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热镀锌后镧盐转化膜的制备及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镀锌层稀土转化膜防护效果良好,且无毒、无污染.采用镧盐代替铬酸盐对热镀锌表面进行钝化,用中性盐雾试验评价膜层的耐蚀性,研究了镧盐转化膜制备中钝化液组成、温度及钝化时间等对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钝化处理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成膜工艺为18~22g/L La(NO3)3·6H2O,5~15mL/L H2O2,10~15 g/L柠檬酸(H3Cit),温度60~80℃,时间10~30 min;La(NO3)·6H2O浓度对镧盐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最大,处理时间次之,之后是成膜温度,H3Cit浓度的影响最小;采用最佳工艺获得的转化膜同时抑制了锌腐蚀反应的阴极和阳极过程,膜层耐蚀性能优于常规铈盐转化膜.  相似文献   

2.
镀锌层三价铬钝化在防腐蚀能力上无法满足一些工件高防腐蚀性能的要求,为此,采用锌镍合金进行三价铬钝化,通过盐雾试验考察了其防腐蚀能力.钝化液主要成分:77 g/L Cr(NO3)3·9H2O,13吕/L(COOH)2,15 g/L CH2(COOH)2,2g/L马来酸酐,8 g/L Co(NO3)2·6H2O,5 mL/L含硅化合物.结果表明,控制pH值在1.6~2.0,温度60~70℃,时间30 s以上,所得钝化膜防腐蚀能力超过常规镀锌六价铬钝化膜.锌镍镀层三价铬钝化既保护了环境,又能满足工件高防腐蚀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烈炜  林恒  赵洲 《材料保护》2007,40(10):39-41
三价铬钝化毒性小,将成为六价铬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替代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了三价铬彩色钝化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3.0 mL/L Cr2(SO4)3·6H2O、5 g/L丙二酸、5 g/L NaNO3、1g/L Ni盐、0.6 mL/L有杌硅封闭剂,pH值1.6,钝化温度25℃,钝化时间80 s.探讨了pH值、钝化温度、钝化时间与封闭剂浓度和耐蚀性的关系.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钝化膜呈彩色,能通过79 h中性盐雾试验.  相似文献   

4.
三价铬离子是三价铬化学转化膜的主要成膜物,其含量对化学转化膜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三价铬离子同草酸钠按1∶2形成配离子,通过改变三价铬离子浓度,研究了三价铬离子浓度对钕铁硼材料镀锌层钝化膜的外观、耐蚀性以及钝化液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化铬浓度为28 g/L时,所得钝化膜的外观呈均匀光亮的蓝白色,耐蚀性最佳,且在该浓度下,钝化液的使用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镀锌层钛盐彩色钝化膜的耐蚀性能,改善钝化膜的外观,缩短钝化时间,采用正交试验对镀锌层钛盐彩色钝化液的组分进行优选,并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钝化液温度、p H值、钝化时间、干燥方式)对彩色钝化膜外观及其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锌层钛盐彩色钝化工艺最佳方案为8 m L/L Ti Cl3,15 g/L Na NO3,10 m L/L H2O2,4 g/L DK-TC添加剂,p H值为1.5~2.0,温度为30℃,钝化时间为15~25 s,干燥方式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不大;该工艺能获得外观艳丽、光亮的彩色钝化膜,钝化膜中性盐雾试验出现白锈时间可达80.0 h,硫酸铜点滴时间在40 s以上。  相似文献   

6.
王娜娜  郭瑞光  唐长斌  张力  房新建 《材料保护》2012,45(5):38-41,86,87
为了寻找替代传统铬酸盐转化的处理工艺,采用由NaF,(NH4)2SiF6,(NaPO3)6和钛盐促进剂组成的转化液,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一种氟铝酸盐化学转化膜,优化了转化液组分及转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5.0 g/L NaF,5.0 g/L(NH4)2SiF6,0.9 g/L(NaPO3)6,0.5 g/L钛盐促进剂,pH值为4.7,室温,20 min;最优工艺所得氟铝酸盐转化膜由排列紧密且形状规则的晶体颗粒组成,表面覆盖有胶状物,膜层连续而致密、呈亚光,组成(质量分数)为7.53%O,48.87%F,19.11%Na,20.78%Al,0.79%Si,1.66%P,1.26%Cu;氟铝酸盐转化膜耐蚀性优良,最优工艺所得转化膜耐盐雾腐蚀达285 h,其使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增加了58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为钝化前的1/9。  相似文献   

7.
6063铝合金无铬有色化学转化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6063铝合金表面无铬转化膜的性能以替代铬酸盐钝化膜,以钛盐为成膜主剂,钨酸盐为上色剂,多羟基有机酸钠为配位剂,在6063铝材表面进行无铬有色化学转化,采用铬酸盐点滴试验、电化学方法、中性盐雾试验及划格法对转化膜的耐蚀性、附着力进行了测试,并对转化液配方及成膜条件进行了优选,探讨了添加剂及工艺参数对膜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转化液配方及成膜条件为2.0 g/L钛盐、0.3~0.5 g/L钨酸盐上色剂,0.5~0.7 g/L多羟基有机酸钠配位剂,25~30℃,pH值为3.2~3.6,转化时间为5~7 min;优化工艺可在6063铝合金表面获得均一的金黄色无铬转化膜,自腐蚀电流密度仅为基材的1/6;转化膜与聚酯漆膜的附着力与六价铬转化膜的相当;该工艺完全无铬、无毒。  相似文献   

8.
镀锌层三价铬高耐蚀蓝白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三价铬钝化环境污染小,但钝化膜的耐蚀性不及六价铬钝化.为此,深入研究了三价铬钝化的耐蚀性.基于钝化液的基本组成配方,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镀锌层三价铬蓝白钝化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和工艺范围:4.8g/LCrCl3,1.0mL/LH2SO4,1.0mL/LHNO3,2.5mL/L醇类添加剂,2.5mL/LHAc,钝化液温度25℃,浸渍时间15s,钝化液pH值1.8.研究了工艺参数与钝化层外观和耐蚀性的关系,在最佳工艺参数的条件下,进行镀锌层三价铬蓝白钝化处理,所得膜层经76h的中性盐雾试验不产生白锈,已超过了国家标准的48h.  相似文献   

9.
5052铝合金Ti-Ce转化膜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铬酸盐处理六价铬的危害,室温下在5052铝合金表面制备了环保型Ti-Ce转化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转化液的最佳组成:1.0 g/L Ce(NO3)3.6H2O,4.0 g/L NaF,4.0 g/L Ti(SO4)2,1.5 g/L H2O2,2.0 g/L EDTA;同时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转化液pH值对转化膜厚度的影响,采用中性盐雾试验考察了转化膜的耐蚀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转化膜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Ti-Ce转化膜通过了96 h的中性盐雾测试;转化膜均匀且缝隙较少,主要含有C,O,F,Al,Ti,Ce等元素,不含有害物。  相似文献   

10.
稀土元素对镀锌层三价铬彩色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材料保护》2012,45(4):1-4,72
为了提高三价铬彩色钝化膜的耐蚀性,在三价铬钝化液中加入稀土元素(La3+,Ce3+,Ce4+),通过乙酸铅点滴试验、Tafel曲线和盐水浸泡试验研究了稀土元素含量对镀锌层彩色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元素后,不用进行封闭处理也能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其中Ce4+的作用最显著,当钝化液中Ce(SO4)2.4H2O浓度为5.0 g/L时:钝化膜乙酸铅点滴耐蚀时间由镀锌层的19.33 s提高到157.56 s;腐蚀电位由-1.006 V正移至-0.982 V,腐蚀电流密度由3.268×10-5A/cm2减小到1.116×10-5A/cm2;耐盐水腐蚀能力提高,浸泡336 h仍未出现锈点,失重缓慢;钝化膜呈均匀的黄绿色,表面形成了均匀、平滑、较深的构槽,有利于提高膜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化学辅助磷化的研究报道较少。采用硫酸铜点滴试验、塔菲尔极化曲线研究了电化学辅助制备磷化膜的耐蚀性,探究电化学辅助磷化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磷化液组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电化学辅助可以显著降低磷化温度、缩短磷化时间、减少磷化渣,优选出的磷化液组成为:5.00 g/L ZnO,13.00 mL/L磷酸(85%),20.00 g/L Zn(NO_3)_2·6H_2O,1.00 g/L酒石酸钾钠,1.00 g/L NH_4HF_2,1.20 g/L NaClO_3,5.00 g/L磷酸二氢锌,0.08 g/L CuSO_4;最优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1.2 A/dm~2,温度35℃,通电时间7 min。最优工艺下所得磷化膜耐硫酸铜点滴试验时间达860 s;磷化时间1 min时,所得磷化膜硫酸铜点滴试验耐蚀性为61 s(远优于化学磷化的19 s),磷化膜外观均匀、致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硅烷-稀土盐复合膜的最佳制备工艺,以La(NO_3)_3·6H_2O为成膜物质,H_2O_2为促进剂,在铝合金表面制备硅烷-镧盐杂化膜,以膜层的极化电阻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选,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分析膜层的耐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膜层的形貌,并与单一硅烷膜和镧盐膜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化膜的最佳制备工艺中镧盐沉积条件为10 g/L La(NO_3)_3·6H_2O,15 mL/L H_2O_2,成膜温度50℃,成膜时间40 min;镧盐掺杂有效提高了膜层的均匀度与致密度;杂化膜较单一硅烷膜和镧盐膜具有更好的致密性和疏水性,且能明显发挥镧盐膜和硅烷膜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6061铝合金的腐蚀速率,提高其耐蚀性。  相似文献   

13.
新型铝合金Ce-Mo基转化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铝合金Ce-Mo基转化膜工艺-AM工艺,此种工艺的成膜溶液组成为:(NH4)2Ce(NO3)62.5g/L,NaKC4H4O6.4H2O2.5g/L,Na2co37.5g/L,NaMoO45.0g/L.铝合金浸在浸腾的此种成膜溶液中20min,可形成约3.6um厚的铝合金Ce-Mo基转化膜,于5%NaCl溶液中进行了极化曲线测试和浸泡试验表明,对LF6铝合金,经AM工艺处理形成的转化膜抗局部腐蚀能力超过了传统的铝吕金铬酸盐转化膜,但对LC4铝合金,此种转化 耐蚀性能不理想,EDAX和SEM分析表明,LF6和LC4两种铝合金上莆成的AM转化膜主要由Al,Ce,Mo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组成,但们的表面形貌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4.
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膜的改性及其耐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丙烯酸树脂作主成膜剂,钼酸、磷酸盐作缓蚀剂,再加入经铝溶胶改性的硅烷偶联剂,通过交联反应在镀锌板表面形成无铬钝化膜。利用红外光谱、中性盐雾试验、电化学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对镀锌板表面钝化膜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铝溶胶改性硅烷在钝化膜中形成了Si-O-Al键;改性后的无铬钝化膜更加致密,耐腐蚀性能更高。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镀锌板的耐蚀性,以硝酸、氟化铵、氧氯化锆为辅助成分,配制了单宁酸钝化液,并用其对镀锌板进行钝化处理。通过浸泡试验确定了最佳钝化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Tafel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不同条件制备的钝化膜的形貌、耐蚀性。结果表明:镀锌层经1mol/L氢氧化钾溶液于65℃活化30s后再在含10g/L氧氯化锆的钝...  相似文献   

16.
单美华  郭瑞光  马建青 《材料保护》2011,44(8):38-40,90
为了加强环保,以钛盐代替传统的铬酸盐,采用4.0~5.0g/LTiOS04,40~60mL/LH2O2,4.0~6.0g/L含磷化合物为转化液在锌层表面制备了一层转化膜。采用扫描电镜、EDS能谱分析和中性盐雾试验,分析了转化膜的组成及转化条件对转化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膜为Zn,O,P,Ti4种元素无定形的结构,绿...  相似文献   

17.
铝合金表面铈锰化学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军  李文芳  杜军 《材料保护》2012,45(6):39-42,73
以硝酸铈和高锰酸钾为主盐,在6063铝合金表面制备了Ce-Mn化学转化膜。研究了室温下成膜时间、转化液pH值、硝酸铈和高锰酸钾浓度对Ce—Mn转化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佳成膜工艺:7g/LCe(NO3)3,2g/LKMnO4,时间9min,pH值2.3。采用极化曲线考察了所得转化膜的耐蚀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Ce.Mn转化膜比6063铝合金具有更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更大的极化电阻,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Ce-Mn转化膜主要成分是铝、镁、铈、锰和氧。  相似文献   

18.
铝合金表面锆盐转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铝合金涂膜的结合力及耐蚀性,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了锆盐转化膜.通过盐雾试验、电化学试验、膜微观结构与涂膜结合力测试,研究了锆盐转化膜的耐蚀性与漆膜的结合力,并与通用的铬酸盐转化膜和无铬转化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锆盐转化膜120 h盐雾试验的耐蚀等级达8级,在3.5%NaCl溶液中铝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明显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大大降低;转化膜层均匀多孔,含有Al,O,Zr和Mg元素,且与漆膜结合力良好.  相似文献   

19.
吕雪飞  吕颖  甘树坤 《材料保护》2019,52(4):102-105
为了提高H62黄铜合金的表面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佳锅、钵双稀土处理液配方。利用硝酸点滴、中性盐雾试验评价了H62黄铜合金钝化膜的耐蚀性能,通过电子探针(EPMA)观测了其表面形态结构及元素分布,利用电化学方法表征了 H62黄铜表面钝化膜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采用XRD对H62黄铜表面钝化膜的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H62黄铜合金由镉、钵双稀土处理液钝化成膜的主要成分为Cu2O,CeO2,La(OH)3,Ce(OH)4;致密的钝化膜耐硝酸点滴时间达到21.98s,在3.5%NaCl溶液自腐蚀电位增加,腐蚀电流降低,腐蚀速度明显降低,耐蚀性能增加,耐中性盐雾性能明显优于鋪单一稀土处理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