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建筑学中的地方性研究,不可能脱离现代性的语境。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模糊使得建筑地方性的研究需要寻找新的视野及路径。当下,建筑地方性的理论和实践早已由原来对"风格样式"的追寻转向现代性语境下对"认知观念"及"空间图式"的投射与呈现,表现出一种由"物性"向"心性"的转变。文章以活跃于西南地区的几位建筑师为例,针对他们的设计实践及作品进行了有关建筑"地方性"及其呈现方式的解析和讨论,阐明了由"物性"到"心性"的转变应是建筑学地方性研究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筑地方性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人们对待历史以及传统的态度。该文通过对重庆博建设计中心(重庆房子)"地方性"呈现方式的解析,审视了当代背景之下,建筑师对建筑地方性及地方记忆的认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路径以及表达方式的转变,从而探讨建筑地方性关于"形"与"神"、"物"与"我"的新思考,以期延展对中国当代建筑地方性问题的持续性研讨。  相似文献   

3.
以在地性为研究视野,以史料的进一步考据为基础,再度近距离观照百年前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活动,探明不同地方主导力量下该学科的创建初衷、发展定位,梳理建筑科建设主体人员的群体特征、地缘特征及差异性贡献,厘清在现代教学框架与在地性传统建筑碰撞下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建设,从原境上理解苏工专建筑科的建立动力与初始成长,提出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带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伴随着原生建筑现代 性衍生的初始探索过程,进而讨论了在地性社会土壤与建筑教育现代性构建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多元可能之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谱系”的视角切入19世纪英国建筑理论家A.W.N.普金的建筑思想与作品中现代性的史学研究。探明普金建筑思想及作品中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生发机制,明确其对世界现代建筑体系的奠基性贡献,勾勒以英国为源点的世界现代建筑谱系分支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世界现代建筑演进的错综源流特征,以及建筑现代性内核之稳定性、边界之弹性的规律,进而提出微观地、批判地、“谱系”地观照建筑现代性初生阶段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民居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蕴含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生态经验,更包含了先人朴素睿智的哲学观。这些在现代化的演进中弥足珍贵,更值得借鉴。论文从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建筑内外空间系统组织、地方性材料应用、"整体性"生态设计思维4方面提出传统民居营建的生态经验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适用技术观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晓扬 《新建筑》2005,(6):69-72
将适用技术的概念应用到地方建筑的研究中,剖析了建筑技术、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建构出当代适用技术观的基本理论构架。首先总结了适用技术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归纳出当代适用技术观的内涵。然后,将地方性概念置于当代环境中审视,重新梳理了地方性、现代性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适用技术的实践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方案的对比与优化,从整体规划、功能布局、流线安排等方面对超大型医院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在建筑造型方面通过"生命之树"的形态突破,营造出现代性与地方性共生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5)
"审美现代性"研究从现代性视域出发,美学的探索和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本质论的研究范式,它开启了美学研究的当代新篇章。在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审美现代性"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正在追求革新美与审美的标准,从而使其更好地发展。文章结合田黎明水墨画创作中的"审美现代性",从其作品中"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入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发现其内在规律,对"审美现代性"更好地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王澍2017年与陆文宇共同推出"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中10年教育实验/实践的初步成果,试图从这样带有批判与改革色彩的教育实践及其与"亚洲后起近代化国家"在现代性进程所共同遭遇的问题,以及"五四运动"以降"反传统"现象对当代/文明的影响,探讨王澍选择以文化作为教育基点的意义;并探讨在学习现代性的3个核心"思想、技术、建制"后,是否"多重"与"非线性"的现代性进程模式才是看待文明发展的正确方法。藉此衍生如何能以教育回应现代性过程里,人的主体不断丧失的危机,也是王澍在中国美院实验教学所提出的命题─教育本在于"造人"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时下,"传统文脉"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设计的文本中,"新中式"也同时作为一种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立面的新标签。实际上,对传统的简单复制或者盲目丢弃都不能为地域建筑提供出路,地域建筑需要寻找到"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平衡。该文以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为例,通过总体布局、空间形制、建筑语汇三个层面的论述,试图在当代建筑语境下,对传统元素进行梳理和重构,为未来的校园设计创作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11.
位于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农耕聚落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传统农耕聚落发生、发展、更替的演进过程。现时语境下,传统农耕聚落被"现代性"蚕食、消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文从本土视角探讨关中乡土聚落的演进规律,分析其空间变化特点,认为"价值重构"是传统农耕村落适应性生存的必然路径,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民居建筑应该保留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不应该盲目模仿城市建筑.传统民居的现代传承既能满足了功能与审美层面的现代性,又传达了"联想"的传统建筑特色.本文结合实践对传统民居的现代传承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吕海平  朱光亚 《华中建筑》2010,28(6):140-145
该文从"沈阳市政公所"的报批图纸入手,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那些设计无名建筑的传统工匠和设计师身上,剖析其图纸表达和图纸上的建筑设计表达,对照设计师和传统工匠、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不同的教育背景,揭示出沈阳异于西方建筑现代化特征的另类现代性,并试图对沈阳近代另类现代性的根源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中国建筑学的历史是和"现代"相互纠缠的历史。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首先是普适的现代性的一部分,它分享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诸如理性、进步、专业化,也交织着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又只能体现在具体性中。实际上,全球化的现代性所具有的普遍性也是来自于复数的具体性之中,不同的现代性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激发,才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建筑的现代性。2015年5月30日至6月1日,"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本期杂志主题板块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从"政治、制度、话语","谱系、时代、个案","全球、地方、身份"三个方面呈现会议成果,以探索构想和描述中国建筑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关注岭南建筑创作中的"现代性"根源。分别从西方建筑思想的现代性内容、岭南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历程等方面,分析、思考了岭南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四川道明竹艺村乡土重建项目为例,从在地文化、社区凝聚力、产业复兴以及对外互联等多方面探寻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建造产业化方法来思考与提升传统建造范式在中国乡村的演进,对于未来技术人文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建筑数字化设计和相应发展起来的新建造方法,来重新定义乡村建筑产业化与小规模工厂化预制,将会深远影响乡村建筑的生产流程,并大幅提升中国乡村建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战后的台湾现代建筑发展,伴随着内在政经的更易,与应对外在全球的趋势,显现一种在单向与迂回间,不断替换的演进过程。此处,单向指的是意图与现代性接轨的学习,迂回指的则是对自体何在的思索反省。两股力量交替演绎,引发许多内在的辩证,譬如在地与全球、文化、社会与现实的关连。本文将以1988年迄今的现象演变,尤其对于台湾现代建筑与小区的结合,在整体趋势上的发展做出描述与观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近期理论动向为反思当代建筑与现代性之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文章指出,在最近的研究中,单极的、线性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模型,正在为"多元"、"全球"和"他者"现代性所代替.这个转向鼓励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量现代性,并为观察建筑与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视野.文章回顾呈现于20世纪主流西方话语中建筑的现代...  相似文献   

19.
<正>在1914年,谈论"中国"建筑、"瑞士"建筑或"印度"建筑还是有意义的。100年后的今天,战争、多元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发展状态、国家和国际的建筑运动、个人的才能、人际关系的变化、随机的个人轨迹和技术的发展,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曾经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的建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开始变得可以通用,国家身份似乎也已经牺牲,被现代性取而代之。在双年展常规日程之前的一年,我们就决定开始着手准备,我们希望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做好国家馆的协调和组织。理想情况下,  相似文献   

20.
兰俊 《华中建筑》2014,(9):25-32
该文以20世纪20~40年代间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为背景,呈现了影院建筑在美国电影产业第一次极盛时期随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三种类型,即经济大萧条前后出现的电影宫殿和社区宫殿以及"二战"以后出现的新影院。在此现象基础上,该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建筑运动等角度分析造成影院建筑类型演进的原因,总结"二战"后新影院建筑的成型对电影文化、消费娱乐及后续影院建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