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就"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文与王永炎等进行探讨,论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寒疫",进而认为其"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导性、实用性、可行性有待商榷。从王院士等行文中"寒疫"概念的引入、"寒疫"概念的定义,以及王院士等对《伤寒论》《重订通俗伤寒论》之"寒疫"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入手,结合新冠肺炎期间的气候状况,参考经典著作进行运气推演,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属中医疫病中的"寒疫"范畴,依据发病时节武汉"多湿""暖冬"的气候特点,认为此新冠肺炎一疫,可参阅热病学之湿温(湿热)辨治,临床初期所见恶寒、头痛、乏力、身热不扬、干咳等症状,实类湿温(湿热)病之表湿(阴湿)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轻型、普通型、危重型分型辨证论治部分,实为现代版的湿温(湿热)病辨证论治提纲。  相似文献   

2.
《温热暑疫全书》为清初名医周载禹所著,该书将"疫有九传"说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其实用价值尤胜前人专著。其中的"但见证"可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医学观察期两证及普通型湿毒郁肺证互参;"再见证"可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COVID-19)患者复阳现象;"兼见证"可佐证清肺排毒汤的合理性;"先后证"可阐发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的多变性。此外,周载禹通下法可逆转新冠肺炎患者氧合困境,有助于医者深刻领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大黄的应用。以《温热暑疫全书》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有助于以中西医结合的视角认知当前疫情。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共识八条》由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省级中医药防控专家组,围绕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所制定,参照《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根据河北省各地市临床使用清肺排毒汤所关注的问题,形成的8项专家共识,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剂——清肺排毒汤的治疗优势特点、适用的证候、随证加减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有了新的认识,为河北省采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王檀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结合吉林省地域特点,以解肌清热、宣肺化痰之法,从"内外通达"角度治疗新冠肺炎,疗效显著.通过介绍2则该法治疗新冠肺炎病案,以期理清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论治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的特点,可将其纳入到中医学"瘟疫"的范畴,因其于冬春季发病,起病较急,初期常见发热,干咳,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候,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见闭症、脱症等险恶症候,因此又可将其归入"疫毒"范畴。目前有学者将新冠肺炎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初病期、重症期和恢复期~([1])。现结合余姚市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中医诊疗经验,谈谈笔者临床上治疗新冠肺炎的心得体会。1初病期,首要辛燥消导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与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病"的描述具有很多共通点。有"内伤"基础的患者易感染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与"内伤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新冠肺炎虽发为肺,实损在脾胃,该疫或为"土疫"。临证治疗可辨病气有余不足,补其中缓泻其邪。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对当前新冠肺炎中医临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反复研读中国针灸学会更新的两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发布的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续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搜集整理针灸防治疫病的相关文献和古文经典,初步探讨此次抗疫过程中针灸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简称新冠肺炎)的诊疗思路与选穴特点。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的针灸诊疗以"扶正驱邪"为核心思想,以"肺脾同治"为治疗大纲,各术协同,重用艾灸,在防治疫病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陕西安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安康市传染病医院截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4例,均于入院第1天由两位研究者采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症候特征、舌象等信息,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进行辨证。结果:24例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在43岁左右,男性居多; 均有武汉居住、经停或与武汉返乡人员接触史,4例呈家庭聚集发病; 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改变为主者22例91.67%, 右肺下叶少许条索影1例4.17%,肺纹理增多增粗1例4.17%,其中双肺磨玻璃影合并单侧胸腔积液者2例8.33%,双肺磨玻璃影合并少量心包积液者1例4.17%; 合并基础疾病3例12.50%; 患者伴有咳嗽症状91.66%、发热62.50%、乏力45.83%、气短25.00%等症状; 舌象依次为舌淡红者50%、舌淡暗或暗37.50%,舌红12.50%; 舌苔依次为白(厚)腻66.67%、苔薄白12.50%、苔薄黄8.33%、苔黄腻12.50%; 证型寒湿郁肺证22例91.67%,疫毒闭肺证2例8.33%。结论:陕西安康地区新冠肺炎证候以寒湿郁肺为主,极少数病例有化燥、化热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为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多为感受疫戾之气所致。经过积极治疗,病情进入恢复期。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CT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深圳市2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温疫论》等中医文献对瘟疫的认识,从疫病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及临床特征等角度,提出新冠肺炎属"瘟疫",并认为"寒疫""寒湿疫"难以解释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多夹湿、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湿热疫的特点与演变及患者临床特征均可为新冠肺炎为"湿热疫"提供证据。同时辨析新冠肺炎为"湿热疫"还需要注意湿热疫是寒温之辨的结合,恶寒、身痛可为湿热疫初起症状,白苔或白滑腻苔是湿热疫初起舌苔特征,使用西药后出现的变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2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正式名称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随着防控力量的加强,已有大批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瘥后防复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工作的重点亦将逐步转移到新冠肺炎康复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道以"寒湿疫"理论为指导,运用温阳健脾、化湿解表、补气升陷、回阳救逆之法治疗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各1例,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本共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则起草。本共识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020年1月19日,广东省确诊了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翌日,广东省中医药局发布《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常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升高等心肌损伤及心律失常表现。基于心肺相关理论,结合临床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有疫毒之气壅塞于肺、气机逆乱致瘀、疫毒损伤肺气、气虚致瘀、瘀久化热等病机表现,须注重宣肺化瘀、益气化瘀、凉血化瘀等化瘀法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应用,该思路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患者,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将此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随着疾病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但对该病的认识仍较少,目前仅了解该病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尚不明确,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但临床中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亦不少见。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新冠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是新冠肺炎发生的根本因素,邪实是新冠肺炎发展的变动因素,正虚与邪实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在不断更新,中医药内容逐渐丰富,且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的实际疗效,说明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存在理论基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之一,与呼吸道和肠道黏膜公共免疫理论相通,推断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关键因素,肠黏膜核酸检测可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真确性,并可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转归,由此得出健脾益气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防治新冠肺炎,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本病传染性强、人传人,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安徽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省级定点医院,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1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其中7例采用艾灸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相似文献   

20.
程琦  高杉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20,37(6):627-63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归属中医"疫病",主要病位在肺,主要病机为"湿、毒",治疗上解毒化湿贯穿始终。新冠肺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为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增加了血清学检测。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如中医预防方、香囊、针灸、中国传统功法、食疗、足浴、熏蒸等。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明显,在缓解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轻症向重症、重症向危重症转化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尚无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尚不完整,因此,文章从新冠肺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3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对新冠肺炎中西医方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新冠肺炎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