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汉秋 《河南中医》2011,31(10):1094-1094
目的:研究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方法:对87例符合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量化诊断,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最高30分。结果:痰瘀证、风痰瘀证常挟气虚证候,气虚血瘀证候多见,阴虚证候型相对较少。结论:气虚血瘀证是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中风病急性期应重视气虚在中风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证候分布及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中风病发病后第3~5日、14~16日、45~50日分别为第1、2、3观察点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第1观察点风证(55.56%)、痰证(54.63%)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火热证(48.15%)、血瘀证(47.22%);第2观察点痰证居首(61.11%),其次为血瘀证(46.30%)、火热证(41.67%);第3观察点气虚证(63.89%)、痰证(62.04%)、血瘀证(58.33%)所占比例较大;3个观察点中气虚证构成比明显逐渐增加,火热证、风证构成比逐渐下降,痰证、血瘀证构成比一直较高并略有增加。证候组合第1、2观察点最多的是三证组合,两证次之,第3观察点与之相反。证候组合中第1、2观察点以痰瘀(27.78%、32.41%)最多,第3观察点以虚痰(30.56%)最多。第1、2观察点分别有腑实证75%、69.44%,第3观察点有阳虚证9.26%。结论中风病证候分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气虚血瘀痰阻可能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建议不断完善中风病证候辨证量化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中风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选取中风合并高血压患者426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236例(H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190例(非H组),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比较分析两组的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两组基本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风证、痰证、血瘀证,其中H组痰证、气虚证较非H组明显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基本证候以2个组合最多,其次是3个组合;3H组最多见的临床证型为痰瘀证,占16.1%;其次为风痰瘀证和气虚痰瘀证,各占11%和8.1%,属仅次于最常见的证型;非H组最多见的为风瘀证,占14.2%;其次为风痰瘀证,占9.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合并H型高血压的证候特点更多表现在痰、瘀、气虚等基本症候的组合上,可作为特殊类型中风病辨证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体质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互关系,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从体质、证候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进行分析。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61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出现频率最高,共30例;痰湿质是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易发体质,共20例;体质与证候对应关系分析显示:气虚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风痰瘀阻证;证候与MMP-9,IL-6关系: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IL-6分布经Z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证患者;风痰瘀阻证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患者;证候、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6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杂合突变34例;纯和突变15例;无突变12例,该基因位点突变率是未突变患者的4.08倍;痰湿质患者发病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风痰瘀阻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TT基因型;阴虚动风证患者发病后易发生杂和突变,表现为CT基因型。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体质关系分析显示,痰湿质、平和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示发病前如对于偏颇体质进行调理,或许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病有一定效果;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MP-9,IL-6关系分析显示,风痰瘀阻证与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MMP-9水平具有相关性。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T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C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阴虚动风证;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CT基因型患者易表现为痰湿质。为更深入地认识缺血性中风病病机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在海南全省共5家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共400例,对各量化指标进行评分、辨证,以观察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本次纳入的400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以两证组合最多,有198例,占49.5%;3证组合有113例,占28.3%;4证组合57例,占14.3%。而在198例两证组合患者中,又以"痰证+血瘀证"多见,占57.6%,其余为"风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血瘀证",分别占21.2%和15.2%。同时,113例3证组合患者中,以"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最多,占28.3%,其次为"火证+痰证+血瘀证"占15.9%。结论:海南地区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存在多证候组合趋势,且以"痰证+血瘀证"最为常见,这与海南地区气候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痹(冠心病)证候演变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82例胸痹(冠心病)病人进行临床跟踪,调查证候的分布、组合形式及证候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胸痹证候分布广泛,临床以心气虚、心阳虚、痰浊、血瘀为多,分别占初诊的42.74%、39.42%、85.27%、74.69%,证候常相兼出现,可单见1证,也有6证并见,初诊平均3证以上并见,虚、痰、瘀、郁、滞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经常发生,并且互化.证候也是动态变化的,治疗后4周、8周,2证组合迅速增多,由13.28%增加到20.90%;3证、4证保持恒定;5证组合明显减少,由14.73%降到4.96%,说明临床病情复杂,证候错杂多见.随着治疗,病情得以缓解,证候组合逐渐简单化,本质矛盾逐渐显露.2证组合和3证组合常反映其证候复杂性的实质,多为阳虚血瘀证,阳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血瘀证.证明心阳虚证、痰浊证、血瘀证等证候一经出现,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是胸痹主要证候,而寒凝证、气滞证、热郁证等为继发证候,构成了胸痹辨证施治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证候、证候要素及靶位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3年1月-2013年10月的全部文献,从符合研究标准的22篇2550例文献病例中提取证候,并进行整理规范,分析糖尿病脑梗死的证候、证候要素及靶位。结果 2550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共有证候15种,其中痰瘀阻络659例(25.84%)、痰热腑实445例(17.45%)、风痰瘀阻366例(14.35%)、气虚血瘀341例(13.37%);共涉及证候要素10个,其中痰证1588例(62.27%)、血瘀证1026例(40.24%)、气虚证649例(25.45%)、阴虚证539例(21.14%);涉及靶位7个,主要病位为肝(2502例,98.12%)、脾(2194例,86.04%)、肾(2096例,82.20%)、脑(1026例,40.24%)。结论痰浊、血瘀、气虚、阴虚是糖尿病脑梗死主要的证候要素。痰瘀阻络、痰热腑实、风痰瘀阻、气虚血瘀是糖尿病脑梗死常见的证型。糖尿病脑梗死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脑,其核心病机是气阴亏虚、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3-2246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的关系。方法:选择全国4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出院第一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且具有中医证型记录的住院患者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最多,为2374例(37.67%),其次为气虚血瘀证1219例(19.34%)和肝肾阴虚证1052例(16.69%);入院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均以60~74岁的患者居多,分别为1013例(42.72%)和572例(46.92%);各证型分布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缺血性中风病在寒露和惊蛰-立夏等几个节气入院患者较多。结论:基于HIS数据发现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总数及各证型分布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都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入院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4岁,各证型入院节气主要集中在寒露和惊蛰-立夏阶段。  相似文献   

18.
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相关情况,为今后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将临床证候归纳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个基本证候进行中医积分评定,同时对基础疾病、年龄、病程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慢性脑缺血患者60岁以上居多,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气虚证、血瘀证和肾虚证占的比率越高,气虚证和肾虚证患者年龄、病程均长于其他证候患者;气虚证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痰浊证多见于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肝阳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虚证虽以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为主,但均见于各种基础疾病患者;慢性脑缺血证候分布频率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慢性脑缺血可出现2种证候、3种证候、4种证候及4种以上证候等多种类型,其中2种证候组合最多131例(50.57%),3种组合97例(37.46%),4种组合27例(10.43%),4种以上组合仅4例(1.54%)。结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种证候基本概括了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证、肾虚证、痰浊证为多见,并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对不同证候中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期中风患者共155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候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107例,风火上扰型15例,风痰火亢型17例,气虚血瘀型16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日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疗效。结果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中风病患者康复效果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