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P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与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单纯卵圆孔未闭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常规止凝血检测指标、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与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FDP、TM、TAT、PIC和t-PAIC均是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D-D、FDP、TM、TAT、PIC和t-PAIC预测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联合检测诊断肝癌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42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形成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35例)和无血栓组(10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以及其联合检测对肝癌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血浆FDP、D-D水平呈正相关(r=0.275~0.457,P<0.05),与血浆FIB、AT-Ⅲ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浆TAT、PIC、TM、t-PAIC诊断肝癌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550、0.672、0.650,联合诊断的AUC为0.915,灵敏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肝癌血栓优于单项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凝血标志物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4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143例,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88例)和死亡组(55例)。检测患者进入ICU接受抗凝治疗前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2组的凝血标志物水平,分析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价凝血标志物水平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死亡组血浆TM、t-PAIC、FDP、D-D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FDP、t-PAIC是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显示,TM、FDP、D-D、t-PAIC水平增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ICU危重症患者血浆TM、t-PAIC、FDP、D-D水平与其预后及生存率密切相关,对ICU患者凝血标志物TM、t-PAIC、FDP,D-D水平进行持续监测,不仅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可协助临床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伴心脑血管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为鉴别诊断肾脏病伴发心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南京鼓楼医院肾脏科98例CKD患者血液样本,根据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病分为2组:无心脑血管病(A组)31例,伴有心脑血管病(B组)67例。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患者抗凝及纤溶指标,包括: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ROC曲线分析有显著差异指标对CKD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B组Fib、D-D、TM、TAT、PIC、t-PAIC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PT、APTT、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TM、PIC预测CKD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858、0.927、0.738(P<0.05)。结论?CKD伴心脑血管病患者Fib、D-D、TM、TAT、PIC、t-PAIC水平有显著改变且Fib、D-D、TM、PIC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监测上述指标可以辅助临床诊断,减少C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4项指标与肺癌病情发展及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158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13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45例]、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分别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肺癌组有或无转移组,以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组上述4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肺癌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但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转移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或P均0.05),其中SCLC组有或无转移组血浆t-PAIC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手术后7~10 d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肺癌患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升高,4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可能与肺癌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117例晚期NSCLC患者(肺腺癌102例,肺鳞癌15例)化疗前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依据化疗后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83例)与疾病进展组(34例),并与健康人对照组(94例)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进行比较。以化疗2个周期后疾病控制为标准,运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率对化疗后疾病进展的诊断效能。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进展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疾病控制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控制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与稳定期患者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AECOPD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的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静脉血3 mL,通过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检测TAT、PIC、TM、t-PAIC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TAT为(4.94±2.75)ng/mL,PIC为(1.13±0.22)μg/mL,TM为(9.10±2.47)IU/mL,t-PAIC为(8.31±2.36)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血栓前标志物指标对判断AECOPD患者是否发生血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AECOPD患者的TAT、PIC、TM、t-PAIC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于血栓形成,检测TAT、PIC、TM、t-PAIC水平对判断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的疑似DIC患者的111例,根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标准,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在临床怀疑DIC时检测诊断DIC相关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及TM、TAT、t-PAIC、PIC。比较组间TM、TAT、t-PAIC、PIC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切点及诊断效能。结果 DIC组的TM、PIC和t-PAIC值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值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861、0.819;cut-off值分别为:24.950U/mL、2.836μg/mL、13.100ng/mL;灵敏度分别为:60.7%,89.3%,71.4%;特异度分别为:81.0%,82.8%,87.9%,采用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9%、95.7%。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的TM、tPAIC和PIC水平等对早期诊断DIC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4项指标与肺癌病情发展及手术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158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13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45例]、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分别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肺癌组有或无转移组,以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组上述4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肺癌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但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转移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或P均<0.05),其中SCLC组有或无转移组血浆t-PAIC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手术后7~10 d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结论:肺癌患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升高,4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可能与肺癌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凝血及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ECOPD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AECOPD患者TAT、PIC、t-PAIC、PT、FIB、TT、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TAT与PIC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PIC与PT、TT呈负相关,与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FIB与TT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于血栓形成,利用上述凝血与纤溶指标对判断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衰竭组(n=23)和热射病组(n=22)。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和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以及血栓标志物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t-PAI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热衰竭组患者TM[7.3(5.4,9.3)TU/mL]、TAT[2.6(1.5,7.2)ng/mL]、PIC[0.7(0.4,1.0)μg/mL]、t-PAIC[3.8(2.1,7.0)ng/mL]相比,热射病组患者TM[17.1(9.2,24.7)TU/mL]、TAT[23.4(10.4,44.3)ng/mL]、PIC[2.0(0.9,5.2)μg/mL]和t-PAIC[17.0(8.3,44.1)ng/mL]均升高(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恶性肿瘤患者形成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方法诊断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366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男562例,女804例,年龄(59.45±15.10)岁],对照组为70名健康体检人群[男35名,女35名,年龄(50.41±18.90)岁],其中形成静脉血栓69例,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20±15.71)岁。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根据各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项标志物的诊断性能,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及乳腺癌(P<0.05);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血栓组的TM、TAT、t-PAIC及PIC水平高于对照组,非血栓组的TAT、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0.57 IU/ml(敏感度为50.30%,特异度75.50%,AUC=0.671),TAT的最佳截断水平为4.16 ng/ml(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62.80%,AUC=0.757),t-PA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44 ng/ml(敏感度为52.50%,特异度为84.00%,AUC=0.682),P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8μg/ml(敏感度为67.20%,特异度为79.50%,AUC=0.790),四项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最佳,诊断性能最好(86.90%,AUC=0.807)。年龄、分期、转移、手术、肿瘤直径及PIC水平是影响恶性肿瘤VT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血栓发生率不同,TM、TAT、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性能最好,可作为恶性肿瘤发生VTE的新型筛查方法。年龄、分期、转移、手术及肿瘤直径是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高危因素,P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内并发VTE风险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指标、纤溶检测指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根据SYNTAX评分分为0~22分组35例、23~32分组30例和33分以上组1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对各组LDL水平、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水平、血浆D-二聚体(D-D)、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LD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3分以上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0~22分组、23~32分组(P<0.05);APTT水平低于0~22分组和23~32分组(P<0.05);23~32分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0~22分组(P<0.05);APTT水平低于0~22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LDL水平与APTT呈负相关性(P<0.05);与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凝血指标及纤溶检测指标异常,能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且与LDL存在强相关性,加强凝血、纤溶检测指标测定可辅助LDL对冠心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TM、TAT、t-PAIC和PIC,分析其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正确度、线性检测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系列文件的要求,评价其检测结果。结果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栓4项时,批内、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均10%,携带污染率均1.0%,线性检测中a值均在1±0.05范围内,决定系数r2均≥0.950 0,临床可报告范围、正确度和生物参考区间均符合要求。结论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栓4项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预测血栓前状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MM患者49例,以13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栓四项和凝血五项结果,包括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除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M患者组其他凝血五项和血栓四项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间的比较显示,轻链组TT降低,Fib明显升高;IgG患者TM高于IgA和轻链组。不同DS分期结果显示,Ⅱ期患者Fib降低,TM和tPAI-C升高较为明显。结论 监测MM患者凝血五项和血栓四项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不同分型和分期间凝血指标变化的特点予以早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标志物与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分别检测164例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其中81例为呼吸道肿瘤组、83例为消化道肿瘤组)和52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浆TM、TAT、PIC、t-PAI-C水平,分别比较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恶性肿瘤有转移者和恶性肿瘤无转移者之间4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TM、TAT、PIC、t-PAI-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呼吸道肿瘤组TM、TAT、P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I-C水平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肿瘤组TM、TAT、PIC、t-PAI-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有转移者TAT、PIC、t-PAI-C水平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P0.01),而TM水平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肿瘤组和消化道肿瘤组中恶性肿瘤有转移者的TAT、PIC、t-PAI-C水平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P0.01),TM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紊乱。血浆TM、TAT、PIC、t-PA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