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  相似文献   

2.
颅内宽颈动脉瘤包括绝对宽颈和相对宽颈,前者指动脉瘤颈宽≥4mm,后者指动脉瘤颈体比〉1:2。随着辅助栓塞材料的不断更新,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球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覆盖瘤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成功病例在逐年增加。但是在颅内动脉远端(包括大脑中动脉分又部、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尖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海  宋玉瑄 《山东医药》2001,41(24):60-6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5例为前交通动脉瘤;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结果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例患者100%栓塞,4例95%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并停留在胼周动脉A4段,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4例获得3个月造影随访,6例获得6个月造影随访;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未见瘤腔扩大或再通,1例瘤颈残留。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7)、(3.2±0.8)、(2.8±0.9) mm,F=24.3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0±0.7)、(3.1±0.7)、(2.7±0.8) mm,F=13.9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高载瘤动脉直径的特征可能是其较低破裂风险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量数据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 ,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 ,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 %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 1/ 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 ,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 ,称宽颈动脉瘤 ,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发病突然、易反复出血、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我国年发病率约为2/10万人[1]。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及重要方式[2],可以通过清除颅内积血、夹闭动脉瘤颈而达到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效果。若夹闭动脉瘤的瘤夹不能完全夹闭瘤颈,动脉瘤有复发的风险[3]。故要求夹闭动脉瘤尽量将瘤颈夹闭完全,使动脉瘤夹叶片与瘤颈呈直角关系。但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时术者需在  相似文献   

11.
应用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4-61岁,平均4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16例患者1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其中1例应用球囊辅助成形技术,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7例获随访3~9个月,均未见复发.认为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费昶  刘军 《山东医药》1997,37(4):7-8
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的26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治愈19例,病残6例,死亡1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 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 d内治疗,23例于6 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 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 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 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三维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形态、是否存在子囊,测量瘤体长度、最大直径和瘤颈宽度,并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之比(aspect ratio,AR).结果 共纳入243例患者(289个动脉瘤),其中破裂组149例(171个动脉瘤),未破裂组94例(118个动脉瘤).破裂组女性(71.1%对51.1%;x2=12.13,P< 0.01)、高血压(57.7%对38.3%;x2=8.69,P=0.003)、吸烟(53.0%对39.5%; x2=4.12,P=0.045)、动脉瘤存在子囊(63.7%对39.8%;x2=16.07,P<0.01)以及最大直径>5 mm(80.7%对66.9%;x2 =7.06,P<0.01)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最大直径> 10 mm(31.6%对52.5%;x2=12.77,P<0.01)比例显著低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小于未破裂组[(8.68 ±5.79)mm对(10.67±5.78)mm;t=-2.91,P=0.004],而瘤体长[(8.27±4.19)mm对(6.94±4.77) mm;t=2.50,P=0.013]和AR[(2.32±1.18)对(1.42± 1.21);=6.34,P<0.01]长于和高于未破裂组.在289个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103个,后交通动脉瘤8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6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9个,基底动脉动脉瘤25个,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分别为63.1%、79.8%、41.1%、33.3%、33.3%和36.0%,P<0.01)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6.3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673 ~ 10.844;P<0.01]、存在子囊(OR2.789,95% CI 1.624 ~4.792;P<0.01)以及最大直径>5mm(OR 1.866,95% CI 1.012~3.437;P=0.04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动脉瘤患者发生率和破裂率均高于男性,高血压、吸烟史、存在子囊、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瘤体长度以及AR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其中女性、存在子囊和最大直径>5 mm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电解可脱性弹簧罔(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的出现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快速的进展,其治疗效果可与手术相媲美。因此,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成为继手术夹闭之后又一可靠的方法^[1]。但颅内宽颈动脉瘤(体/颈比〈1.5或瘤颈直径〉4mm)由于瘤颈宽,其完全栓塞率低,弹簧圈解脱后易突入载瘤动脉而造成脑梗死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最大直径≥2.5em的动脉瘤,是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5%,多发生在解剖结构复杂的Willis环附近。由于其体积大,载瘤动脉常扩张成为动脉瘤体的一部分,穿支和分支动脉也常直接从动脉瘤体发出,且动脉瘤颈宽大,瘤内常有血栓形成,使其治疗非常困难。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或采用栓塞材料栓塞瘤体,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主要分布于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80%~90%位于颅底动脉环前部,其中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连接处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约占40%。90%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而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前会由于瘤体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而出现头痛等先兆症状,动眼神经麻痹则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环加氧酶-2(cycloxygenase-2,COX-2)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12例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瘤体和颞浅动脉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动脉瘤和颞浅动脉AIF-1、MMP-9和COX-2表达.结果 动脉瘤瘤壁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AIF-1、MMp-9和COX-2表达主要见于破裂动脉瘤瘤壁组织的内膜层和中膜层,并且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质内,而在颞浅动脉不表达或极少量表达.半定量分析显示,动脉瘤瘤壁AIF-1破裂IAAIF-1[0.006 7(0.004 2 ~0.014 6)对0.0000(0.0000~0.0010);Z=-4.236,P< 0.001]、MMP-9[0.002 2 (0.000 7~0.004 3)对0.000 0 (0.000 0 ~0.000 0);Z=-4.442,P<0.001]和COX-2[0.002 8(0.002 2 ~ 0.004 3)对0.000 0(0.0000~0.000 0);Z=-4.442,P<0.00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颞浅动脉组.男性患者破裂动脉瘤瘤壁AIF-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0.016±0.013对0.009±0.006;t=1.440,P=0.043).结论 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瘤壁AIF-1、MMP-9和COX-2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存在炎性反应,并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