,海马中IL?1β、TNF?α含量与mRNA相对量有显著升高;IL?6含量虽无明显变化,但其mRNA亦有明显升高,这些改变在照射后1d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受较高剂量全脑辐照后,1d内脑内主要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有迅速地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原位末端标记、原位杂交和碱磷酶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小鼠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动力学变化,及其与Bax、Bcl-2和Bcl-XL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照射后24h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指数迅速升高,在6—12Gy范围内与照射剂量呈正比,≥15Gy照射后变化不明显。6Gy照射后24h,淋巴细胞凋亡达高峰,尔后开始降低;然而直至照射后6个月和12个月,凋亡指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6Gy照射后24h,淋巴细胞Bax蛋白表达即出现升高,当剂量为12Gy时达到峰值,15Gy和20Gy照射后未观察到这种剂量效应关系。而Bcl-2和Bcl-XL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4h明显下降。bax和bcl-2mRNA的表达显示出相似趋势。以上结果显示,≤12Gy照射后细胞凋亡是淋巴细胞的重要死亡方式。照射后Bax的上调及Bcl-XL的下调在致死剂量照射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大剂量6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超大剂量6 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10Gy、20Gy和30Gy全脑单次照射,应用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定量分析大鼠脑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脑组织中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大鼠全脑受照射后,均存在脑组织中Ca2+含量升高、Mg2+含量下降和脑水肿的发生.其中20 Gy照射后24 h脑组织中Ca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Mg2+含量在照后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在照后7天,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幅度为30Gy组>20Gy组>10Gy组.基于大鼠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Ca2+、Mg2+含量发生的变化,探讨了电离辐射所致脑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4、8Gy137Cs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于照后不同时间ELISAKit检测小鼠血浆凝溶胶蛋白(gelsolin)含量变化;6Gy137Csγ射线照射小鼠,照后不同时间STAGO血液凝集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分别于照后2、7天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GSH)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小鼠4、8Gy照后24h时,血浆gelsolin水平升高,24~72h持续下降,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正相关。6Gy照射后初期及中期,gelsolin给药组血浆PT、APTT显著高于单纯照射对照组,FIB低于单纯照射对照组。6Gy照后后期,gelsolin给药组PT、APTT显著低于单纯照射对照组,FIB低于单纯照射对照组。6Gy照射小鼠2、7dgelsolin给药组GSH、SOD显著高于单纯照射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单纯照射对照组。说明gelsolin在急性放射损伤中对改善辐射出血损伤、清除辐射诱导自由基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辐射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对基因突变的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先用小剂量γ射线照射小鼠SR-1细胞,然后观察其对随后大剂量γ射线照射诱发细胞hprt基因突变的影响。0.01 Gy小剂量一次预照射,18h、24h后能显著降低3Gy照射诱发SR-1细胞的hprt基因突变频率。细胞每天接受一次0.01Gy照射,共10d,累积剂量达0.1Gy后,6h就能产生上述效应,并可持续到小剂量刺激后的48h,hprt基因突变频率下降了30%—40%。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小剂量 X 射线分次全身照射和低剂量率~(60)Coγ射线持续全身照射对雄性大鼠下丘脑组织中 LRH 含量,血清及尿中 LH 和睾丸酮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接受 X 射线照射的大鼠,全身累积吸收剂量为1.5Gy 和3.0Gy,下丘脑组织中 LRH 含量均于停照后1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 LH含量在3.0Gy 组于停照后4周高于对照组;尿中睾丸酮含量1.5Gy 组在停照后2和4周及3.0Gy 组在停照后2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受~(60)Coγ射线照射的大鼠,于照射结束后24小时血清 LH 含量在全身累积吸收剂量为1.76Gy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睾丸酮含量在1.37和1。76Gy 组、尿中睾丸酮含量在0.98Gy 组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小鼠辐射诱导肺损伤后凝溶胶蛋白(Gelsolin,GSN)在血浆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采用4Gy和20Gy剂量的X射线对C57BL/6小鼠进行全身及胸部单次照射。且在照射后取不同时间点ELISAKit检测小鼠血浆型Gelsolin(Plasma GSN,pGSN)蛋白含量和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胞浆型Gelsolin(Cytoplasmic GSN,cGSN)蛋白含量。同时,检测20GyX射线胸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右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总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全身照射组小鼠在照射后24h时,pGSN水平降低,而胸部照射组pGSN水平在24—48h持续降低,下降速度慢于全身照射组,之后两组pGSN均逐渐上升。在照射后24h时小鼠肺组织cGSN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照射后48h时则高于正常水平,48-96h持续下降。但在照射后96h时全身照射组cGSN含量恢复到正常,胸部照射组仍高于正常水平。小鼠胸部照射后在24h时,右肺BALF中细胞总数和总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约达正常值的16倍,24—96h持续下降,与肺组织cGSN含量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推测GSN可能促进急性放射肺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小鼠经过不同剂量Co-60γ-射线全身辐照后血清内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含量变化,探究其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探测小鼠血清内CX43的含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该蛋白进行定性和检验。SPR结果显示,CX43对辐射敏感,0.6 Gy的辐照即可引起小鼠血清内CX43蛋白含量的明显增加。1.2 Gy剂量照射后小鼠血清内的CX43蛋白含量随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 h左右达到最高峰。此时0-2.4 Gy区间内CX43含量与剂量成线性相关。继续增加剂量后CX43含量反而开始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2 Gy照射组净光密度强于0.6 Gy照射组,并且二者的净光密度均明显强于对照组,与SPR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PR技术的Connexin43蛋白检测方法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了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后 ,昆明种小鼠胸腺细胞p16、CyclinD1、CDK4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和量效关系。结果表明 ,2GyX射线照射后 8h小鼠胸腺细胞p16表达明显增高 ,2 4h达到峰值 ,持续至照射后 4 8h ,72h降至正常水平 ;CDK4表达水平在照射后8h明显降低 ,12h降至最低 ,照射后 4 8h恢复近正常水平 ;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轻度下调。不同剂量 (0 .5 - 4Gy)照射后p16蛋白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2Gy组与假照射组相比显著增多 (p<0 .0 1) ;CDK4蛋白表达在 2Gy照射后明显低于假照射组 (p <0 .0 1) ;CyclinD1表达在 0 .5 - 2Gy照射后可见下降趋势。结果提示 :p16 /CyclinD1/CDK4 /pRb通路在电离辐射诱导胸腺细胞G1期阻滞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小鼠组织和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变化。①3.0 Gy照射后12—24h时,丙二醛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②不同剂量(0—4.0 Gy)照射后24h时,丙二醛含量和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即丙二醛的含量可很好地反映出机体的损伤情况;③Vit E对辐照后小鼠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50μg/g重体的Vit E用量是抗氧化作用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4.
电离辐射对大鼠脑组织中稀醇化酶、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超大剂量6MeV电子线照射后大鼠脑组织NSE、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对成熟的(Sprague-dawle,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10Gy、20Gy和30Gy全脑单次照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脑组织中稀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6MeV电子线对实验组大鼠进行20Gy全脑单次垂直照射,分别于照射后1d、7 d、14 d和30 d处死大鼠,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上述时间点,脑内海马区S-100和NSE表达有时间规律,照射后7 dS-100蛋白的表达和照射后24h NSE的表达组间存在一定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NSE表达显著下降(p<0.05),S-100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照射后7 d,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幅度为30Gy组>20Gy组>10Gy组.电离辐射可诱导脑组织中S-100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NSE在神经元中的表达,脑组织中S-100和NSE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辐射诱导的急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60Co γ射线诱发的MCF-7细胞周期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0Co γ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探讨了受照射后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CF-7细胞受5.0Gy γ照射后呈现短暂的S期阻滞(持续约6h),主要为G2期阻滞(持续约63h).S期和G2期阻滞高峰分别出现在照射后9h和18h,阻滞峰值分别达正常值的1.6倍和6.2倍.照射后9h和照射后18h的剂量-效应曲线截然不同.照射后9h S期阻滞和照射后18h G2期阻滞均与照射剂量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12C6 离子束对小鼠进行吸收剂量分别为0.05、0.1、0.3、0.5、0.75、1、1.5、2Gy的一次性全身照射,5d后测定血清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脑组织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浓度.结果显示,吸收剂量小于0.75 Gy小鼠的血清及肝脏中SOD活性高于对照组,大于0.75 Gy则低于对照组;吸收剂量小于0.3 Gy小鼠的血清及肝脏中MDA含量小于对照组,大于0.3 Gy则大于对照组;吸收剂量小于0.5 Gy小鼠的脑组织GSH浓度大于对照组,大于0.5 Gy则小于对照组.低剂量的重离子全身辐照对小鼠的抗氧化系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良的TBA比色法测定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结果表明:(1)Th(NO_3)_4内照射后第15d时,小鼠肝、脾、肾和骨髓中的LPO含量明显升高,而组织中的蛋白质却明显降低,两者呈负相关;(2)γ线整体照射(2—4Gy)后72h,小鼠肝、脾和肾中的LPO含量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辐射剂量与LPO含量之间呈现显著线性关系;(3)单宁酸与鲨烯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良TBA法测定了不同情况下动物和人的血清与组织中LPO含量,观察了三种制剂对机体受照射所致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其内容包括:(1)大鼠及成人血清LPO正常值;(2)大鼠某些组织中LPO正常值;(3)某些精神病患者及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前后血清LPO含量的变化;(4)γ射线整体照射后大鼠某些组织中LPO含量的变化;(5)Th(NO_3)_4内照射后小鼠某些组织中LPO含量的变化;(6)知母宁、单宁酸和鲨烯等几种制剂对机体受照射所致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某些精神病患者血清LPO含量显著增高;(2)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前后其血清LPO含量差别十分显著;(3)内照射后小鼠某些组织中LPO含量显著升高,其变化与组织中蛋白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4)小鼠在接受γ射线整体照射后其某些组织中LPO含量与辐射剂量在0~4Gy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5)知母宁、单宁酸和鲨烯等三种制剂皆有降低照射小鼠肝、脾和肾中LPO含量的作用,其中知母宁的作用明显优于单宁酸和鲨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血象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接受137 Cs γ射线照射(剂量率0.336 mGy/min),累积剂量分别为0.5、1.0和2.0 Gy。照射结束后第2天和第11天,检测大鼠血象、WBC分类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受照大鼠WBC数在照后第2天显著降低;当累积剂量为1.0 Gy和2.0 Gy时,淋巴细胞比例持续降低,单核细胞比例持续升高,粒细胞比例暂时升高和HGB水平延迟性降低;血液生化指标中除尿酸外其它未见明显变化。结论γ射线累积照射对血液WBC及其分类有明显影响,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3种不同低剂量(L组0.04 Gy/d、M组0.12 Gy/d、H组0.2 Gy/d)辐射对3组Balb/c小鼠进行连续5天的照射(分别累积照射0.2、0.6、1.0 Gy),设立对照组(NC),照射结束后测定小鼠体重、外周血象、脏器指数、小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细胞因子(IL-1β、IL-2、IL-6、TNF-α)、DNA损伤、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低剂量辐射下小鼠肠道损伤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低剂量辐射小鼠肠道损伤最佳照射剂量,为低剂量辐射小鼠肠道损伤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连续照射5天后,各照射组相比于对照组,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脾脏指数L组p<0.05、M、H组p<0.01);小肠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L组p<0.05、M、H组p<0.01);SOD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TNF-α、IL-2、IL-1β和IL-6作为代表性促炎因子呈剂量依赖性升高(IL-1β:M、H组p<0.05,IL-2:M组p<0.05、H组p<0.01,TNF-α:M、H组p<0.05);M、H组有明显DNA损伤及细胞凋亡。通过以上结果得出本次低剂量辐射小鼠肠道损伤模型的最佳照射剂量及方法为0.12 Gy/d连续照射5天累积0.6 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