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胡小剑  石通  陈洁 《临床医学》2012,32(9):110-110
患者,男,82岁,因间歇性尿道口滴血1年入院。既往16年前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于当地医院诊断右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行右肾及右输尿管切除术,术后2年再次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诊断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并行全膀胱切除  相似文献   

2.
庞建  吴建军  虎华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75-1776
目的: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行全尿道切除术或行局部加热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经全尿道切除术均一期愈合,除1例失访、1例因他病死亡外,其余22例随访3~26个月均无瘤生存。6例患者行局部加热化疗后,随访2~3年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癌术后尿道癌重在预防;全尿道切除术是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局部加热化疗,简便易行,尤其适于手术切除困难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例结肠肝曲癌术后漏诊十二指肠乳头癌进行分析,总结教训。 1病历摘要患 者,男,45岁,因结肠肝曲癌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20天上腹部胀痛,呕吐胃内容物入院。患者20天前,因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入院诊断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略微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脾曲癌的长期结局,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PSM)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于该院行结肠切除术治疗的124例结肠脾曲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患者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放组。对患者采用PSM法进行1∶1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性别、体质指数(BMI)、临床分期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最终两组各有48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结局。结果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具有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及住院天数较短等特点。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的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30 d内死亡率均为0。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的病理结果(TNM分期、肿瘤分化状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5年总体生存率及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脾曲癌与开放手术相比较,具有较好的短期结局及类似的长期结局。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合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2 岁,50 岁时因左半结肠腺癌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左半结肠中分化腺癌,因手术中输血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进而发展成为AIDS.现因贫血、血尿,诊断为右输尿管上段肿瘤、AIDS,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输尿管上皮移行细胞癌.患者住院,右输尿管肿瘤切除术后,因腹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肝曲有环状狭窄,另有3 处结肠多发息肉,2 处直肠息肉.病理诊断为结肠肝曲黏液腺癌、结肠多发息肉、直肠息肉.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腰大肌转移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莉  李燕  李平 《华西医学》2008,23(2):382-382
患者,男,77岁,因反复血尿2年,膀胱癌术后1年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血尿,含微小血凝块,不伴尿频、尿急、尿痛、尿线变细,于我院行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检:移行细胞癌(Ⅲ级)伴腺癌(以腺癌成分为主),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7.
1例32岁女性患者因右侧间断性腰痛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膜后占位,压迫右肾、下腔静脉。患者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予以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顺铂化疗。术后复查见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访半年无不适、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肠脾曲癌浸润脾下极、胰尾或脾门淋巴结转移施行联合胰尾、脾脏切除术的疗效。方法1995年5月至2004年1月,我院对41例结肠脾曲癌患者施行联合胰体尾、脾脏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组),与同期施行姑息性手术的21例结肠脾区癌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6.6%和19.0%,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3)个月和(15±3)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2.9%和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存活率分别为41.5%和23.8%,5年存活率分别为34.1%和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结肠脾曲癌侵及邻近脏器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施行联合胰尾、脾脏切除术是安全的,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张卫星  李周  冯科  王瑞  李锐  赵亚兵  张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75-2577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新方法,以提高预防术后复发的水平.方法:膀胱憩室癌10例.10例术前均行B超和膀胱镜检查,8例术前行MRI检查,10例均手术治疗.其中经尿道膀胱憩室癌电切术5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保留原膀胱的患者术后均给予规律膀胱灌注化疗和膀胱腔内热疗术.结果:病理诊断移行细胞癌7例,鳞癌1例,腺癌1例和癌肉瘤1例.术后4例分别于8、30、38、45个月死于盆腔转移、脑出血、肺转移、呼吸衰竭.6例分别随访2、3、6、6、6、6年均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憩室癌应首选MRI和膀胱镜检查,前者可以明确肿瘤浸润的深度,为肿瘤诊断提供分期;后者提供病理依据.保留原膀胱的患者术后辅以规律膀胱灌注化疗和膀胱腔内热疗术,可使患者长期无瘤生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膀胱腔内热疗术预防肿瘤复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减少结肠癌误漏诊的“三必须”、“一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斌 《临床误诊误治》2001,14(5):376-376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5 8岁。 5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此次以急性腹痛、腹胀、呕吐、便闭 5天入院。查体 :中度脱水貌 ,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体征 ,右下腹有一长 7cm手术瘢痕 ,附近压痛 ,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初步诊断为阑尾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有少许粘连 ,予以分离松解 ,未再继续探查即关腹。术后 6天患者肠梗阻症状一直无缓解 ,行结肠镜检查 ,始发现结肠脾曲有一肿瘤 ,活检病理诊断为结肠癌 ,再次行左半结肠切除术 ,术后定期化疗 ,恢复良好。【例 2】 男 ,61岁。因右下腹慢性疼痛及轻度腹泻半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纤维结肠镜定位技术在腹腔镜结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7例。结果:7例患者无死亡、并发症及中转开腹。3例乙状结肠息肉行单纯息肉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息肉恶性变行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癌合并息肉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切除包括息肉在内的肠管)。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术后化疗时间)7-10d。结论: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操作安全、定位准确,能降低因定位不准确而导致的手术失败,提高此类腹腔镜结肠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19例膀胱憩室癌,年龄51~83岁,平均67.4岁,术前均行超声、膀胱镜、静脉肾盂造影(IVU)和CT检查.5例浅表性膀胱憩室癌患者行经尿道绿激光肿瘤汽化术,10例浸润性膀胱憩室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外向性生长的膀胱憩室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结果 术后8例患者出现膀胱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3个月),均再次行绿激光肿瘤汽化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9例患者术后随访4~87个月(平均34.7个月),3例死于肿瘤全身转移,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15例(78.9%)无瘤生存.结论 膀胱憩室癌发病隐蔽,癌肿易侵犯膀胱外组织,早期诊治尤为重要.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四重癌一例     
患者男,73岁,有40年吸烟史,无饮酒史。1980年因右下颌肿块行右下颌骨肿块刮除术,术后病理示"造釉细胞瘤"。1986年局部复发,再次行右下颌骨肿块切除术,术后未再复发。2000年12月患者出现肉眼血尿,CT示右肾肿块,行右肾摘除术,病理示"右肾透明细胞癌"。住院期间检查胸部X线片示右肺中叶阴影,会诊考虑炎性病变,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一般,以  相似文献   

14.
周旻雯  彭卫军 《上海医学影像》2012,21(3):234-235,237
资料 患者女性,57岁.2011年10月因中上腹隐痛不适1月余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扪及质韧肿块,上缘至剑突下,下缘平脐,左右各至锁骨中线,活动度欠佳,与腹壁无明显粘连.近期体重下降5 kg.超声检查示胰腺后方实质性占位伴钙化.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2011年11月行后腹膜肿瘤、胰腺体尾部、脾脏结肠脾曲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男,85岁.平素体健,因肉眼血尿7d入院,血尿呈鲜红色,带血丝血块.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膀胱右侧壁肿物,大小约6 cm×5cm,边界清,变换体位,肿物位置无明显变化,右肾重度积水,右侧输尿管全程扩张,约2.4 cm,考虑膀胱肿瘤压迫右侧输尿管口,引起右侧输尿管及右肾积水.完善术前准备,行TURBt术,见膀胱截石位7点处有一大小约6 cm×5 cm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呈暗红色,质地实性,部分与膀胱壁粘连,有蒂,蒂来自右输尿管末端,术中诊断为:右输尿管末端肿瘤突入膀胱.中转开放手术,行输尿管下段及膀胱壁部分切除术十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病理结果示: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低级别.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行丝裂霉素20 mg膀胱灌注.随访3个月,肿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复发尿道癌的机理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73例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3例发生尿道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行全尿道切除术,术后随访24~28个月无肿瘤转移。1例无手术指征者行放、化疗,治疗后7个月死于肿瘤并发症。结论: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道癌发生机理与尿路上皮源性肿瘤的多中心性和种植学说有一定关系;由于膀胱癌膀胱切除术后尿道癌发生率低,可以不同时行预防性尿道切除术,但术后需要长期随访。膀胱癌膀胱切除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治疗以尿道切除术疗效较好,局部侵润远处转移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性,65岁。因乏力、消瘦半年余入院。患者近半年进行性乏力、消瘦,体重降低10 kg,偶有黑便。查体:中度贫血貌,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肿瘤标记物:CEA 20.03 ng/ml;糖基类抗原724 24.87U/ml均明显增高。超声显示右肾不均匀中强回声,升结肠实性占位。CT显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升结肠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及多发淋巴结,考虑占位性病变。肠镜显示结肠占位。于全麻下行右半结肠扩大切除及右肾切除术。术中显示肿瘤位于升结肠近肝曲,与腹壁、肝下叶、胆囊及右肾粘  相似文献   

18.
马博  徐雅  肖英莲  刘思纯 《新医学》2007,38(12):784-786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确诊的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表现入院,均有胰腺病变、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硬化等临床特点.1例诊断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慢性胰腺炎;另1例诊断为结肠克罗恩病并胃瘘、胰尾粘连、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分别行巨脾切除、胰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结肠脾曲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瘘管切除手术,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2岁.因"腹部胀痛伴黑便18天"入院,既往有腹主动脉瘤、肝肾多发囊肿等病史.1年前发现胰头癌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 脾切除术",术后常规化疗,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6岁.2005年10月出现全程肉眼血尿,CT示左输尿管、膀胱占位性病变,2005年11月于某医院行左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移行细胞癌,术后行MVAC(甲氨蝶呤+长春碱+多柔比星+顺铂)方案静脉化疗4周期及表柔吡星30mg/次膀胱灌注化疗12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