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可娜 《现代保健》2011,(18):30-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司仁贤 《工企医刊》2009,22(5):15-17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类型。方法:回顾总结86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类型。结果:前、侧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泵衰竭,下、后壁心梗易发生胃肠道症状。非Q波性心梗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前、侧壁,下、后壁心梗易发生一过性血压降低。在心律失常类型中以频发室性旱搏最为多见。旱搏发生率最高为前、侧壁心肌梗死,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尿激酶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类型均与心梗部位有关,应掌握其临床特征及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从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监测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情况。结果: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6例患者急性心梗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对36例患者给予抢救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36例患者病情均保持平稳。监测36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间:有17例患者发生在6-12h,有3例发生在1-6h,有10例发生在12-18h,6例发生在18-24h。结论:急性心梗患者要加强24h内的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掌握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评估和判断,通过临床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时采取救治措施,以此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34例静脉溶栓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溶栓治疗者28例临床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4%.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播或窦房阻滞多见。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周明霞 《药物与人》2014,(6):192-192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静脉溶拴时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168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所有168例急性心梗患者均采取静脉溶栓方式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静脉溶栓前、中、后的全面护理,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率以及病死率,记录静脉溶栓时间以及治疗后血管再通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血管再通患者为113例,血管再通率为67.26%(113/168),静脉溶栓治疗时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患者为94例,在再通患者中多占比例为83.19%(94/113);不良反应患者为28例,不良反应率为16.67%(28/168).其中9例发生皮肤出血;病死患者为4例,病死率4.17%(4/I68)。结论:急性心梗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方式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静脉溶栓前、中、后的全面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率以及病死率。全面护理能够显著帮助急性心梗患者进一步恢复,是临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关键,医院以及患者家属均应予以重视,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尿激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运用尿激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发病时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总结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最佳治疗时间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结果研究发现,7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48例冠脉再通,再通率达到66.7%。冠脉再通率与发病时间呈反比,发病时间越短,再通率就越高,发病2h之内出现再通的几率最高,可达到77.3%。经过溶栓治疗后,62例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86.1%,50例心电图得到有效改善,总有效率为69.4%;2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6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出现皮下出血,经过对症处理后相关的不良反应均很快消失。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尿激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将血栓溶解,恢复血流再灌注,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几率以及改善心功能。溶栓治疗最好选择冠脉闭塞后不超过3 h时间内实施,在应用尿激酶前要详细了解适应症,并对凝血指标进行严格检测,这样实施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再对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于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5),其年龄段以≥60岁为主,心肌梗死部位以心肌下壁、前壁为主,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为主。(2)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梗死部位(下壁)、TIMI血流分级(0级)、介入治疗时机过晚、右冠状动脉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人群,其影响因素为梗死部位、TIMI血流分级、介入治疗时机、右冠状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轻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年轻组和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肌磷酸激酶(CK)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发病后胸痛明显,CK及cTNT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老年组高。老年组则心率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何顺德  张胜 《现代保健》2009,(32):82-8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疗效和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82例,再通率68.3%,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5.7%(48/56),发病6~20h溶栓再通率53.1%(3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7.1%,心绞痛发生率3.6%,病死率3.6%;未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18.8%,心绞痛发生率12.5%,病死率17.9%。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医院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规范化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影响。方法按照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住院规范化治疗流程,对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规范抢救措施延伸到包括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以及入院后再灌注治疗。对于症状出现在12 h内的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不愿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ST段抬高者行溶栓治疗。结果采用规范化流程行急救措施,患者总死亡率为8.8%,除外放弃抢救而死亡的患者,则死亡率为7.4%,均低于10.1%的卫生部2005年急性心梗住院期间死亡率。结论较短的发病至入院及入院至再灌注时间,可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 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符合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78例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并发症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血管再通率达70.51%(55/78),且溶栓治疗时间窗越早,患者血管再通率越高;而溶栓治疗不良事件以心律失常和出血较为常见。结论在没有条件开展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在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分析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了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该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6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在心电监测下利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患者,有27位患者的冠脉满足再通标准,再通率达到了73.91%;有9位患者的冠脉低于再通标准,其中有1例病例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前6h内使用溶栓治疗的再通成功率明显要好于6h以后再治疗的再通成功率,统计学结果显示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时间越早越好,对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死亡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无溶栓禁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静脉滴完,溶栓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结果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8.0%;再通率与发病距溶栓的时间有关,发病距溶栓〈6h再通率达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确切,仍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后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