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某型飞行器50%的垂直尾翼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模型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研究了该系统的神经网络建模问题。分别采用单频信号和不同频率范围的扫频信号作为激励信号,基于外时延反馈的双BP神经网络,采用改进的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NARMA)对模型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进行辨识和动态建模。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辨识精度高,训练时间短,所建网络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辨识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2.
由于磁流变液的机理尚未清晰,故以其作为介质的磁流变阻尼器具有未知的非线性特性.鉴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万能逼近能力,该文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研究磁流变阻尼器的模型辨识问题.首先利用BP神经网络在对磁流变阻尼器的正模型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利用递归神经网络对磁流变阻尼器的逆模型进行辨识.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可以准确地对磁流变阻尼器模型进行建模,并且逆模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振动抑制.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适用于工程实测ICP振动加速度计信号的积分方法,该方法可由振动加速度信号得到较精确的振动速度和位移信号,实现了基于振动信号的相空间分析,有效识别了复杂机械结构的非线性时域运行特征.为了解复杂机械结构的非线性频域运行特征,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频域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大型振动筛的非线性运行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矩形简支薄板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通过对薄板表面施加激振力,来控制其振动噪声的辐射特性,采用有辨识器和无辨识器两种反馈控制算法实施频域控制.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和辨识器的拓扑结构均采用神经网络,分别称为神经网络控制器(neural network nontroller,简称NNC)和神经网络辨识器(neural network identifier,简称NNI).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控制策略均可实现多频点控制,前者精度高,后者易实现.构建了简支薄板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系统,针对易实现的无辨识器控制算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控制效果良好,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智能结构振动控制中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智能结构振动控制为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辨识研究。分析了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原理及BP神经网络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是建立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模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阳丹  王湘江 《机电工程》2014,(1):57-61,85
针对智能材料中存在的迟滞问题,对其开展了迟滞非线性特性分析,建立了迟滞系统。该迟滞系统由两个部分串联构成:一部分是滤去传递函数影响的Preisach模型;另一部分是不考虑迟滞影响的系统传递函数。将离线和在线辨识方法应用到辨识迟滞系统中,应用最小二乘法离线辨识得到了辨识传递函数参数,再用此辨识传递函数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辨识的初始权值,得到了神经网络在线辨识的辨识模型;建立了辨识传递函数的逆模型控制系统和前馈逆模型PID控制系统,并对辨识系统进行了迟滞非线性补偿。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辨识方法的可行性和补偿控制的有效性在仿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线性控制系统辨识建模难的问题,系统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辨识建模理论和方法,然后利用回归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设计了一个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辨识建模系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SVR具有很高的建模精度和较强的泛化能力,从而验证了该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时间序列建模法对1:2垂尾模型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系统进行试验建模,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系统的ARX模型,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适用于垂尾模型这种结构,此方法对结构的复杂程度依赖较弱,所建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的神经网络模型参考控制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和动态系统控制中的成功使用,介绍了典型前向网络的BP算法,采用模型参考控制的神经网络控制结构对一简支梁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研究,并详细阐述了在MATLAB环境下的仿真过程和仿真结果,最后展望了神经网络在冶金行业板形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机械强度》2013,(6):724-729
连接界面的非线性黏滑摩擦行为对结构的动力学响应有重要影响。基于描述界面多尺度黏滑摩擦行为的Iwan模型建模连接刚度和阻尼的非线性特性,利用连接结构的幅变非线性动力响应时程信息,提取响应包络作为特征参量,构造用于模型参数辨识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并分别以含非线性连接的集总参数系统和螺栓搭接梁结构为对象,进行数值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所提取的特征量和构造的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连接界面非线性黏滑摩擦模型参数的辨识,且具有简单、精度高和对噪声有一定鲁棒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并行环境下基于层次与特征技术的设备资源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庆夕 《中国机械工程》1999,10(11):1231-1234
将层次建模技术及特征建模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设备资源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抽象,并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提出了设备资源特征的面向对象表达策略,建立了设备资源的层次模型和特征模型,为不同应用环境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设备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12.
孙玉全  高展  薛劲松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248-1251
提出当前用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对制造企业进行建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该方法基本能克服现存问题,并用该方法为制造企业系统建立了一个参考模型。该模型覆盖了工厂管理中的经营操作与制订决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阐述过程管理的内容、过程建模的重要性 ,分析基于消息的模型、工作流模型和对象生命周期模型三种传统的过程建模方法 ,提出在动态业务过程中生命周期模型与工作流模型集成的过程建模方法 ,并用实例分析其在PDM系统过程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共有4种分析模型应用于注塑成形CAE系统:1维分析模型;2·5维中面分析模型;2·5维双面网格分析模型;3维实体分析模型。详细讨论了2·5维中面分析模型,2·5维双面网格分析模型和3维实体分析模型3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模拟结果的比较,研究了不同分析模型对注塑分析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在使用CAE系统中选择分析模型的规则。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智能 CAD 系统的产品建模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基于智能CAD系统自顶向下的产品建模方法,以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为例,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该机构的概念模型、装配模型和零件模型。不仅实现了运动仿真、结构仿真和工作点运动规律的输出,而且,通过模型与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联,建立了它们之间的设计参数双向传递机制,实现了三种模型的联动设计,为并行设计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型构件的企业模型体系与建模技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探讨了企业模型体系及其建模方法这一支持企业集成的共性技术,首先从企业模型体概念出,分析其结构特征及内部单元间的关系;继而在划分企业行为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重用的模型构件概念;以模构件为基础,以行业参考模型为支持的企业建模方法,由形成参考模型、客户企业模型这制和开发设计与实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品结构的全生命周期形式化建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分析产品结构的内涵基础上,提出基于产品结构具有时间、数据和粒度三维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概念和相关术语,全面表达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产品相关信息。给出模型的节点、节点属性、关系和结构子树的定义,以及节点和节点属性的操作方法。论述操作规则和模型结构子树的构建步骤。示例阐明产品从需求结构子树到回收/报废结构子树的全生命周期模型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制造信息系统概念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制造信息系统是制造系统的抽象,制造信息系统中的制造信息在企业内部分为垂直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水平方向上又都有相应的制造信息相互作用,而不同的垂直层次之间的制造信息也相互作用,每一个层次又都与外界环境交互共同完成生产制造活动,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9.
将三视图的思想用于分布式数字控制(DNC)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以面向对象方法作为主视图,建立了一种基于三视图的DNC系统形式模型,并对基于这种模型的DNC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描述;以实体—关系图和事件—响应模型作为辅助视图构建了类表示模型,提出了一种资源可重用的DNC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星载嵌入式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软件相比,星载嵌入式软件对软件的可靠性有更严格的要求。而软件测试过程模型是指导我们按照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测试,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必要手段。本文在W模型和X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星载嵌入式软件的特点,给出一种适用于星载嵌入式软件的测试过程模型——蝴蝶模型。该模型不仅完整体现了对整个开发活动的测试,而且支持迭代及变更,尤其适用于星载嵌入式软件的研制需要经历多个周期的特点,为星载嵌入式软件高效的研制和满足高可靠性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