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琪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研究,它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从中医脏腑辨证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尤以脾、肾二脏极为重要,其他亦与心、肺二脏有关。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贮留为病机关键。临床呈现病邪起伏,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证候。治疗单凭一方一法难以应变,当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等诸法,正邪兼顾,方能恰中病机。然由于病者个体差异,治疗过程中疾病之演变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等不同因素,必须既要辨证又要识病。张琪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治规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郑海生  王荣  刘凯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28-1430
目的 以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meta分析为依据客观评价中医固脾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杂志,选择中医固脾肾泄浊法与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共纳入1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西医组相比,固脾肾泄浊法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总体疗效,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方面优于西医治疗组.结论 固脾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优于西医,但还需要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做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的湿毒潴留,胃失和降的病理特点,于治疗中采取和胃泄浊治法,对衬湿泄浊,和胃排毒,纠正湿毒困阻,脾肾两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益脾肾泄湿浊中药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肾功能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中药合剂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基础治疗一致,中药合剂组加服益脾肾泄湿浊中药合剂,对照组加服中成药尿毒清颗粒。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血红蛋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益脾肾泄湿浊中药合剂组可以明显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脾肾泄湿浊中药合剂可以有效升高血色素,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延缓CRF进展。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一个临床综合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未经有效的治疗均会导致慢性化,甚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脾肾两虚、浊瘀阻滞的病机拟定了补脾肾活血泄浊方,并对内科门诊及病房应用补脾肾活血泄浊方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为哈尔滨航天风华医院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其中住院病例30人,门诊病例20人。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76±12.20岁。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38例,肾功能衰竭期12例,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补脾肾活血泄浊方治疗组25例,其中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病1例。中成药尿毒清颗粒对照组25例,其中原发性慢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肾劳”范畴,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脾肾衰败,秽浊之邪排泄障碍,留于体内为患。其中浊邪含义较广,本病中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1]。泄浊,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浊阴从下窍而出。孙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泄浊理论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在脾肾,实在水湿、湿浊、痰饮、瘀血、热毒蕴结。补肾泄浊法标本兼治,与CRF病机的对,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扶正泄浊保肾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60%),P〈O.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扶正泄浊保肾汤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今的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张东岳教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张东岳教授运用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清热利湿、调气化滞,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温补肾脾、涩肠止泻,柔肝健脾、止泻止痛,益气健脾、养血化滞等六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经验。结果:张东岳认为脾虚夹湿为炎症性肠病主要病机,久病及肾,湿邪、气滞、脾虚贯穿于本病始终。结论:张东岳教授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证,脾肾气虚为本,风邪、湿热、瘀毒为标,湿热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治法从脾、肾、肝、肺等入手,兼以清利湿热、祛风、摄精固涩等,久病重症者可加用虫类药物,配合活血化瘀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张宁科学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经验。根据慢性肾衰的病机特点,临床用药主张补益脾肾,扶正为要;养肝和血,肝肾同治;活血通络,祛湿泄浊;随证灵活加减,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段光堂教授运用肾衰Ⅰ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段光堂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壅为标,依据本病的病机创制出肾衰I号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肾衰Ⅰ号方治疗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说明肾衰I号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阻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以益气健脾化湿方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86.7%.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血小板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19.
血浊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血浊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陈述血浊证的基本表现,并将其分为气滞血浊、热毒血浊、寒客血浊、痰湿血浊、正虚血浊等证候;提出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等治疗方法和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剂化浊行血汤,列举了化浊系列方剂。  相似文献   

20.
总结仲景治疗虚劳之法,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病因以五劳七伤损及脏腑为要,治则包括:(1)甘温健脾,斡旋中州;(2)补肾填精,扶正固本;(3)慢病缓图,兼顾标本。后世在其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认为“风湿、虚、瘀、浊毒”常相互交织,促进慢性肾衰竭的发展,故临床诊治时须“有是证,用是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