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艰巨,农村留守人口在性别、年龄、素质结构上的失衡,使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面临重大挑战。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反差强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利用远程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小康进程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贵州实际,对远程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才能大规模地提高西部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及技术技能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部地区职成教育的发展,在区域结构上要以发展农村职成教育为战略重点.首先,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职成教育的大力发展;其次,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有利于西部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第三,西部人力资源的贮备主体在农村,农村职成教育的发展能满足大多数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同时,西部职成教育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贫困落后、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地区应通过发展城镇职成教育来提高农村职成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才能大规模地提高西部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及技术技能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部地区职成教育的发展,在区域结构上要以发展农村职成教育为战略重点。首先,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职成教育的大力发展;其次,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有利于西部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第三,西部人力资源的贮备主体在农村,农村职成教育的发展能满足大多数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同时,西部职成教育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贫困落后、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地区应通过发展城镇职成教育来提高农村职成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侧重点依然在城镇,且仅能部分解决农村人口中优势群体的发展问题,而农村弱势人口的发展将会更困难。新农村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人口的发展问题,而且这一群体还要艰难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难以保证。从农村人口群体分化角度入手,分析四川农村人口"劳动三分离"的典型特点,讨论农村优势人口单向驱动城镇化的机制,农村弱势人口艰难驱动新农村建设机制和城乡共荣双向互动机制,提出四川农村人口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同时中部各省也是农村劳务人口输出大省,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要想实现真正的中部崛起,要想新农村建设工程在中部顺利实施与完成,必须把发展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抓住契机,排除职业教育发展障碍,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脱节的现状,把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凌云  李亚芹 《职教论坛》2006,(17):15-20
中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同时中部各省也是农村劳务人口输出大省,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要想实现真正的中部崛起,要想新农村建设工程在中部顺利实施与完成,必须把发展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抓住契机,排除职业教育发展障碍,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脱节的现状,把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人的全面发展、西部人力资源状况以及教育资源的“瓶颈”制约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科普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内容的学校教育培训体系是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鉴于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急需思路创新。以便大面积地、全方位地、系统地、迅速地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可以扎根于西部农村、熟悉了解西部农村的实用性人才队伍,就必须解决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掘人才和培养本地实用人才等这些在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要遇到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它们,才可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政府应该通过机制转变、政策落实、加强西部职业技术教育等方法来改善目前西部的人才流失现状,从而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开发和培养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文章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在全面剖析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表现为:人口身体素质较低,劳动力人口过剩;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建设,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西部人口的身体素质;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西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展科技,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2.
和"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一道,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中部地区人口众多,而且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只有把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又迫切需要农村成人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因此要"脱贫致富"就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竞争实力的战略选择,从而全面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在人力资源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主动.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居民流动和融入城市的桥梁,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然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因难比较大,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需要下力气解决。  相似文献   

15.
浅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也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从思想和体制上清除有关障碍,才能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问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这必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丰富农村人力资源,是教育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体现。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建设新农村,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教育服务发展观的主导思想,为新农村的“四个…  相似文献   

17.
马述主 《陕西教育》2007,(11):75-7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奠基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以下简称《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落实《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西部不发达地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目前阻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城市化进程不力,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当前的土地制度“分“而不“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农村金融渠道不畅,影响农业资金投入。因此要创新经济体制,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西部新农村的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自学考试是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有助于为西部新农村培养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创新学习型人才。但同时也应该为农村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以改善西部新农村的人口资源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下,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尤其是西部,除了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关键要依靠西部农民这一支最主要的生力军。而怎样使我们的农民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建设好新农村,关键在于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