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 III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pilonIII型骨折选择更好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pilonIII型骨折患者7l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优良率、手术时间、血肿吸收和恢复时间以及后遗症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4.29%、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吸收和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有缩短,其中以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差异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III型骨折疗效优于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缩短手术及恢复所需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1.1%,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CP组(采用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疗效总优良率高的优点,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Neer和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按Neer评分,观察组优良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1%,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锁定接骨板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可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DIDPIF)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ULPIF)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CTPF)的疗效。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TPF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访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DIDPIF术式治疗,对照组接受ULPIF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固定疗效、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固定的优良率是83.33%,与对照组的61.11%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78%,与对照组的38.89%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DPIF术式与ULPIF术式均可较好地治疗CTPF患者,但DIDPIF术式在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方面均优于ULPIF术式,且不会增加安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术后4、8、12个月HSS评分和Bair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RDOF)患者腕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RDO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关节背伸、关节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握力、桡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尺骨移位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疼痛、心理功能、情绪角色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RDOF疗效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修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研究组给予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获得改善,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案。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阶段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行分阶段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通过放射学及踝关节功能共同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半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放射学及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92%(3/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5%(9/61)(2=5.194,P=0.031)。结论:相比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分阶段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临床效果更显著,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可以作为治疗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分期治疗C 型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1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型pilon 骨折患者17 例。按照分期治疗的原则,先行一期外固定架固定术,待局部软组织恢复后切开复位,再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定期检查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并借助影像学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愈合时间为(4.1± 1.6)月;平均AOFAS 评分为(83.1± 12.4)分,其中优6 例(35.2 %),良8 例(47.1 %),一般2 例(11.8 %),差1 例(5.9 % ),优良率为82.4 %;术后4 例患者出现出现轻度感染,通过局部换药、抗生素和钉道护理得到控制。结论:采用一期外固定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分期治疗C 型pilon 骨折,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后入路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MIPPO)肱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改良后入路MIPPO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代谢、肘关节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手术后2周、4周、8周时血清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入路MIPPO技术对肱骨下段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满意,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有利于骨代谢。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分期治疗 C 型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0 年 3 月至 2011 年 4 月在我院接受 治疗的 C 型 pilon 骨折患者 17 例。按照分期治疗的原则, 先行一期外固定架固定术, 待局部软组织恢复后切开复位, 再行锁定钢 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 定期检查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并借助影像学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 平均愈合时间为(4.1± 1.6)月;平均 AOFAS 评分为(83.1± 12.4)分, 其中优 6 例(35.2 %), 良 8 例(47.1 %),一般 2 例(11.8 %), 差 1 例(5.9 %), 优良率为 82.4%; 术后 4 例患者出现出现轻度感染, 通过局部换药、 抗生素和钉道护理得到控制。结 论: 采用一期外固定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分期治疗 C 型 pilon 骨折, 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手术组(35例)患者采用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33例)患者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内固定术组(3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外固定术组及内固定术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及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47例(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43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围术期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的优良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中闭合复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减少术中失血量方面更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我院骨科收治的获得随访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骨折类型根据Evans分型:一类骨折Ⅰ型12例,Ⅱ型29例,Ⅲ型34例,Ⅳ型26例,二类骨折(R型)6例.其中DHS治疗组36例,Gamma钉治疗组43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组28例.结果:术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良率86.9%.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严格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9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升高,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逐渐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观察组PA、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获得满意随访。观察组膝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膝关节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等特点,其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86例我院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双钢板固定组(43例)及Y型钢板固定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再分别行双钢板及Y型钢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的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双钢板固定组治疗的优良率高于Y型钢板固定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Y型钢板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合并损伤、内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双钢板的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时有良好的疗效,合并伤、内固定方法、骨折类型、术后锻炼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17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6例,予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86例,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临床疗效,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够明显改善肱骨骨折术后并发症,提高肱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