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过氧化苯甲酰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C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共聚合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I]^0.90[M]^1.49CE^0.73exp(-6116/T),M^-,∝[I]^-1.60[M]^-1.22CE^-1.43exp(3496/T);rst=0.55,rBA=0.23.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O/W型甲基丙烯酸甲瑟(MMA)、表面活性剂和水的三元微乳液相图。盐类对微乳液增容MMA单体的影响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加入无机盐可以增加微乳液中MMA单体的含量.不同无机盐增容MMA的效果不一样:KBr>KCl.NaCl>K2SO4.其增容效采随盐用量增加而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与MMA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乳化剂浓度的关系为Rp ∝[M]^0.89[I]^0.44[E]^-0.88聚合反应温度提高.聚合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3.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在β-环糊精(β-CD)存在下进行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β-环糊精浓度以及聚合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各项反应级数和聚合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聚合反应速率随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β-环糊精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β-CD浓度≤1.555×10-3 mol/L时,聚合反应动力学关系式为Rp∝[KPS]0.5277[SDS]0.5631[β-CD]0.9987,表观活化能为72.55 kJ/mol。  相似文献   

4.
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以机械活化淀粉(mSt)为接枝母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研究了在淀粉/单体/乳化剂/油/水反相乳液体系中引发机械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浓度[M]、淀粉乳浓度[mSt]和乳化剂浓度[E]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R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动力学关系式为Rp∝[mSt]1.5[M]1.7[I]0.9[E]0.92,单体浓度和淀粉乳液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聚合反应速率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加快,在45~60℃范围内,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9.5kJ/mol,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与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6.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7.
运用溶剂热法,以丙酮-水为分散介质,利用阳离子型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制备无皂MMA/St共聚阳离子纳米胶乳粒子。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对共聚合初始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MA]和温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增大;随着[AIBA]的增加,聚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得到单体浓度([MMA])和引发剂浓度([AIBA])影响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RP=kP.[MMA]0.68[AIBA]0.77,测得共聚合表观活化能Ea=40.7 kJ/mol。  相似文献   

8.
St-g-AM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反相乳液方法进行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机理,推导并修正淀粉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单体浓度[M]和淀粉浓度[St]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验证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本实验得出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I]0.93[M]1.28[St]1.47[E]0.61,与理论推导出的动力学方程Rp∝[I]0.5~1[M]1~1.5[St]0.5~1.47[E]0.6基本一致,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符合自由基聚合机理,引发过程由引发剂受热分解生成初始自由基和初始自由基攻击淀粉分子形成淀粉骨架自由基两部分构成;在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紫外光直接引发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直接光引发的低温、高纯度特性和微乳液聚合的低黏度、快速反应相结合,研究了丙烯酰胺、乳化剂、水和环己烷体系的微乳液聚合。在低温下(24℃-30℃)且不使用引发剂,采用紫外光直接引发了聚合反应并得到纳米微胶乳。通过研究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光强IUV、单体浓度[M]、乳化剂浓度[E]、温度T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规律,聚合速率Rp随IUV、[M]和T的增大而变快,随[E]的增加变慢;产物特性粘数[η]随[M]的增加变大,随IUV、[E]和T的增大变小。并得到动力学方程式:Rp∝[IUV]0.4972[M]1.5048[E]-0.5731及表观活化能Ea=12.98kJ/mol。根据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和实验结果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作为种子,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乳化剂,进行了苯丙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考察了3.0GPAMAM树状大分子浓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研究了PAMAM树状大分子代数对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速率随3.0GPAMAM树状大分子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随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和乳化剂浓度升高而加快;在3.0GPAMAM树状大分子浓度小于2.392×10~(-4)mol/L时,聚合反应动力学关系式为Rp∝[3.0GPAMAM]~(0.87)[DBS]~(0.507)[APS]~(0.256),表观活化能为66.91k J/mol;随着PAMAM树状大分子代数的增加,乳胶粒子的粒径逐渐减小,并呈现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在 BPO 引发下的共聚合。竞聚率 r_1和 r_2分别为0.91±0.02和0.46±0.01。测试了不同组成共聚物的热、光、力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用敏感点法设计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方法测定甲基丙烯酸丁酯(BMA,M1)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M2)共聚物的组成,用Error-in-VariableMethod(EVM)计算方法求得在60、80、100、120和140℃时自由基本体聚合时体系的竞聚率,分别为(r1=1.0198,r2=0.9946)、(1.000.1.038)、(1.0614,0.9927)、(1.0088,1.0017)、(1.0962,1.0208)。以及温度对竞聚率的影响,由竞聚率的结果表明,这一对单体从共聚合角度看,其结构非常相似,共聚合反应接近于理想共聚合。  相似文献   

13.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结构、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吸其自身重的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相似文献   

1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醇(HD)为复合乳化体系,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苯乙烯(St)为混合单体,在40℃~45℃引发聚合,制备了分散相占85%以上的稳定超浓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种类、浓度,复合乳化剂配比、浓度,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该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P(VAc—MMA—DM)阳离子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在造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醋酸乙烯酯(VA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OM)的原料,采用无乳剂化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VAc-MMA-DM阳离子共聚物乳液,测定了此乳液的转化率和稳定性,找到了合成最稳定且转化率最高的VAc-MMA-DM阳离子共聚物乳液的配方和条件;由电镜测得此乳液为球形粒子,粒径约为0.1μm。将VAc-MMA-DM阳离子共聚物乳液加到竹浆或纸浆中,通过对纸张的环压强度、耐破  相似文献   

16.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熔融接枝粉末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熔融接枝全同粉末聚丙烯进行了研究,接枝单体为含有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酸,反应器为Haake流变仪。用红外光谱法定性确定了接权的成功,探索出了将接枝产物与三氯乙酸在甲苯中反应后用氢氧化钠反滴定来测定接枝率的方法,并对接枝率和聚丙烯陴解的影响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混合引发剂时的接枝效果非常好,不仅接枝率高,而且在高的接枝率下,得到的接枝产物的降解或交联程度很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七种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及其分别与马来酰亚胺的共聚物进行了DTA-TG分析,结果表明用马来酰亚胺改性的三烃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例如,三烃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加入9%的N,N',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的共聚物,在N_2中失重10%及20%时温度分别达到404℃和424℃。另外,我们还对聚合物的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对实际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含氟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乳化荆)组成的复合乳化荆,制备了甲基丙烯酸1,1,5-三氢全氟戊酯(OFP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元共聚乳液。通过FT—IR、^1H—NMR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对乳液的稳定性、乳胶膜的耐溶剂性进行了研究,用接触角法研究了共聚物膜表面的性质。结果表明,加入含氟丙烯酸酯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时,所得共聚物膜的表面自由能与无氟共聚物膜比较有显著的降低,当含氟单体的加入量达到质量分数为20%时,所得膜的表面自由能降低到25.12mJ/m^2。对该含氟膜进行退火处理后,其表面自由能进一步降低到23.52mJ/m^2。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具有光引发聚合反应活性的单体;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的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在紫外光引发条件下进行自由基聚合,生成交联的聚合产物。用^1H-NMR对单体进行了表征。用IR对单体和聚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的聚合反应动力学,测定了聚合活化能。  相似文献   

20.
快速升温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燃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色谱和质谱研究了快速升温条件下PMMA以及单体MMA在空气和氩气中的不同温度下的热反应,推测了PMMA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历程。结果表明,在快速升温条件下,PMMA首先降解为单体MMA,而后MMA分解,生成甲醇、甲烷、丙烯、2-甲基丙烯和丙酮等可燃性气态小分子,最后气态小分子与氧反应发生燃烧。在较高温度下,MMA也可直接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甲酯、甲醛和丙酮,但此反应在PMMA的燃烧历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