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鼠肾细胞(GHKC)和沙鼠肾细胞(MGKC)培养的EHF灭活疫苗均已进行小量人体试用观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我们用GHKC研制的一批EHF灭活单价疫苗(L99株家鼠型病毒)(88-17批)对12名志愿者进行接种观察,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接种3针后全部中和抗体阳转(酶斑减少中和试验,EF-RNT),一年后其中10人血清仍保持抗体阳性。鉴于野鼠型和家鼠型EHF病毒间存在有明显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差异,为获得一种对预防两型EHF同样有效的灭活疫苗,我们用GHKC适应的两型EHF病毒株(野鼠型病毒JR株,家鼠型病毒L99株)制出GHKC灭活双价疫苗90-1批(液体苗)及90-2批(冻干苗),经检定合格,卫生部批准后进行了人体试用观察。疫苗用0.025%福尔马林灭活,加Al(OH)_3佐剂0.5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半微量甲基纤维素空斑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EHF病毒一种新的空斑形成按术,即半微量甲基纤维素空斑法的建立及其应用。6株来源不同的毒株均可在V_(ero)-E_6细胞或V_(ero)细胞上形成清晰的空斑,形成的空斑能被特异抗EHF病毒血清所中和。其敏感性与用琼脂糖作覆盖物的空斑法一致。该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用于EHF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s)—9—(2,3-dihydroxypropyl)adenine(简称(s)-DHPA)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_(10)株感染小白鼠乳鼠的影响。实验表明,两个(s)-DHPA治疗组感染乳鼠的发病率(44.44%、55.17%)和感染率(44.44%、55.17%)均较对照组的发病率(83.33%)和感染率(86.96%)明显降低。实验结果提示,(s)-DHPA具有一定的抑制EHF病毒在小白鼠乳鼠体内复制的作用,为临床开发治疗EHF的抗病毒新药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证实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在体外培养的长爪沙鼠、金黄地鼠、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白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的增殖。沙鼠和地鼠腹腔巨噬细胞对EHF病毒的敏感性要高于Vero-E_6细胞,而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敏感性却低于其他三种培养的细胞。野鼠型EHF病毒(A_9株)和家鼠型EHF病毒(R_(22)株)在三种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繁殖能力未见明显差异。在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其单核细胞对EHF病毒(A_9株)的敏感性高于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4天的病毒滴度可达10~(-3.0)。以上结果说明EHF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能繁殖和释放感染性病毒,这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鼠、人体内EHF病毒感染的建立及病毒在体内扩散至各器官过程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即起其靶细胞和扩散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Ⅱ型纯化疫苗(即亚单位疫苗)系用Ⅱ型Hautaan病毒R_(22)SM株感染乳鼠脑精制而成。为了保证疫苗生产和质量控制,我们对病毒株的繁殖量,感染度,毒力及纯毒株的中和指数作了实验性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用Ⅱ型EHF毒株R_(22)SM株乳鼠脑内接种感染后的第4或5天病毒在脑内开始出现,而大量繁殖则在接种感染后第7~8。其单一鼠脑内病毒繁殖量(病毒滴度)和制成单一收获原液中病毒含量基本相一致;脑内病毒滴度log LD_(50)为9.7;原悬液中病毒滴度log ID_(50)为11.2,纯毒试验的特异性中和指数为1378。如上所述,各种实验检测结果完全符合EHF疫苗生产规程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双单克隆抗体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双单克隆抗体(McAb)ELISA同接夹心法,用本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相比较,IFAT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高峰在感染后第8天,而ELISA检测感染上清中病毒抗原的高峰在第14天,两方法检测179份人工感染EHF病毒的乳鼠脑和肺组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和68.2%,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敏感,简便,不仅可用于EHF病原学研究,也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大量鼠肺标本。  相似文献   

7.
用EHF病毒76/118株、陈株、H_(8278)株、,A_(54)株经脑内注射BALB/C小鼠,乳鼠均能发生感染,并引起规律性发病,表现为耸毛、个体瘦小、动作迟缓、后肢麻痹僵直,直至死亡。在乳鼠脑、肺、肝等脏器内均可检出病毒抗原,并可分离出病毒,传3代的乳鼠脑悬液经VeroE—6细胞滴定,病毒滴度有明显增高,说明Balb/C乳鼠对EHF病毒是敏感的,可作为EHF的实验动物模型。幼鼠和成鼠虽然也能感染EHF,但在脑、肺、肝等脏器中均查不出病毒抗原,而抗体水平却很高,最高可达1∶1280。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两株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14株和435株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并在感染的乳鼠脑内找到了EHF病毒。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存在于感染鼠的脑、肺、肝、肾等脏器。脑内和腹腔两条感染途径的比较发现,病毒抗原在上述脏器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前者脑内的病毒感染滴度较后者高一个对数单位。对病毒的动态观察发现,EHF病毒首先在乳鼠腹腔感染6小时后的腹腔巨噬细胞(Mφ)中分离到、并持续阳性;病毒血症出现在感染后2天,随之在脑、肺、肝、肾和脾脏中查到。以上结果表明:EHF病毒对乳鼠具有广泛的嗜性,脑内感染途径能获得较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提示EHF病毒在鼠mφ中增殖并携带至全身播散,可能是造成乳鼠全身性弥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已证实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们将EHF病毒接种于BALB/C乳鼠,引起明显发病。本文报道感染乳鼠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及酶标spA染色法检测病毒抗原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医鼠类带毒调查、病毒分离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结果,由7份EHF抗原阳性鼠肺标本及9份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各分离到EHF病毒5株。由鼠类分离的5株病毒包括褐家鼠2株,黄胸鼠1株,四川短尾(鼠勾)鼱1株以及中麝(鼠勾)1株。经IFA、ELISA及单克隆抗体的抗原测定,证明所有毒株均属野鼠型、抗原性与76—118株及A_9株接近,但由短尾(鼠勾)及中麝(鼠勾)分离的毒株的抗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据已有的报导,EHF病毒引起易感动物个体感染,无论是经破损皮肤感染,还是虫媒叮咬感染,均以皮肤、粘膜遭破坏为前提。为了探讨EHF病毒可否通过胃以下消化道引起感染,我们选用豚鼠作为实验动物,并设计了一种既能防止EHF病毒从口腔进入非消化道,又能防止实验中形成气溶胶感染的实验攻毒方法。本实验共做三批,使用动物29只,攻毒后72%出现棕褐色稀便和肛门水肿,41%出现一过性发烧。经抗EHF V-McAb检测,79%在肺组织中可检出EHF病毒抗原.实验结果表明:在豚鼠胃肠道粘膜完整的情况下,使其胃肠道暴露于EHF病毒亦可引起感染;从而为证明食入被EHF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引起EHF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中分离的EHF病毒浙10株,感染长爪沙鼠肾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物制品法规要求研制成灭活疫苗。取1ml经肌肉免疫家兔,6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出荧光抗体,至第14~21天为最高峰,荧光抗体效价可达320~2560。经活EHF病毒攻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90%以上。疫苗经1:10或1:30稀释后免疫家兔,荧光抗体阳转率仍达100%,但抗体滴度明显降低。肌肉接种优于皮下接种。本研究证明,甲醛灭活EHF病毒可破坏血凝素活性,从而影响疫苗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可能也会影响中和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_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要是肝窦狭窄、枯否氏细胞增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梗死。急性脂褐素沉积是病毒侵犯肝细胞的间接证据。研究还发现,肝细胞内病毒的多少与病程关系不明确,而与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为探讨EH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我们研制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致敏的诊断血球,建立了检测EHF抗原的R-PHA方法。用此法检测本所分离的EHF病毒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及人工感染EHFV的小白鼠乳鼠脑悬液等,均获得良好结果。以后又应用此法检测了EHF早期病人血清、白细胞冻融液及人工感染EHFV的小白鼠乳鼠血清等,并作了特异的EHF抗体阻断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ENT)对我国22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进行血清分型研究结果除一株具有广谱抗原性外,所有毒株均可准确地被分为血清1型和血清2型,其分型结果与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完全一致。此外,MCPENT法还能对不同流行区EHF病人血清进行分型诊断。此法简便、经济、准确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川江  林乔等 《Virologica Sinica》1991,6(4):309-314,T003
本文介绍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10株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以及用7个McAb免疫家兔,使其产生抗EHF病毒McAb的抗体即抗独特型 抗体(Ab2).Ab2能在体外同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和EHF病毒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EHF-McAb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Ab2,免疫BALb/c小鼠,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Ab3)用荧光和ELISA分别加以测定。结果表明,抗-抗独特型抗体可在体外识别EHF病毒,而不能同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结合,从而支持免疫网络学说,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抗原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将来源于黑线姬鼠肺,褐家鼠肺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的三株 EHF 病毒,在长爪沙鼠肺、肾细胞中传代培养。接种后第一代就能很好增殖,滴度可达10~(6·0-6·5)TCID50/ml。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毒增殖速度加快,第三代在接种后2天即可检出感染细胞,4—8天有50%左右的细胞感染。经传九代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增殖的高峰在接种后9天左右。维持液中有牛血清,冻融和超声波处理能提高病毒滴度。不同温度(33℃和37℃)和 pH(含5%和3%CO_2)培养对病毒增殖无明显影响。经传代的感染细胞仍能与 EHFV 单克隆抗体起反应,并排除ⅠⅡⅢ面型呼肠孤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研究了B淋巴母细胞对EHF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表明EHF病毒可在该细胞中增殖。感染细胞无明显细胞病变,在形态上与对照组无差别。虽然大部分感染细胞呈现明亮病毒抗原荧光,但在电镜下却难以找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在扩张的囊泡中发现一些性质待定的微丝样物质。人B淋巴母细胞持续感染的建立,提示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允许EHF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10株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以及用7个McAb免疫家兔,使其产生抗EHF病毒McAb的抗体即独特型抗体(Ab2)。Ab2能在体外同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和EHF病毒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EHF-McAb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Ab2,免疫BALb/c小鼠,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Ab3)用荧光和ELISA分别加以测定,结果表明,抗-抗独特型抗体可在体外识别EHF病毒,而不能同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结合,从而支持免疫网络学说,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抗原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实验动物模型,在用~(60)Co辐照金黄地鼠增加对EHFV敏感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60)Co辅照金黄地鼠感染EHF后的临床指征检测和观察,探讨γ射线处理金黄地鼠作为疾病实验模型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证明,EHFV感染~(60)Co辐照的金黄地鼠,可得到一个有死亡、有发病、无症状的全临床类型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