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李学游 《现代保健》2011,(28):50-51
目的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1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师并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rrjk》2017,(14)
目的:探析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予以24h心电监测,对两组患者2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发生次数分布情况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方面,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6:00~12:00、12:00~18:00时段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其他时段(P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h心电监测可知,6:00~12:00、12:00~18:00时段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其他时段,为此应加强此时段的护理干预,进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急性心梗后心律失常的患者一共有12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给予循证临床护理干预,对其之间的关于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当中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临床护理对策,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1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1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23.8%;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其高龄、合并泵功能不全性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律失常、急性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时间长有关;40例肺部感染患者死亡12例,病死率为30.0%,128例非肺部感染患者死亡4例,病死率为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高,针对该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可能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重要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电图是否呈现ST段抬高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所有患者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监测结果.选择资深心电图医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概率为30.56%,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56%,ST段抬高的患者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且其预后结果低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结论:心电图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并展开救治,提高患者生存率,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决定病死率的关键因素。临床上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抢救措施,虽然能够成功挽救患者,但部分患者存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风险。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后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对于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胸段水平硬膜外阻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可更加合理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时间以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主要时间段进行统计,并对患者加强临床护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以5:00~下午4:00较为多发,而在下午5:00~次日凌晨4:00的发生概率较低。在易发病期间加强护理,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显著降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时间规律性,应该在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时间段加强护理观察,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规律,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200例,均接受24 h心电监护,统计其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给予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结果:1~4时与21~24时两个时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主要发生在AMI后第2d的凌晨5时至晚上8时之间,9~12时的发生率为32.5%,高于其他时段,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并发心律失常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根据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特点在易发时段密切观察病情,给予精心护理,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治疗措施、预后有直接关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存在猝死风险,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痛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患者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3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死因为心源性休克致死1例,心律失常致死1例。结论: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临床治疗比较麻烦,必须加强心功能保护与护理干预,以此减少恶性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司仁贤 《工企医刊》2009,22(5):15-17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类型。方法:回顾总结86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类型。结果:前、侧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泵衰竭,下、后壁心梗易发生胃肠道症状。非Q波性心梗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前、侧壁,下、后壁心梗易发生一过性血压降低。在心律失常类型中以频发室性旱搏最为多见。旱搏发生率最高为前、侧壁心肌梗死,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尿激酶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类型均与心梗部位有关,应掌握其临床特征及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从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的价值,选择最佳护理干预方案。方法: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以及优质护理组,组间例数一致。对比两组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急性心梗患者各项实验指标数据对比,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符合患者需求,具有推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参数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南安市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24 h内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24 h心电活动,采用心电散点图技术测量24 h QT间期变异性(24 hQTV)、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检测两组患者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的T波-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波峰-末间期(Tp-Tec)、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Ted),比较两组的上述心电图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心电图参数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24 h QTV、SDNN、SDANN-index、SDNN-index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相关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为急性心梗组、7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恢复期心梗组、7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陈旧性心梗组以及7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非冠心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组患者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梗组、恢复期心梗组、陈旧性心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CD14(sCD14)高于非冠心病组,并且急性心梗组IL-6、sICAM-1、sCD14高于恢复期心梗组、陈旧性心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影响因素后,CMV IgG与IL-6、sICAM-1、CRP、sCD14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急性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而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后24 h内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9例,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7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年龄更大,白细胞计数(WBC)、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更高,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水平更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Killip分级为Ⅲ~Ⅳ级、梗死部位为下后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QRS-T夹角>90°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Killip分级为Ⅲ~Ⅳ级、下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2例,依托于数据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患者。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测的方法,观察组则通过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13.89%,对照组患者的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44%,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行心电监护仪的方法,可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3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都使用心电图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T尖波增宽、15例患者出现ST段抬高、8例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12例患者出现急性损伤阻滞。此外,存在缺血性J波表现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缺血性 J 波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T 尖波增宽、急性损伤阻滞等征象,也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电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珍 《中国医师杂志》2005,7(3):414-414
探讨心电图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以指导救治。结果表明,急性心梗24h内为疾病高危期,应加强监护,防止发生心性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